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州历史档案文化价值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简析徽州历史档案文化价值入手,阐述了徽州历史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文化凭证、教育和传播作用,并从三方面论述了徽州历史档案文化价值对史学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借助徽州历史档案,运用社会记忆理论,从社会记忆的触发功能、传承功能、证实与补正功能、形象展示功能和选择张扬功能等五个方面对档案的社会记忆建构功能进行了阐发,旨在为档案记忆理论研究提供一点经验参照.  相似文献   

3.
徽州历史档案,是以安徽徽州地区为主(主要包括今天的歙县、休宁、黟县、绩溪、屯溪、祁门和婺源县及黄山市屯溪区、徽州区),包括其它地区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名人在1121年至1949年间,重点在南宋到清末间(1190年至1911年)各种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关于徽州地区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商业经营、政治制度、文化、宗教、教育、风俗、人口、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各种文字、图表等形式的原始记录,真实地记录了徽州社会发展的历程。学术界对徽州历史档案的研究,同徽州历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5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和收藏的"徽州历史档案"(又称徽州文书、徽州文书档案、徽州契约文书等),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史料发现.徽州历史档案是徽州社会的民间记忆,是进行中国传统社会多维实态研究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它使人们的目光再次凝聚徽州、解读徽州、重构徽州.今天,徽学的兴盛和徽州旅游业的发展,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说明了当今对徽州社会记忆建构的成功之处,这种成功蕴含着徽州历史档案的"记忆基因".  相似文献   

5.
李雪云  饶圆 《兰台世界》2016,(18):45-47
在分析当前徽州历史档案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新时期徽州历史档案开发的新路径,重点阐述了徽州历史档案数字化的业务外包模式以及徽州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同时指出了在新时期徽州历史档案开发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可能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省档案界尤其是黄山市各级档案部门开始对徽州文化和徽州历史档案文化进行宣传和开发利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安徽档案》作为我省唯一的档案专业刊物,办刊宗旨之一是“宣传安徽的历史和新貌”、“进行档案学术研究”,因而自然少不了对徽州文化与徽州历史档案文化的宣传和研究。近些年来,《安徽档案》共刊发徽州文化宣传和徽州历史档案研究文章近90篇,既展现了古徽州地方文化别具一格的风采,又宣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徽州历史档案文化,还宣传了徽学,促进了徽学研究,《安徽档案》因此而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学术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7.
洪光华 《云南档案》2011,(12):39-40
本文以儒家思想在当代传扬的意义为前提,通过分析徽州历史档案生成的社会时空及其所受到的儒学皴染,旨在表明徽州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是儒家思想现代弘扬的实践载体。  相似文献   

8.
刘倩倩 《档案学研究》2015,29(3):116-119
土地档案占徽州历史档案的绝大部分,土地制度对徽州历史档案的留存传世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徽州土地制度及其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梳理土地制度影响下产生的档案,并从观念导向、诉讼需求、价值传递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分析土地制度对徽州历史档案传世留存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徽州是社会史研究的典型区域,研究徽州报刊史对于深化区域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搜集整理相关报刊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深描民国旅外徽州人创办与发行报刊,积极营造文化舆论空间,进行思想启蒙与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员活动。同时,结合历史因素与时代特点阐述处于徽州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旅外徽州人文化自觉所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旅外徽州人的办报实践在开通徽州社会风气、增进社会福祉、唤醒国家意识与投身社会革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旅外徽州人的办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人救乡救国的文化自觉,以及从传统到现代的知识分子自我调适与文化适应过程,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在近代转型过程中自我改造与革新的主体性实践,这为徽州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想象中国”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徽州文书的遗存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伯山 《历史档案》2004,1(1):122-126,136
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和记录,它是徽州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最真实、具体的反映。其大规模的发现并获得确认最初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事,当时就发现有近10万余件,其数量之多,研究价值之大,  相似文献   

11.
徽州历史档案是徽州社会组织、官府以及个人在各种公私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商业经营、政治制度、文化、宗族、教育、风俗、人口及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文字、图表等原始记录。  相似文献   

12.
陈肖 《山西档案》2006,(2):17-21
一、徽州文化及其内容近人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说:“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山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徽州地处安徽南部黄山、齐云山之间的东南丘陵地区。唐大历四年(769年)形成的州辖六县格局,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当时徽州府辖歙县、休宁、黟县、婺源、祁门、绩溪六县,由此至明清,基本未变,因而,徽州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完整性的文化地理范围。徽州文化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从广义上说,是指历史上的徽州人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  相似文献   

13.
土地档案占徽州历史档案的绝大部分,土地制度对徽州历史档案的留存传世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徽州土地制度及其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梳理土地制度影响下产生的档案,并从观念导向、诉讼需求、价值传递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分析土地制度对徽州历史档案传世留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革命历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历史见证,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革命历史档案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是进一步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徽州历史档案具有民间性、具体性、真实性、典型性、系统性等五大特点,其开发利用促进了徽学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对现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徽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相对封闭独立的具有优良人文、山水景观的区域,其徽文化“新安文化”灿烂辉煌,商贾遍中国,文化促进了商业发展,商业给徽州注入了雄厚财源。加之“徽骆驼”的吃苦精神,成就了具有特色的山水田园水墨画卷——徽派建筑,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文章从徽州民居建造型式、手法、基本要求入手,分析徽州民居的功能性、适用性、经济性及地方材料的合理利用,建筑物与自然界的有机结合。意在对徽派建筑保护、修缮、利用方面有所作用,引起部门社会对徽派建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革命历史档案的整合。革命历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历史见证,在红色旅游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革命历史档案,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是进一步拓展革命历史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罗培 《档案学研究》2003,17(2):25-27
本文从徽州历史档案与敦煌古文化都是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较高品位的人文景观 ,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以及充分开发利用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等3方面 ,对两者的共性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徽州历史档案为分析对象,对转型期档案记忆的资本化进行了探视。将档案的经济功能/价值纳入社会记忆资本化的现实趋势中来考察,不仅可以深化对档案功能/价值内涵、时代特征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感知档案记忆作为一种社会再生产的资本力量以及引发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20.
黄立华 《中国出版》2014,(19):50-52
熟悉、了解徽州和徽州文化的人都知道新安江对徽州的重要性,古徽州的一府六县,绝大部分属于新安江流域面积以内。把新安江称作徽州的母亲河以及徽州文化的摇篮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过分。近年来在许多徽州文化的研究者和作家、诗人的笔下,都在千年流淌的新安江水中寻找着徽州的魂魄。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两位长年研究徽州文化的学者的关于新安江的散文体著作,一本是历史学教授王振忠先生的《新安江》、另一本是媒体人赵焰的《行走新安江》。前者重在挖掘历史故实、还原古代徽州经济社会文化形态;而后者则突出穿越历史时空、站在当代角度实现与历史徽州的思想对话。如果说,王振忠面对新安江,常常表现出处处留恋、不忍离去的驻足;那么,赵焰沿着新安江,则更多体现为思绪激扬、遐想联翩的行走。驻足者体现了更多历史学家的精细与缜密,行走者则更多体现了文学家的飘逸与冲灵,他们指向的却同样都是古代徽州的魂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