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上海文学》的沿革史,应当从哪一天写起?它既不是《文艺月报》,也不是《文艺新地》,而是《小说》月刊。因此,它的起点时间是1950年11月20日,第一任主编就是靳以。  相似文献   

2.
李钢 《视听界》2011,(1):31-32
《暗算》之后有《潜伏》,《潜伏》之后是《黎明之前》,这大体勾勒出了近年来谍战剧流行的轨迹。从翻拍“文革”手抄本的《一双绣花鞋》、《梅花档案》,到经典翻拍《敌营十八年》,再到近些年风行的《暗算》、《潜伏》,以及明显美剧风格的《黎明之前》,谍战剧正以蓬勃之势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电视剧市场竞争中来。  相似文献   

3.
王希 《视听界》2010,(3):75-77
随着《越狱》的流行,美剧被拉入了国人的视线,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和追捧的对象,如《反恐24小时》、《欲望都市》、《迷失》、《绝望的主妇》。与其他电视剧不同的是,美剧在中国的主要传播渠道不是电视,而是极大满足了观众自由选择要求的互联网,并流行于办公室、学生宿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对经典文本《春秋》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历史哲学的意义上,《春秋》不是编年史,而是历史。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认为《文章志》与《文章流别志》不是同一书,而是西晋挚虞所撰的两部不同的目录著作。《文章流别志》是《文章流别集》一书的目录,而《文章志》则通录东汉、曹魏时期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8年抗战时期,东南诸省未沦陷地区曾经有过一个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即东南文艺运动。当时东南地区的著名报纸《东南日报》,在迁移到浙江云和时创办了积极响应这一运动的副刊《东南文艺》。分析《东南文艺》,能澄清学术界对这一运动研究存在的一些误解和缺憾,挖掘其中所表现的东南文艺运动中重要的文化构成,并同时展现抗战时期浙江新闻及文艺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7.
焦加 《青年记者》2006,(20):15-15
着边际,关痛痒 《求实篇》明确办栏的出发点不是为作写,而是为读读;因此,也就决定了对稿件的取舍标准不是所谓“发表水平”,而是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支颖 《出版史料》2012,(4):117-119
黄秋耘(1918~2001)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成就突出的编辑家。他曾编辑过《文艺学习》《文艺报》等多种刊物,参与主持修订《辞源》工作。他写过大量的杂文、随笔、散文、文学评论,并结集出版了文学作品和评论集十馀种,也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
文化动态     
《中国新闻周刊》2001,(24):59-59
电影莎朗·斯通欲罢不能《本能2》原定执导约翰·麦克提尔南突然临阵退缩,执导另一部新片。扮演女主角的莎朗·斯通一番苦心付诸东流,近日将制片方米高梅公司告上法庭。她要求电影公司付出将近一亿美元的赔偿,但制片方则否认了她的指控。《剑鱼》击败《珍珠港》目前,成为美国票房新冠军的不是《珍珠港》,而是以网络犯罪为主题、耗资1840万美元的《剑鱼》。该片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网际空间”里隐藏的最深秘密。  相似文献   

10.
创作出《一地鸡毛》《手机》等作品的刘震云以幽默、智慧的文字著称,但他自小的愿望不是当作家。而是想做厨子、唱戏的和小学老师,他后来能够成为著名作家,这跟故乡对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谍战剧在最近10年的电视剧市场上牢牢占据着领先位置,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出现了类型化的趋势.从《潜伏》到《黎明之前》,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谍战剧逐步演化成一种观众认可、市场接受的类型片.现阶段的谍战剧有什么样的特点,谍战剧的未来发展又会如何,本文将以《黎明之前》为例,进行具体的解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夏目漱石和《心》 在日元一千元面值的纸币上有一位留有小胡子的中年男子头像,他既不是日本的前任首相,也不是知名政治家,而是日本小说《心》的作者夏目漱石。  相似文献   

13.
艾以 《上海档案》2003,(2):57-58
1951年2月1日,上海解放后第一家文艺刊物——《文艺新地》和读者见面了。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为该刊题写了刊名。主编是冯雪峰、唐锼。同年4月,冯雪峰奉命调往北京。《文艺新地》改由巴金、唐彼任主编。我当时是该刊编辑。那时编辑部名义上有6个人,实际上还不足三个整劳动力。  相似文献   

14.
王晓宁 《传媒》2018,(1):77-78
本文分析了朗诵诗的兴起、发展与壮大的历史进程.同时,分析了《大公报》的副刊《战线》在朗诵诗和诗歌朗诵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朗诵诗的出现,既使《大公报》副刊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也反映了其紧密关注时代,注重以文艺形式触摸现实、接近民众、影响舆论的办报理念.  相似文献   

15.
邹迅 《出版视野》2009,(3):26-26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我读《傅雷家书》一个总的印象。 傅雷,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在短短的一生中,翻译了《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多夫》、《贝多芬传》、《米格朗其罗传》、《托尔斯泰传》以及《老实人》、《高老头》等三十多部名著和不计其数的短篇著作。  相似文献   

16.
2001年,张广天抱着吉他坐在舞台中间,以民谣加摇滚的方式唱出《狂人日记》里关于“吃人”的那一段。和《切一格瓦拉》一样,戏剧《鲁迅先生》以高唱《国际歌》结束,张广天俯视着台下“昏睡的、堕落的、帮闲的”众生。不过戏的主角不是“鲁迅先生”,而是“张广天先生”。  相似文献   

17.
贾甲 《今传媒》2005,(10X):61-61
国庆长假,我认真拜读了蔡维藩先生的新作《鸡蛋里面挑骨头——给三大报寻个错》,发现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给“三大报”,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的编校质量寻点差错,而是苦口婆心地提出善意质询。通读全书,你看不到作者的冷嘲热讽,看不到拖泥带水的叙述,看不到丝毫矫情之词;你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关爱,精妙独特、令人信服的见解,明察秋毫、头头是道的释疑解难,有理有据的考证和下不为例的企盼。  相似文献   

18.
“《Esquire》不是潮流杂志,不是给男人办的健康杂志,不是面向男人的金钱杂志,它不是这其中的任何一种,而是他们的全部。”世上的男人有两种:好男人和坏男人。如果你有幸找到了好男人,就给他订一份《Esqui-re》;如果你遇到了第二种,恭喜你找到了一个拯救他的方法。——《Esquire》主编大卫·格林哲  相似文献   

19.
裘毓芳与《无锡白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毓芳(1871-1904),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无锡报界才女。1898年,裘毓芳和叔父裘可桴一起创办并主编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无锡白话报》,并与裘可桴、顾述之、吴荫阶、汪赞卿等人一起创办“白话学会”,在当时影响很大。裘毓芳还是我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官话女学报》的主  相似文献   

20.
赵尚 《声屏世界》2009,(2):23-24
以主要展现普通人的情感故事(或事件),借以吸引和感染观众为显著特点的电视情感类节目,如今在我国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当然,“情感类节目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节目形态,而是对其表现内容、体裁、角度以及表现方式进行的一种概括性界定。”①如江苏卫视的《人间》、湖南卫视的《真情》、河北卫视的《真情旋律》、北京卫视的《真情互动》、湖北卫视的《往事》以及央视的《讲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