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刘勰把文学创作视作不朽之盛事:“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果书·刘勰传》)然而,当时的文坛,讹滥浮诡,碎繁浅肤,“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文心雕龙·序  相似文献   

2.
刘勰认为,汉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爻象—鸟迹—书契—籀文—隶书—正书等几个阶段。因为文字是言语之体貌,文章之宅宇,句之清英,就在于字之不妄。所以,刘勰主张缀字成文,"以依义弃奇",选字达意晓人即可。其方法是:避诡异,省联边,权重出,调单复。  相似文献   

3.
“眼,目也.”(《说文解字》)“目”可释为“精要处”(《辞源》).毋庸置疑,“文眼”乃文章之精要处也.我国公元五世纪著名的文章理论家刘勰则美其曰:“秀句.”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秀”犹《文赋》中所云“乃一篇之警策.”清末文学家刘熙载也明确指出:“字句  相似文献   

4.
隐秀,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散文)的一大特色。南朝刘勰(465—520)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指出“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还指出隐秀是“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这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蓄。刘勰还概括出隐秀的特点是:“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其效果是:“使玩之者无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体大虑周”的文艺理论巨著,它不仅对文学批评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而且还对逻辑学方面的非形式谬误问题有所涉猎。其所论谬误大致可分为四种,即:文浮于理、论证不当、认知不当、用字(词)不当(包括文字误解)。刘勰的谬误思想是受到因明学“过”之影响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的结构,简言之。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从实质上说,它是一种处理文章“局部”和“整体”关系的艺术。关于结构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篇中明确指出:结构是“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刘勰的这段话全面地阐明了结构的重要作用,即结构总揽文章之众理,统摄文章之首尾,确定材料的取舍,连缀一个个语段,从而把文  相似文献   

7.
文风是文章的作风。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全面地阐明了他对文章的认识,当然也反映了他对文风问题的认识。一、文风论思想贯穿着《文心雕龙》全书《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分四大部分:总论,文体论,写作论,鉴赏批评论。虽然每一部分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但是都贯穿着文风论。总论部分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主要论述文章的产生和文章写作、批评的准则。这是属于认识文章的总的原则,也可看作认识文风问题的总的原则。刘勰的《文心雕龙》不是毫无背景的纯学术著作,而是有感于当时形式主义文风流弊的发愤之作。本书第一篇《原道》所论述的文章‘本乎道”的观点,便是刘勰首先  相似文献   

8.
“见异”,即显示作家或作品的特别之处,刘勰以此为批评方法来实施其批评标准,之所以如此,一来刘勰认为作家之“异”在于其“偏美”、“各其善”,二来刘勰认为作品之“异”在于“变之数无方”。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通变"论并非《周易》"通变"论在文论中的直接运用。在《周易》"通变"论中,"变"是天然合理的,"变"是"通"的条件,"通"是"变"的结果。但在刘勰看来,南朝以来的文学"新变"产生了太多的"爱奇"之风、"浮诡"之言和"淫丽"之辞,导致了"文体解散"的严重弊端,使文章之"变"成为需要反思和批判的现象。由此造成了刘勰文学"通变"论的独特思路和特殊内涵:其论述重点不是提倡和推动文章之"变",而是强调通过对源于经典的"有常之体"的"相因"来规范文章之"变",以克服"新变"之弊;其所说的"通"也主要不是指向文章之"变"的结果,而是指向文章之"变"的前提,即对传统"有常之体"的"会通"。刘勰将传统"通变"论置入《文心雕龙》"以正驭奇、以常驭变"的整体论文思路,创造性地重建了"通变"概念的意义结构和具体内涵,从而将《周易》"变而通之"意义上的一般"通变"论,转换成了《文心雕龙·通变》篇"会通—适变"意义上的文学"通变"论。  相似文献   

10.
(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究竟讨论的是什么性质什么类型的问题?①从大家公认是刘勰原作的残篇来看,刘勰本人给“隐”和“秀”下有首尾一贯的定义。“隐”是什么?“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重旨”就是与此一作品的言辞的意旨有所不同的又一层意旨。这一层意旨来自何方呢?“斯乃旧章之懿绩”,也就是说来自于前人文章中优秀言辞的意旨。既如此,作家要使作品具有“隐”,就必须“复意为工”,学习前人有成就的言辞,并与它们形成互文互体,以便达到“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境界。“秀”是什么?“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刘勰又补充说,“秀”是“言之秀  相似文献   

11.
刘勰撰写《辨骚》一篇的目的何在,《辨骚》与总论四篇的内在联系如何,刘勰对浪漫主义的态度怎样,是历来的《文心雕龙》研究者特别瞩目的问题,已经发表了很多仁智之见,但也存在不少分歧。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浅陋之见,以求教于读者、专家。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辨骚》)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从刘勰《辨骚》篇的内容分析入手,才能作出切实的回答。 《辨骚》的前半篇列举了汉代刘安、班固、王逸、汉宣、扬雄等对屈原作品的评价,“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分歧很大。这种分歧是怎样产生的呢?刘勰认为是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揭示了刘勰“文”思也即“文”的观念的四个层次——道文、人文、文章之文、文学之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并分析其特性,以说明他不仅意识到了文学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共性,且抓住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质。刘勰“文”的观念自成系统,既开放、又辩证,相当深刻地把握了文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13.
作为商周以来的两大知识系统,王官之学和诸子之学并行不悖,在刘勰看来,诸子之学对经学起辅助作用。刘勰认为,"博明万事为子",诸子思想所及范围非常宏阔,他们对天地万物都有所思考,相对于正统的王官之学,诸子之学最富于生命活力,其理论的创造力及思想视野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深邃与宏阔;子书是"入道见志之书",君子处世,志在树德建言,芸芸众生之中,只有英才特达之人靠自己的文章著述而建不朽之业;子学体现中国文化理性的光芒,也有深厚的诗性特色,诸子之学,集理性与诗性于一身,呈现出中国古代学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从对子书的推崇及其人生志向来看,刘勰是想把《文心雕龙》写成辅佐圣人之学的子书的。  相似文献   

14.
伦理道德批评在《文心雕龙》中有丰富的表现:"文之枢纽"里,其基本观点是"为文"应表现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所包含的"仁孝"等诸多美德;"论文叙笔"中,刘勰从思想内容、文章体式、主体态度等方面提出了伦理道德的要求;"剖情析采"中,刘勰对具体的作家作品进行了伦理道德的点评、评判,其中有些批评稍显拘泥牵强。  相似文献   

15.
文章的创作规律是不断地发展的.文章的发展有一个继承与革新的问题,这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通变”.所谓“通”,是指文章发展过程中的先后传承而言;所谓“变”,则是指文章的不断演进、更新、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言的.他指出“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这就是说文章的体裁是有一定规格的,文章的变化是无穷的.文章的创作规律: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而只是因袭摹拟,文章也就失去生命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日新其业”.所以刘勰说“通变则久”.学习古代文学,就要注意研究历代文章的演变,看它们的因革损益,以之作为借鉴,从而提高、丰富和发展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这里仅就先秦诸子中几个主要学派的思想及文章,加以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勰一生始终奉儒家思想为圭臬,出仕入世、为学致用的思想贯穿其一生。《文心雕龙》表明刘勰推崇儒家思想,把儒家经书作为文章的范本,把孔子奉为精神导师,唯物主义的儒家世界观因素主导了他的思想。《灭惑论》表明刘勰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把佛学儒学化,实现了儒佛合流。刘勰的生活历程及其两部主要著作充分证明儒家思想是刘勰世界观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但目前高中生作文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无病呻吟的文章居多,虚假感情的文章不少。殊不知,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本源。  相似文献   

18.
《铨赋》篇是系统、成熟的赋体专论。是"诠",还是"铨",笔者所见的版本并不相同。因"铨"字更为妥帖,本文用"铨"而弃"诠"。刘勰虽置"赋"于文体论中,但并不否认"赋用"。其"赋"观是赋"体"兼"赋用"。刘勰所说的"登高之旨"不是"赋诗言志"的政事行为,是指诗赋写作之初的"睹物兴情"。亦即《明诗》篇所讲的"应物斯感"。他倡导"丽词雅义"的原因有三:一是体现宗"经"的指导思想。二是追求雅"丽"的审美理想。三是"洞见症结,针对当时以发药"。目前文章写作还存在格调不高、文字粗疏的弊端,刘勰的"丽词雅义"说不失为一剂救弊的良药。从这个意义上看,刘勰的赋学理论不单单是就赋而言,已经具有某种普适性的文章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建安七子是曹丕、刘勰共同的研究对象,前者是此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后者继承了前者的观点,并多处引用或复述前者对七子的评论。二人均将文体作为研究七子的切入点,并强调文气对文人和文章的重要作用。刘勰对七子的讨论较曹丕深入和详尽,并对曹丕的观点有丰富且重要的例证和补充,二人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明显的互文特征,其研究多有相互印证之处。刘勰的建安七子研究不但是对曹丕的承续,更是对自身"弥纶群言"之志的明证。  相似文献   

20.
阮慧钰 《文教资料》2010,(10):15-17
情志观是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重要观点。历代批评家对情与志的异同作过诸多分析。本文作者从情、志在《文心雕龙》中的使用语境来辨析刘勰之情志观,并且由此尝试阐述刘勰之情志观在其赋学理论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