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同义虚词     
常见的汉语论著,研究同义词都是以实词为对象,很少涉及到虚词。汉语是高度发达的语言,词汇十分丰富,不仅实词有丰富的同义词,虚词也有不少是同义的。弄清什么是虚词同义词,辨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了解它们在语言中的作用,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一) 虚词是和实词相对来说的,它不表示具体概念,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跟句子的结构关系密切。虚词的生命在于它的语法意义,而语法意义又是通过句子的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2.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它是构成文言文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的数量不多,但由于用法灵活,与语法结构密切相关,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几大类。此外,文言中一些代词、副词也具有调整句子结构、表达语气等作用,一般也划入虚词范畴。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确切分辨每个词的词性;二是掌握每个词在句子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三是“今译”问题。高中语文课文中较系统地介绍了40多个单音节和双音节虚词,由于虚词使用频率高。是表示词法的一种手段,各个实词是靠不同虚词的组合、连接、修饰、辅助而成为一个完整句子的,因此,要读懂浅易文言文,掌握一定量的虚词十分必要。请赏析两篇短文。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3,(A5):95-96
在英汉翻译中,人们很注重对实词的处理,容易于忽视虚词。在对内容的陈述,对形象个别或整体的展现上,实词的语法作用的确不可低估。事实上,某些虚词在文中的作用不可不注意,它可以活跃实词,使篇章生动。本文主要探究英语虚词的翻译方式,基于翻译理论并参考大量介词翻译例子,着重对虚词的省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翻译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字是一个常用而变化多端的文言虚词。词分虚实,不仅从意义上看,尤其要从语法功能上看;虚词必须就该词与实词的连贯上去寻求意义,实词则就其自身便可寻求意义。虚词和实词在句子结构中都有意义(有的虚词例外)。虚词的功用只有从虚词所在的句子结构中,注意它和实词的关系,才能准确地识别出来。因此,阅读文言文,必须重视虚词的功用,必须在虚词上面花工夫。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全文276字,用“以”十三个。它们在语法功能上的变化是多样的,在一  相似文献   

5.
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有如下特点:语义不甚明确甚至无解,却能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表达一定的语气神情;除代词外,都不能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只起辅助作用,帮助实词构造句子,表达意思,语法功能远比文言实词强;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极高,用法灵活多变.由此可以找到学习文言虚词的一般规律:依据具体的语境和语法关系来辨识虚词.以活对活,学会辨识,是攻克学习文言虚词难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文言实词学习文言文,除了掌握好一些常见虚词外,还必须掌握好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从某种角度说,掌握好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比掌握好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更为重要。因为,任何一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实词才表达实在意义,且主要由于实词人们才知道句子篇章所表达的内容。仅靠一些虚词,是无法表达任何思想的。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词汇根据其在句中的功能不同而被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并且具有完整词汇意义的词,例如,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叫功能意义。实词属大词类,虚词属于小词类或叫次要词类。英汉两种语言对词汇的分类差异不大,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时,在词义的表达和应用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翻译时不能低估这些虚词或者小词。一、冠词在句中,冠词有时仅起语法上的作用。例如,用在形容词的最高级前和序数词前的定冠词,有时能使所限定…  相似文献   

8.
文言虚词,从有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和教学以来,就一直被作为语法中的核心问题对待的。虚词的这种地位,源于它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清人刘淇就曾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而虚字其性情也……虚字一乖,判於燕赵……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磋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助字辩略.自序》)刘淇的这些话很有见地,他已认识到虚词的重要性。 与实词相比,虚词尽管意义较虚,却有自己独特的语法作用,它显示句子内部或句与句间的语  相似文献   

9.
张勃 《山东教育》2004,(21):58-59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极为普遍,每100个词中,大约有30个左右的虚词。尽管虚词在数量上远不如实词多,但使用的频率很高,用法也相当复杂。就虚词本身来讲,它一般无实在意义,但在表达句意时,它与实词构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体,在结构的组成、文义的衔接、语气的表达、行文的气势的表  相似文献   

10.
一、案例背景 目前初中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偏重于字词的讲解和句子的翻译,有的甚至把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等知识的掌握视为文言文教学应达到的终极目标。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就能形成一定的语感,基本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句式语法的特点;再通过一系列习题练习,学生对课文以外的文言文就能正确地断句、标点、释词、翻译,  相似文献   

11.
一、命题导向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二是翻译单独给出的段落中的画线句子。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句意理解是  相似文献   

12.
<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对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将句子中关键性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句子倒装等)设定为高考阅卷的得分点。综观近几年高考,同学们在翻译时失分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没有把握好命题老师设定的得分点,这些得分点具体表现为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修辞手法、古代文化等方面。因为文言文翻译题,命题老师往往会给一个句子设置两到三个得分点  相似文献   

13.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对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将句子中关键性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句子倒装等)设定为高考阅卷的得分点。综观近几年高考,同学们在翻译时失分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没有把握好命题老师设定的得分点,这些得分点具体表现为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修辞手法、古代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文言虚词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比较少,与文言实词相比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言虚词的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就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文言虚词的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文章中会多次出现;三是文言虚词的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才能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的“和”与维语的“ ”都是最常用又十分重要的虚词,它们本身都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在句中前面不能有任何修饰成分,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组词造句(句子里配合实词造句),在语句组合关系中起连接和辅助作用,充当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的"和"与维语的"(abvd)"都是最常用又十分重要的虚词,它们本身都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在句中前面不能有任何修饰成分,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组词造句(句子里配合实词造句),在语句组合关系中起连接和辅助作用,充当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7.
要翻译好文言文,除了要有扎实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功底外,掌握好翻译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学生在答题时常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在职中语文课堂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文言虚词并不具有明确的意义,但是却能够通过组织实词来形成句子结构,将句子的语气生动地体现出来,从而起到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虽然虚词的数量远远不及实词,但因其语法功能强、使用频率高、用法千变万化而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重难点,同时也是考试的热点。因此,在职中语文课堂中,选择科学合理的文言虚词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在现代汉语的两大词类中,虚词虽为数较少,但真正要提高语言水平,虚词却是必不可少的。虚词本身虽不表达任何实际意义,但它能使句子的结构更加严密,表述的意思更加确切。现实中幼儿由于不会正确用虚词,因而影响他们不能准确、简炼和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对于幼儿来说掌握虚词比掌握实词困难得多。我国十省(市)语言协  相似文献   

20.
量词的“个化”,淡化了名词和量词之间的选择关系,也使量词“个”的本身更加虚化,更加语法化。文章运用语法化的有关理论与准则,坚持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个”的虚化程度和语法功能将“个”分为三类:实词“个1”,虚词“个3”和介于实、虚之间的“个2”。个1是指对数词的选择是自由的、不受限的,指量功能强的作为实词即量词的“个”;个3是指无法与任何数词相结合的,只起连接、强调等语法作用的作为虚词的“个”;个2则是指只能与“一”或“一百、一千”等少数数词结合的或仍具有一定的指量功能但也具有连接等语法作用的,介于实词个1和虚词个3之间的“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