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文化心理是人类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意识的积淀和凝聚,代表了审美文化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体现在特定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以及审美价值标准等等。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不仅仅有满足消遣、娱乐的一面,还有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一面。从美学角度看,受众需要的形成受到其自身审美文化心理的影响;与此同时,受众选择接受媒体过程中其审美文化心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兴起和繁荣,受众选择面明显地拓宽了,眼界也不断地开阔,其需要也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满足,这样受众必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和追求。要想满足正在发生变化的受众的审美需求,首先必须对其产生原因即审美文化心理作出清醒的判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审美素质的养成的前提条件是审美心理建构,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形式和内容的建构。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审美因素,发现其中的美。审美素质的养成应该通过审美人生教育的实践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传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尼  尹山鹰 《新闻界》2005,(5):77-78
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很多都是针对女性的,女性还成了广告商的追逐对象,但是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那就是一些广告属于歧视女性的作品.目前我国的商业广告中存在着许多性别视角的盲点,男性的审美标准占据着主导地位,现代科技手段不停地述说着一个男性最古老的心愿:既要贤妻良母,也要“花瓶”美女。  相似文献   

4.
杨仕清 《大观周刊》2012,(30):109-109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主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文化上的自我参与和自我欣赏,审美需要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化,个性化对群众文化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文化消费给群众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有满足消遣、娱乐的一面,还有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一面。读者买报,必然也希望从报纸中获得一种审美需要的满足。受众审美文化心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等等。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兴起和繁荣,受众选择面明显地拓宽了,必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和追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女性美审美标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上古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以高大健壮、结实健康为美。随后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一直到两汉时期人们都提倡女性细腻柔弱、秀外慧中的审美倾向。魏晋时期,审美标准出现巨大转变,美女大多妖艳玄迷、婀娜多姿。以唐代雍容华贵的健康之美和宋代淳朴淡雅的阴柔之美为典型的女性美标准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审美主流。  相似文献   

7.
李明文 《军事记者》2005,(11):19-21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知识层次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人们阅读报纸不仅仅需要了解信息,还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获得美的享受。而崇尚新奇变异、幽默诙谐的审美情趣正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倾向,因此,我们的新闻作品首先要在标题的制作上适应读的审美需要和阅读心理,做到俏皮活脱、幽默风趣,以抓住读,感染读。也就是说,要使新闻标题具有幽默美。  相似文献   

8.
情感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有所触动而引起的主观心理状态,它是在一定的心理刺激、内心体验和现实感受条件下形成的。情感能引起欣赏的审美幻觉,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体验。古人云:“感人心,莫先乎情。”就是说,章要想打动读的心,首先应该在情感上吸引读,征服读。新闻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以新闻作品中的浓郁  相似文献   

9.
论书装艺术审美客观标准的多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书装艺术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作品就是推向图书市场的图书装帧设计。读是书装艺术审美的主体。每一位读的审美过程无疑都带有主观性,但他们在实现审美判断时又必然要运用客观标准。笔在《书装艺术审美的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载《中国编辑研究》2000年年刊)一中曾提出,书装艺术审美的客观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它主要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即作为艺术作品审美共性的技术性标准、民族性和时代性标准以及成熟艺术风格标准。一般来说,审美主体总是运用这几个客观存在的审美标准来对一件书装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这段论述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标准的多重性问题。正确认识这种审美的多重性标准,正确认识多重性标准与书装艺术发展及书装设计人员创作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书籍装帧艺术水平,促进书装艺术发展,繁荣出版事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媒介社会化的当下,"理想美符号"被塑造成社会主流的审美标准,这种单一化的审美引发女性"容貌焦虑"现象愈发突出,美容技术的提升、男性的凝视和女性的自我迷失等是女性"容貌焦虑"现象的诱因,"完美"网红形象诱惑、"体象障碍"、消费主义等"绑架"了审美文化,但是网红经济背景下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暴力美学"所激发的"审丑转向",以及"单一标准"物化的"刻板印象"等是对这种"单一化"审美文化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薛万庆  谢方方 《视听》2016,(11):110-111
手机媒介的功能多样化带来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高度泛化。以女性网络自拍为例,手机媒介泛化社会审美主要表现在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审美解构表现为从亚文化形态到潮流兴起,再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变中自拍对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审美建构表现在网络自拍对女性审美和身份的重构。在分析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的基础上,指出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原因在于满足审美创造者的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男性审美主体的指导和影响,手机媒介技术的催化。  相似文献   

12.
刘丙芬 《今传媒》2020,(4):143-146
在当下电影中金鱼作为一种有意味的象征符号非常典型地隐喻了爱情、性和女主人公的命运。鱼符号背后的文化基因为我们理解金鱼符号提供了知识上的背景,与之相关的各种延伸符号又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契机与可行性。对女性审美认知的共同标准,视觉表达的审美需求,以及消费文化下的创作需要,是当下影视金鱼符号隐喻表达爱情、女性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13.
女性的社会诱惑已成为时代文化的镜像,而在广告传播中备受青睐。作为大众流行文化最直接呈现的广告,则对女性身上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提炼和阐释,赋予其直观的欲望色彩,使之成为具像化的体验对象,诱惑消费者的心理,促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虽然当下的女性形象广告呈现了女性美丽、温情的品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女性角色的社会定位。时代和社会要求广告传播中的女性形象应突破传统成见,体现出女性角色的丰富、现代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4.
由受众的审美文化心理谈编辑的社会职责及编辑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心理是人类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意识的积淀和凝聚,代表了审美文化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体现在特定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以及审美价值标准等方面.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不仅有满足消遣、娱乐的一面,还有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书籍装帧之人性化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群 《科技与出版》2007,(12):51-52
作为视觉艺术的书籍装帧设计在审美标准上不具有确定性和唯一性。从"人性化设计"的视域重新审视书籍形态,从人的心理和生理诉求角度探求书籍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相应产生的书籍美感,以期为书籍装帧的设计者和读者的审美欣赏提供一个可行的判断标尺。  相似文献   

16.
雷强 《大观周刊》2011,(2):159-159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因此,农村美术教师从思想要高度认识;从心理和行为上要做出调整,现从“朋友是的师生关系、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在联想中创造审美形象”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期刊对读者最大的吸引莫过于心理上的吸引,但任何一个读者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他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要受到一定社会心理的影响。所谓社会心理,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普遍的大众心态,尽管它不定型、非系统,但它的形成无不与社会变革、时代发展、文化传统、审美价值取向等息息相关。因此,期刊定位的含义决不仅仅是读者群的认定,更重要的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读者的心理需求,从时代心理、民族心理、生活价值观念入手去引导读者、凝聚读者、服务读者。把握社会变革的时代心理,凸现期刊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18.
女性馆员撑起了图书馆过半的天,要塑良好的图书馆形象就需要有良好的女性馆员形象,而良好的女性馆员形象则来自良好的素质。着重分析了当前女性馆员的整体情况,并提出了树立良好女性馆员形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其承载的信息绝非只是艺术的。因此,当观众面对诸如新闻、公众利益、政治事务、教育、经济信息发布等大量的非艺术性栏目(节目)时,便不可能像欣赏电视剧、电视电影、电视戏剧、电视文艺晚会、电视音乐会那样进入审美过程,获得审美体验,而是恰恰相反。面对非艺术性栏目(节目)电视观众的目的不是审美,拥有的是非审美心态。这种非审美心态虽由电视栏目(节目)的性质所决定,却又可以反过来制约、影响这类栏目(节目)的制作和播放。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电视观众的审美心理为参照,在比较中描述了其非审美心理“注重实用”、“梦幻消失”、“不须创造”、“取消移情”的具体表现,以期揭示电视观众的非审美心理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要提高公益广告的创作质量和传播效果,必须研究公益广告接受者及其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公益广告的审美接受活动可划分为公益广告在受众内心的"感知呈现阶段"、"完形构成阶段"和"审美评价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