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奏折制度是清代独有的官文书制度。由于奏折往往附有皇帝的朱批,内容又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记载,所以史料价值甚高。奏折始见于康熙朝,目前,康熙朝朱批奏折分藏于北京、台北两地。七十年代,台湾故宫博物院将该院所藏的康熙朝朱批奏折影印出版了,全书共9册(其中最后两册为满文奏折),命名为《宫中档康熙朝奏折》。1984至1985年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该馆所藏史料价值较高的1千多件康熙朝汉文奏折与《宫中档康熙朝奏折》中的2千多件汉文奏折汇集一起,分8册影印出版,命名为《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以下简称《奏折汇编》)。  相似文献   

2.
臧廷秋 《历史档案》2008,(4):110-111
奏折是清代独有的文书,是官员呈给皇帝的一种上行文书.雍正朝.奏折与题本、奏本并行使用.其地位是非正式文书.雍正朝奏折文书运行流程是:进折人→奏折书写→包装折子→投递奏折→皇帝拆阅和批答折子→奏折发还具奏人→收缴折子.  相似文献   

3.
正奏折是清代大臣呈给皇帝的上行文书,数量众多,价值巨大。一般认为奏折要么保存在宫中,要么存于军机处,前者称"朱批奏折",是奏折原件,后者为"录副奏折",是抄录的奏折副本。前者的形成是根源于朱批缴回制度,后者则是由于军机处的奏折录副存案制度。除了宫中和军机处以外,其他机构档案中是否还有奏折(本文特指呈给皇帝的"原折",也称"正折")呢?如果有,反映了怎样的公文处理程序?这些问题,笔者尚未见有专文讨论a,因此根据所见的中国第一历史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全宗中,有宫中朱批奏折和军机处录副奏折两个文种。朱批奏折是清朝官员上呈皇帝的原件,录副奏折是军机处照朱批奏折謄写件,为朱折副本。我们在阅读录副奏折时,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在奏折末尾录有朱批内容,一是在奏折末尾出现“×××年×月×日奉朱批钦此”字句,朱批内容空而不录。同样是录副奏折,为何有些录有朱批内容,有些则空而不录呢?这是否是军机处謄录时疏忽所致?不是的。通过多次摸索探究,即尽量找同日的朱批奏折与录副奏折相校,或查阅军机处《随手登记档》,凡不录朱批之处,乃为“另有旨”或“即有旨”。 清代官员呈递奏折,均要由清帝亲阅,阅后在奏折(片)末尾留下批示,谓之朱批。对于清帝在奏折末尾朱批内容的形式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清帝阅后表示阅过,知晓或要有关部门研究了解。如“阅”、“览”、“是”,“知道了”,“该部知道”、“该部议奏”等,用词极简。第二类是清帝表示对奏折上报内容的具体意见,赞成、否定或其他。用语一般要十几字、几十字,个别也有数百或上千字不等。第三类则是清帝对奏请内容事关重要,有必要单独颁发谕旨,即用  相似文献   

5.
奏折是臣工向皇帝进呈的报告。朱批奏折是清代皇帝朱笔批阅的奏折。朱批奏折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宗教以及臣工的私事。由于是君臣之间的密信,其史料价值相当珍贵。  相似文献   

6.
奏折又称折子,奏贴,折奏。现有的文献关于奏折较早的记载应属顺治朝大臣王熙在自撰的年谱。顺治十三年六月及后来对文书制度的改革都可以看出奏折的雏形。所以笔者认为,奏折产生于顺治朝,丰富于康熙朝,成制于雍正朝,完善于乾隆朝,以后随着清王朝的破败,也逐步走向衰落。从内容上看奏折是奏本与题本的结合体,而究其名字的来源笔者认为庄吉发教授的观点很有道理,他认为是缘于奏本和“折子”经常合为一体用来奏事,久而久之演变而来。奏折的产生如上所述,那么奏折制度这一约束客体的形制的产生当然也不会太晚,最晚不会晚于顺治末年。奏折制度经…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编译的《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50万字,16开,精装,定价480元。 本书是将现存的5000余件(其中有台湾藏740件)康熙满文朱批奏折,首次全部翻译而成的。按清初的规定,这些奏折多为满官员所奏,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皇族、宫廷、天文、地理、气象及民族、宗教等种种方面。经编译者与汉文朱批奏折相较,这两种文字的奏折,不仅内容不相重复,而且区别甚大。与康熙朝《清实录》、《起居注》相较,奏折中内容多有未收入两书者,即使收录,内容亦过于简略。特别是在康熙朝汉文奏折不多(相对清圣祖在位61年而言)情况下,这批满文奏折的翻译出版,对研究清代前期各  相似文献   

8.
由于奏折制度具有上报速度快,批复流程较为简洁的特点,随着清朝政府日常事务范围的扩大,雍正希望通过奏折这一档案文书传递的方式提升上下信息传递的效率,并由此对奏折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稍微了解一点日本侵华史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田中奏折》的。“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所谓“大陆政策”,就是在这份臭名昭著的奏折中提出的。 田中指的是1927年至1929年间任日本首相兼外相的长州派军阀田中义一大将。《田中奏折》就是他于1927年策划制定的侵吞中国、兼并世界的一个秘密计划,这份奏折本来是绝密文件,但于1928年被旅日爱国人士蔡智堪先生设法抄录,并传往国内。消息传出后,日本当局一再否认《田中奏折》的存在。后来的实践证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继而发动太平洋战争,无一不是按照《田中奏折》进行的。当时的日本外相重光葵在其回忆录中也承认有此奏折。  相似文献   

10.
奏折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用于高级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的机密文书,经皇帝用朱砂红笔在上批写意见后称"朱批奏折",发还具奏官员阅读.雍正起为保密起见,规定官员要将阅毕的朱批奏折缴回皇帝,从而在皇宫中形成了数量巨大的朱批奏折档案,记载了清政府的核心机密和社会上各种重大事件.然而在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管理不善,这批珍贵历史档案有些流入社会中.浙江大学历史系文物室现收藏有清末民初重要政治人物岑春煊的两件奏折.其文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田中奏折》是日本侵华的黑计划,因而是日本政府的最高机密。如何将此奏折公之于众,让世人了解日本政府的狼子野心成了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奏折》曝光,一片哗然1929年2月,南京出版的《时事月报》刊出一条让世人震惊的新闻:《惊心动魄之日本满蒙积极政,  相似文献   

12.
孙宏年 《历史档案》2005,(1):124-126
清代,中国与越南多次互派使者,这在清朝档案中有所反映,一份被定名为《安南国陪介范谦益等奏呈庆贺诗三章折》的雍正朝汉文奏折就是其中之一。这份奏折现已收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的《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2册,但并未标明该奏折的具奏时间,而是列入了“无具文时间奏折”之内,按照具奏人姓氏笔画顺序编在第32册、第177号。笔者拟根据中越有关文献,考证其具奏时间。  相似文献   

13.
《历史档案》1986年第1期公布的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闽浙总督崔应阶审拟卢茂等结会起事奏折》、乾隆三十五年正月《福建巡抚温福为报李阿闵等起事奏折》、乾隆五十四年五月《闽浙总督伍拉纳等审拟行义等奏折》,提供了许多早期天地会的史料,使人耳目一新。细读这三件奏折之后,我感到这些文件表明天地会带有鲜明的军事组织色彩。中国的秘密结  相似文献   

14.
申红星 《兰台世界》2013,(28):155-156
奏折制度是清王朝创设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奏折制度的创立,功用是多方面的,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这里公布的总管内务府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等,为遵旨审拟王保住伪造王谕一案事奏折,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务府奏案,是本案审理和定罪的最终文件。由于这件奏折详细记录了本案发生的经过和处理结果,且文字较长,所以只选择这一件奏折发表。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重视档案的思想及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抄录谕旨、奏折,随寄家中。谕旨、奏折是清代文书档案的主要内容,曾国藩为方便日后查考,每次收到谕旨后,便另行抄录一份保存,他自己拟写的奏折也随时留存一份,寄回家.中。他嘱咐家人:“凡我屡次所寄奏折、谕旨,家中须好为收藏,不可抛散。或作一匣收之,宜敬  相似文献   

17.
奏折是高级官员给朝廷的“工作报告”、请示和建议,稍稍重要之事.臣属都要向朝廷“汇报请示”。然而.皇帝每日要批阅大量奏折,所以奏折不能太长.或者说要尽可能短.但所奏之事又多数都是国家、地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大事,其中不少又与上折者个人利益甚至身家性命息息相关.如何以最少的文字陈明原委、说透道理,委实不易。可以说.奏折中的每一个字都十分珍贵,  相似文献   

18.
同治年间哥老会史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哥老会为清末较大的民间秘密帮会,本组档案史料选自馆藏宫中全宗朱批奏折及军机处全宗录副奏折,反映同治年间哥老会在清军中的活动情况,现予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刊启事     
《历史档案》2008,(4):64-64
本刊讯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合作、吴元丰主编《清宫珍藏海兰察满汉文奏折汇编》一书.已于2008年6月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影印出版。全书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满汉文朱批和录副奏折中.选出了其奉命率兵出征期间或单独或与别人联衔所有海兰察奏折,  相似文献   

20.
康熙朝是清代奏折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时期的奏折办理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康熙朝,大学士在皇帝的允准下开始有限度的参与奏折的批答。这一极具开创性的做法被后世的军机处所继承并规范化,深刻影响了清廷中枢决策体制。关于此,学界尚未有专文述及,故撰文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