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语普通话通常用“把”表示处置式,在襄樊方言中则有另外两种句式:“给”字句和“叫”字句。本文对襄樊方言中的这两个处置式来源进行简要分析,并与普通话的处置式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临猗方言有两个特殊的词:“到”“给”。它们用作介词时,都有“往、把、被”之义;此外,临猗方言的“到”用作介词还可相当于普通话的“如、照、依”等,用来引入动作行为参照的标准,又可相当于普通话的“让、叫”,表示命令、使等意义。试以临猗孙吉话为例,对临猗方言“到”和“给”的介词用法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句式作较详实的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山阴方言属晋语大包片。“的[ti~0]”在山阴方言中是个功能负担很重的虚词。“的[ti~0]”可做介词,引出地点词;“的[ti~0]”做助词,表示“持续”;“的[ti~0]”还可做语气词。“的”有两个来源,一是“着”,由于弱化,语音形式与“的”趋同,一是与中古的“底”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4.
四川宜宾方言中的“得”字有六种用法:介词,表示处所或方位;助动词,表示能够、对客观情况的猜测、允许;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和将来实现;结构助词,连接补语;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时间副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相似文献   

5.
桐城方言"把"有很多义项和用法为普通话所没有,并保留了近代汉语"把"的某些特点。动词"把"有"给、放、用、派、喂、嫁"等语义。介词"把"既能构成处置句,还可作工具语。在处置句中,否定副词可以放在提宾介词和介词宾语之后,介词宾语可以放在句首充当主语。介词"把"可用在某些动词后,引进交付、传递等动作的接受者;还可表示行为的对象;还可表方位、处所等。量词"把"有明显地表示动量的意思,"一把"可以表示副词"一起、一同"。助词"把"有"×把两×"(×为量词)格式,表示近于"两×";还有"×把×"(×为量词)格式,表示程度深。  相似文献   

6.
被动句在襄樊方言中的标记词多用“叫”、“让”,较少情况用“被”。因此,其被动句有自己的特殊用法。文章从襄樊方言被动句的结构类型、语义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被动句的标记词“被”的发展渊源,从而得出在方言中产生此种用法的特殊来源。  相似文献   

7.
山阴方言属晋语大包片,“的[ti ^0]”在山阴方言中是个功能负担很重的虚词。“的[ti ^0]”可做介词,引出地点词;“的[ti ^0]”做助词,表示“持续”;“的[ti ^0]”还可做语气词。“的”有两个来源,一是“着”,由于弱化,语音形式与“的”趋同,一是与中古的“底”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8.
在许昌方言中,“让”既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以表示处置,其中表示处置的用法目前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文献资料里尚未发现。“让”在许昌方言中做处置标记基本类似于普通话的“把”,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处置用法的形成一方面受普通话中使令动词“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爱许昌方言另一处置标记“叫”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宝鸡方言的“给”字及“给“字句的使用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文章从介词“给”、动词“给”、助词“给”以及“给给”等方面探讨宝鸡方言“给”字句的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刘群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2):64-67
量词是汉语特有的词类。襄樊方言有自己的量词系统。有的量词是襄樊方言独有的;有的量词在语音形式、语义内涵以及语法搭配上,方言和普通话并不完全一致。通过对这些特殊量词的客观描写,可以大致总结出襄樊方言特殊量词的三个特点:一是襄樊方言的量词带有特殊的后缀——"子"、"儿";二是襄樊方言的特殊量词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三是襄樊方言的特殊量词具有一定的具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12.
江西南昌话中有一个用法非常活跃的"拿",它可以作动词、介词、连词。做动词时有"持拿"、"拿取"、"给予"、"让"等意义;作介词时可表处置。南昌话表处置意义的"拿"字句对应于普通话的处置式"把"字句,但仍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襄樊方言"VV看"格式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V看”格式在襄樊方言中大量存在。其中的“V”和“看”有着独特的性质,“VV看”有着特殊的句法功能。这种结构在襄樊方言中的表达效果也值得我们重视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武宁(上汤)话中有一个用法十分活跃的“拿”字,它有两读:上声[na42]和阴去[na45],两读都有动词和介词的用法。本文结合“拿”的动词、介词的用法,通过和普通话的比较,着重从句法结构上分析武宁话的“拿”字句。  相似文献   

15.
在黄冈方言中,“着”可附在时间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构成具有动词性的“着”字结构,相当于“等到……以后再……”或“等到……再说”。成都方言“哆”字结构与黄冈方言“着”字结构性质相同,二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哆”、“着”都不是“再说”衍生出来的;关于“着”的来源,杨永龙(2002)所说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6.
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和"俺","我"只能用于个体自称,可作主语、宾语和领属语;"俺"可兼指单复数,没有排除式和包括式之别,主要用作领属语,其次用作主语,较少用作宾语,与"我"相比,用"俺"自称常有客套、礼貌、谦虚等语用意义,无论是叙称还是对称,"俺"均可用在亲属称谓词前。固始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具有北系官话和南系官话的交融过渡特征,本研究对于了解汉语方言人称代词系统的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词缀的主要功能有五个:成词、转类、变义、增义、衍音,其中增义是指词缀的表达性功能,包括指小、增量、轻蔑(贬抑、厌恶)、喜爱(亲昵)、表敬、非正式化(口语化)等多个方面。皖北方言的"子"尾具有前四种功能,其增义功能包括"指小"、"表轻蔑、贬抑"、"表亲昵、喜爱"、"非正式化(口语化)"4个方面。而"衍音"、"形象化"、"拟人"、"拟物"等都不是皖北方言"子"尾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从语源学和认识语义学两种不同角度入手来分析汉语方言现象:文章首先以音义关联为线索分析洛阳方言中的“坷漏”、“坷廊”和“康宀良宀”,进而证明三者与“空”和“壳”为同源词。最后部分结合洛阳方言调查,考察该方言体系中“坷漏”和“坷廊”的相关语义,并从认识角度来推测它们的语义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9.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20.
《庄子》首用“股脚”一词,而后沿袭二千余年,使用颇广,然辞书及古人训解多失义,今人所著《庄子》注译类著作,多照录而已,不加训解。今通检《四库全书》正文及文注释,共得“股脚”用例约103条,考查其用法与结构,综该其义,释“股脚”为双音节复合词,其本义为“下肢”;《庄子》中“股脚”指称下肢中凹曲隐蔽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