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调查十堰市高校所开设的武当武术教学内容、课外开展情况,了解学生对武当武术的兴趣及原因分析,了解武当武术在十堰市高校开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金安 《武当》2006,(9):48-48
国家体育总局《武当武术现状考察与继承发展对策研究》科研课题实施研讨会,于7月17日至18日在湖北省十堰市武当云龙武术院召开,来自武汉体育学院、十堰市文体局、十堰市武术协会、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等多家单位的二十余名武当武术专家、学者、教授参会,并组成课题小组,由武汉体院教授、武术九段江百龙先生任课题组组长。  相似文献   

3.
《武当》2011,(3):4
李发平湖北省武协副主主席、十堰市武协主席、武当山特区管委会书记。2010年6月,被推选为湖北十堰市武术协会主席,至此,李发平同志由幕后走向前台,对武当武术的传播弘扬事业全面发力,制定规划了武当武术的发展战略,鼎力服务"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重奖武当武术传承人,建成了武当武术国际交流中心等,为武当武术的振兴打造了核心基地。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驻日照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日照市大学城各高校都设有武术社团,其对促进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推动高校群众体育活动的深入发展以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武术社团还存在社团活动单一、经费缺乏、领导不够重视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提出争取各级领导重视、加大对武术社团投入力度、完善社团管理制度与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等相应对策,旨在为高校武术社团的建设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若愚 《武当》2008,(2):I0002-I0002
2007年12月26日,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玉龙一行,在湖北省武管中心主任夏先健的陪同下,在武当山,十堰市考察武当武术。考察期间,王玉龙听取了十堰市政府、市文体局、武当山特区、武当杂志社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实地查看了有关设施后,王玉龙对湖北省、十堰市对武当武术发展的重视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赞赏,他认为,  相似文献   

6.
针对武当武术文化如何进行国际化传播这一问题,以武当武术的来源与内涵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武当武术的思想起源、历史渊源以及武当内家拳的理论,诠释了武当武术文化的含义,进一步剖析了武当武术文化发展现状,最后提出武当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方式可行的对策与建议,藉此为武术主管部门制定武当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政策提供参考与依据,从而进一步推动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普及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总结了武当武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开发武当武术产业的优势条件,探讨了武当武术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规范武术产业市场;发挥资源优势抢占体育市场;改革赛制将武术推向市场和开拓武术健康娱乐市场等。以期为开发武当武术市场,寻找武当武术产业化的有效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归纳分析等方法,对十堰市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进行研究。十堰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把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契机,依托当地的仙山秀水、道教养生文化、武当武术等资源优势,开发生态休闲型、探险型、文化体验型、保健养生型和民俗特色型等体育旅游资源类型。同时从转变思想观念、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培育、区域体育旅游协作、体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十堰市体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问法、逻辑分析法,以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项目训练与体育文化研究有机结合为创新出发点,对高校与地方共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研究,旨在为高校与地方共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提供理论参考。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水平、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武术的发展情况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都备受关注。然而,如何真正促进高校武术的发展,却一直都是研究的瓶颈,文章通过查阅资料,并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分析得出要想真正促进高校武术的发展进步,必须将武术与武舞协同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以武舞的表演性激发武术的活力,以武术的坚韧性来糅合武舞的单一性。同时,通过调查研究,针对促进高校武术与武舞的协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与方法,借以为高校武术的发展和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对武当武术资源存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武当武术资源存在的内部优势是生态环境、文化底蕴、品牌效应;内部劣势是管理不足、资源分散、效益颇低;外部机遇是政策扶持、文化振兴、产业聚集;外部威胁是文化竞争、项目挤压、观念偏差。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持"产业融合"理念,提出武当武术资源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健康产业、旅游产业以及教育产业五大产业相融合的开发路径。研究旨在为武当武术资源开发提供多渠道深层次的路径选择,创新驱动武当武术的多元价值,加速实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的"生产性保护"意义,以促进武当武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武当武术起源于部落间的军事战争,成长于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之中,特别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对武当武术的产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今,伴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却见证了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华传统武术群体正渐次走向边缘。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梳理武当武术文化的保护思路,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质性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制约武当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对武当武术的保护应建立在"存在是前提、传承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的条件之上,建议:第一,武当武术的保护应该是基于传承概念下的保护;第二,武当武术的发展应该是基于保护、传承前提下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力求在保护中求传承、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得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传统文化回归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提升的社会背景下,对长期氤氲于道教文化下的武当武术文化遗产展开述评,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研究指出,对武当武术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3大模块,其一,武当武术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研究;其二,武当武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其三,武当武术文化资源"转化与开发"研究。以上这些分类梳理旨在厘清武当武术的现实发展概况,阐述其蕴含的内在价值意义,从而进一步促进武当武术文化发展,彰显国家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武当武术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与热点,有着深刻的历史缘由与理论渊源。其一,研究传统武术,探寻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之道,就必须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的研究。其二,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研究,是当前宏观层面的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与微观层面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实现"对接"的必然要求。其三,以文化的视角探讨武当武术,进行武当武术文化研究,完整、系统、鲜活、具体的武当武术必定会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这也是当代武当武术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5.
源出于武当道教的武术,把武当道教中的乌鸦神灵崇拜与武术活动中乌鸦仿生象形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显现丰富了武术象形动作中的攻防技击,又反映出武当道教神灵崇拜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显示出武当道教武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武当山武术是中国武术源头之一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实地考查、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对远古至战国时期的武当山武术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当山地区远古猿人的生存竞争活动及部落战争孕育了原始的武当山武术活动;“楚人先祖”的尚武强兵,立国建都,刺激发展了武当山武术;楚人“武当”秦、巴入侵的战争促使武当山武术技击体系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不仅指专业技能、更指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高等院校通过体育课程的设置本应成为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输送基地,然而高校体育的发展暴露出种种不合理的问题,如教育模式的僵化、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理论教学较少、体育设施缺乏等,因此高校体育的发展逐渐引起体育界人士的关注。建构一种科学、合理、适合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在此,文章以文献资料法和社会调研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高校武术教学为例就高校体育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愚见。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教学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并依据非体育院校学生的自身发育特点、心理生理特点、认知特征,针对非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状况,就武术对练引入非体育院校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通过武术文化中的武德、自强不息、传统文化等思想对非体育院校学生进行德智教育及行为举止,将武术对练纳入非体育院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武术对练对非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学产生诸多积极因素,对非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心理素质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资料和专家访谈,对武当武术的争议进行了梳理:从民国起,对是否有武当武术;有关武当武术概念的内涵;是否有张三丰其人(太极拳的发明者是谁)等问题的争议至今不休。我们认为在武当山地区存在着:民间武术;军事武术;宗教武术。武当武术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