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新闻同行经常这么说"好新闻可遇不可求"。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当记者天天都要写新闻,但想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抓"活鱼"。  相似文献   

2.
波澜法     
[概说] 波澜是文章起伏变化的一个形象比喻,也是文章的章法。客观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而是波浪式地发展的。新闻作为记实文章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得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把文章写得有波澜,并非轻而易举,需要作者对某一事物进行精心地提炼和加工,抓住矛盾的关键之处,运用各种表现方法,才能把事物发展的波澜起伏凸现在读者而前。波澜法对新闻有着较重要的作用。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云:“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之长篇,此如黄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然即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在这里论  相似文献   

3.
有心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借用这句古话,联想自己新闻工作实践,使我感悟到一点:人不在精,有心则灵。 新闻业务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主要是两项:写什么和怎么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一个新闻战线上的“巧妇”,不但要学会做“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且首先要会找“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人们不难发现,身处同样一个环境,有的能找到很多“米”,有的就找不到“米”;有的把“米”当作砂子抛弃了,有的把砂子当作“米”拣来了。这些,大都与新闻敏感有关。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真实性的涵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也许有人觉得不屑一提,其实不然。因为目前已有的解释,并不明确。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所谓真实性,是指新闻事业“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做到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要求“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事实”,只要如实反映事实的客观存在,反映现象的真实,即谓之真实。这两种观点,我认为是似是而非的。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新闻科学当然也不例外。新闻真实性研究的独特对象是什么呢?把“客观事物”或“事实”(二者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作为新闻真实性的研  相似文献   

5.
其次,要写出新意。记者进行专题调查或调查重大报道题材,往往要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全过程,时间比较长,跨度比较大,内容比较复杂,可以说大部分材料是陈旧的。因此,怎样把调查报告写得有新意,就显得重要了,就要下一番功夫了。调查报告要写得有新意,就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要反映新的经验、新的动向、新的问题。“文章切忌随人后”。“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新闻姓“新”。作为新闻体裁之一的调查报告,也要突出“新”字。如果不是反映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介绍新经验,这样的调查报告就没有新闻价值了。但是,调  相似文献   

6.
写出感情来     
文章贵乎情。不仅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亦如此。新闻作品如何写出感情来? 首先要敢于写情。清代学者袁枚在《读诗品》中说过:“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一篇文章能否抓住读者,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用真挚强烈的感情影响读者,从而激人共鸣。但也有的同志认为:新闻并非文学,以客观实在为好;还有的同志认为:写情易形成卿卿我我的情调,会影响先进人物形象。这两种顾虑实无必要。前者把写情同新闻的真实性对立起来,很无道理。现实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新闻作品中如果不去反映和表现这种感情,写出的稿子,就会干干巴巴,一  相似文献   

7.
短小精炼,简洁明快,是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一切新闻体裁的起码要求。美联社专门把“简短”作为编辑守则中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字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朱穆之则形象地比喻说:“我们可以把写新闻比做打电报,把写通讯比做写信。”打电报,就要字斟句酌,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文字传递新闻信息。 然而,现在有些新闻报道,当短不短,拖泥带水,五六百字能说清楚的,偏偏要拉扯到千把字甚至更长些,既浪费报纸宝贵的版面,又浪费读者更加宝贵的时间。 有一种看法比较流行,认为“稿件短了说  相似文献   

8.
王宇红 《新闻知识》2002,(10):44-46
什么是散式的新闻?散式的新闻是吸收了散与新闻的优势及长处而形成的—种新新闻体。说它是新闻体裁,是因为它对客观事物都必须如实反映,来不得丝毫“合理想象”和“主观发挥”,并强调时新、时效和时宜。说它是散式的新闻体,是因为它借鉴散笔法写新闻,把新闻写得生动活泼,清新明快,富有彩。请看下面这则新闻。  相似文献   

9.
通讯被称作报纸、杂志的“重型炸弹”,在宣传、教育读者方面有着其它新闻文体作品不可比拟的作用和效果。这主要取决于它总是通过事实和情节的描写,为读者塑造出了真实可信的动人形象。因此,要写好通讯,特别是要写好人物通讯,就应该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广播依靠声音传递信息。这样,广播就具备了声音感染力功能的优势。写作广播新闻,要注意发挥这一优势,取得报纸新闻达不到的效果。在广播中,听众无法看到用文字描述的东西,而是依靠记者把新闻事件绘成一幅声音的图象提供给人们。这就要求广播新闻尽量写得生动形象,悦耳动听。我们向广大听众作报道,进行宣传,目的就是要帮助大家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达到理性的认识。但是,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如果广播宣传从概念到概念,就理论谈理论,没有充分的材料,空泛说教,就违背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就不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老舍说得好:“我们应当把大道理先在心中消化了,而后用具体的事、现成的话写出来。”我们写广播稿应尽可能把一般的道理,讲得具体生动,用看得见,摸得着,想象得出的具体事实,来代替抽象的概念。比如,“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毛泽东同志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  相似文献   

11.
一切客观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作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各种客观事物的新闻,也必然是富于变化的。因而作为它的浓缩品的标题,是不应该有雷同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标题,才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动局面。 实际情况,常常不尽如人意。比如:1980年一家报纸针对有的人讲求门当户对,粗暴干涉儿女婚姻造成的恶果,写了一篇《劝君莫学祝员外》的文章。接着,“劝君莫……”之类的标题就在报上接睡而来。 自散文式通讯《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发表以后,“你在哪里”式的标题也接二连三地出现。做好事不留名,身受其惠的人借诸报端千方百计打听隐名者,于是常常就冠以“你在哪里”这样的标题。甚至有些相同的标题,还一再重复见报。  相似文献   

12.
大凡好的文章无不讲究开头,也无不重视结尾。因为漂亮的结尾能使文章增添光辉。关于文章结尾,古人有过很多好的看法。有的主张结尾要如“撞钟”,“清音有余”;有的主张要如“豹尾”,“响亮有力”;还有的说应如“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消魂欲绝”,等等,不一而足,这充分说明文章结尾之重要。新闻写作也应如此,美联社特派记者休·A·马利根就说过:“我常常在最后一段下的功夫比在第一段下的功夫大,因为我希望那真正动人的最后一行话将使编辑高抬贵手,不致砍杀我努力的成果。”通常新闻的结尾主要有这样几种写法:  相似文献   

13.
现场新闻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住一个凝聚信息、富有特征的场面或片断,用形象描摹的手法,进行的一种纪实性现场报道。现场新闻一般是突发性的,这种新闻来去匆匆,一些新闻事实是稍纵即逝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瞬间即逝的场景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另外,现场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必须突出“现场”,即新闻要有强烈的现场感。这样,现场观察就成为现场新闻采访的最重要的和主要的方法,成为写好现场新闻的关键。 现场观察,就是新闻界行家时常说的“用眼睛采访”。关于眼睛的重要,许多著名作家都有过论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曾经说过:“眼睛叫作心灵的窗子,它是知解力的主要工具;耳朵处在其次……”许多作家正是从锻炼观察力开始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听很多同行们议论:写新闻故事很难。实践中,我也感到写新闻故事是比写单纯的“本报讯”难。不过如果掌握了新闻故事的写作特点,我想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命中率也比较高。新闻故事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一、文字不长,篇幅不大,人物不多,思想性要强,以达到“从一叶而知秋,一目而传精神”的效果。二、内容要有矛盾过程,情节要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使文章既遵循生活的本质,又充满戏剧情味。三、表现手法要活,要有悬念,格调不落俗套,写出文章的色彩。四、语言要精炼,新闻故事篇幅短,字数少,越要求语言形象感人,通俗俏丽,力避废话空话,学画家人物速写的表现手法,寥寥几笔把人物的个性特征勾画得栩栩如生,增强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若要问一年写了多少新闻,恐怕连自己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来。别看新闻写得不少,但要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沙里淘金”。如果每年都能淘点“金”出来,对做记者的来说,可算是可喜可贺之事。我做记者10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1996年采写的《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奖项虽不算高,但给我的感触却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6.
通讯的写作,在语言上除了要像消息、调查报告、评论等新闻体裁那样,注重准确、简练和通俗以外,还应做到形象、含蓄、委婉,富有感情色彩和美感。原苏联的名记者格里巴乔夫说:“语言,语言,语言,它既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敌人!可以把普普通通的事件写得有意思又有意义,也可以把英雄写得一般化,读起来枯燥无味。”郭沫苦的诗句指出:“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在写作通讯时,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笔杆才会得心应手,及时选用恰当的词语,把耳闻的、目睹的和联想的东西形象逼真地表达出来;而贫乏的词汇,对于表达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平时要养成积累词汇的好习惯,在读书、看报和听报告时,发现好的词汇和警语,要及时记录下来。著名散文家秦牧说:“积累大量的  相似文献   

17.
题好一半文     
在新闻作品中,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读者或听众最先接触的就是新闻作品的标题。所以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让受众“上钩”的“诱饵”。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写好新闻作品的标题,对于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能力,增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标题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制作标题实际上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胡乔木曾经说过:“有的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标题应该虚实结合,不拘一格,要讲究文采,才能吸引读者。比如同时反映一件新闻事件,标题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请看,反映一家企业如何创建精神文明,有的媒体的标题是“文明出效益”,有的是“发掘潜能出效益”,而有的媒体记者在标题上下了一定的工夫,标题是“奇迹出在软件上”,这给人的感觉就很新异。现在一些媒体的新闻熟悉的词  相似文献   

18.
“人口新闻”有风险,是新闻同行所公认的;人口新闻难写也是业界同仁所达成了共识的。记得刚到《深圳商报》时,有位老总给我们讲课时,就提醒我们,写计划生育新闻,可千万要小心,因为那里有不少的“雷区”。也正是因为这位老总的提醒,使我能够时时小心,处处留意,自1999年开始接触人口与计划生育新闻以来,我做到了没有出任何“人口新闻”报道方面的差错,而且发稿数量和质量都较以前有增加和提高,有的“人口新闻稿件”发到了深圳商报的头条位置,实现了这类新闻上头条的零  相似文献   

19.
我1975年加入新闻队伍,十一年来,没有出过一次假报道。有些同行要我介绍经验。下面我谈点做法,仅供参考。坚守“雷池”法。人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就是写新闻的原则。如果说搞  相似文献   

20.
间或收到一些新闻爱好者的来信,都诉苦说常为写不出稿子而犯愁。有的说,“我想好了一肚子话,可就是写不到纸上”。有的说,“一篇小报道,我足足憋了好几天,结果还是那两三行”。于是给编辑出了一个大题目:怎样写稿子?诚请“授方法,指迷津。”无可否认,这种学习新闻的精神可嘉,热情可赞。但我却要给泼点冷水:暂且放下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