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绥阳方言"得"[tε21]字的意义和用法十分丰富。可以是构词语素、构形成分;可放在动词前也可放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可以、能够、得到、许可"等;疑问式和否定式也和普通话有差别。  相似文献   

2.
基于构式的动态观,可以将"连"看作表强调义构式的标记,动词拷贝型"连"字句"连V|都/也VP"因此而被重新分析为"连|V都/也VP"。该构式的前项动词与后项动词在认知上形成两个不同的"意象",分别与总括扫描与次第扫描相关。该构式由典型"连"字句和一般主谓句借助转喻"截搭"而成,表强调义的"V都/也VP"与其具有承继关系,是更为典型的构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双及物结构的构式义与动词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双及物结构具有"致使-拥有"的构式义,它对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进行语义框架的核查,只有动词适切才能与该结构相容。当进入该结构的动词具有"给予"义时,动词语义向句法投射,构式义得到强化,此时的结构为典型双及物结构;当动词不具备"给予"义时,句法辐射动词,构式义赋予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致使-拥有"义,此时的结构为非典型双及物结构。动词词义与构式义的互动形成一个连续体,处于两端的动词分别为具有"给予"义和"损耗"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4.
以Talmy的认知语义概念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为基础,对汉语"V着"和"V了"存在构式语义互换产生的原因及适用动词的条件进行分析和说明,研究认为适用动词必须和"V着"和"V了"存在构式所表达的概念语义结构内容相统一,从而得出"V着"和"V了"存在构式对适用动词的认知语义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5.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可以比较好地运用于对情态动词"可以"的诠释。其"参照点"理论和"力量动态"理论可以解释情态动词"可以"与其后主动词的关系:"可以"是其后主动词的参照点,用来指示主动词动作在有对应力阻止的情况下实现的潜能。其"语法构式"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可以构建出"可以"的认知范式:"可以"虽然可以选择"负向义动词"做"主动词"但是更多的时候是用"正向义动词"做"主动词"。"可以"与现实体"了"、静态持续体"着"、起始体"起来"、经历体"过"和继续体"下去"可以同现;"可以"的疑问呈现方式既有范式,也有例示。  相似文献   

6.
在构式语法中,构式被认为是语义和形式的结合体。和动词一样,构式也有其独立的语义,汉语中丰富的动词语料可以用来探究并验证这一观点,如动词“灌”。从CCL语料库检索到14557条与动词“灌”相关的语料,分析整合出动词“灌”的构式及其事件框架,基于此,结合构式语法尝试探究动词“灌”与其构式的关系。经分析,初步得出四种关系,即界定关系、因果关系、拓展关系以及方式说明关系。  相似文献   

7.
"V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复杂的多种用法,这是由"起来"自身语义、所处构式和作用层面等三个方面的不同造成的。趋向义"起来"可以用在事件构式、处置构式和遭受构式,直接作用在动词上随动词一起进入构式;体貌义"起来"只能用在事件构式,作用在句子上,是句子成型后另加的时态算子;方式义"起来"用在描写构式,不是后来加入构式的具体成分,而是构式自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生义"起来"使用在判断构式,也是构式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心理动词的被动式共有"见"字式、"为…所"式和"被"字式三种,其中以"为…所"式数量最多。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并非所有的心理动词都可用于被动式,可用于被动式的基本上是及物的状态心理动词,不及物的状态心理动词活用为使动后才可用于被动式,行为心理动词则只有极少数可用于被动式。通过与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其他文献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心理动词被动句式的演变途径:先秦心理动词的被动式以早期的"见"字式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比较后出的"为…所"式为主。  相似文献   

9.
"上上"连用可以是动词的连用、方位词的连用,也可以是"方位词+动词"的连用,还可以是语素的"上上"的连用。动词的"上上"连用可以分为动趋式、动结式和重叠式;方位词的"上上"连用主要指"上上"与"下下"的叠结。有些"上上下下"中的"上"的理解存在两可的情形,"上"既可以是方位词,指代人物;又可以是动词,为趋向动词。  相似文献   

10.
动词的意义和构式的意义相互影响,构式意义决定整体意义。"out"作为与动词搭配频率最高的小品词,也影响构式的意义。"动词+out"也是动词与构式相互作用中,构式意义决定整体意义,该构式倾向于表示完成、结束的意义,动词在这一构式中标示了动作的方式、手段、目的。Out的原型意义为物体由容器内向容器外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和相关的隐喻义,out在构式中表明了运动的方向、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11.
按照构式语法,词汇义和构式义在整合时,会出现语义相互压制。转喻是压制的认知心理机制。在英语双及物动词中,其构式义对词汇义的转喻压制主要体现在四类动词上;词汇义对构式义的转喻压制以未来领有类动词为典型;即使在构式义占据优势时,动词义也并非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从历时角度探讨"VP+在+L"构式的承继理据性,可以确定构式的基本事件类型为"存在事件",基本义为"存在主体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地"。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可以以子类、前提、方式和结果等关系进行互相作用,从而整合出具体的句式义。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在保证共享一个以上参与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关系相互整合,这正是动词与构式的互动体现,也是"VP+在+L"产生多义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大连大学学报》2019,(1):85-89
祈使构式是以突出动作行为为特征的强动作构式,它要求谓语必须是由述人、可控的强动作动词充任。但事实上,能进入祈使构式谓语位置上的动词并非都是述人、可控的强动作动词。动性较弱的静态动词、形容词、介词,甚至名词也能进入到谓语位置上;即使有些强动作动词能顺利进入到谓语位置上,但在祈使构式的压制下,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这些都是祈使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动词体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及徐盛桓的“内涵外延传承”转喻理论能够很好地描述中动词词汇体变化的动因、机制及过程。中勃结构中,构式与动词之间在体特征上存在矛盾,转喻机制的运作是调节构式与动词矛盾的主要方式,其结果是中动词不仅能使用一般现在式形式也可以使用一般过去式和进行式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主事居后‘得’字句”的构式义及其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事居后'得'字句"构式,具有致使含义,致使处于"得"后面的"主事"产生心理或情状改变.进入该构式的动词经过构式义与动词义的互动,在构式的压制下,可产生致使义;而意义上对"主事"无法控制的动词则不能进入该构式.  相似文献   

16.
于秀珍 《海外英语》2013,(9X):268-271
对动词意义及其形式之间的不对称性进行研究。同一个动词在不同的构式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并通过与构式语法理论一个动词在不同的构式中只有一个动词意义观点进行对比,发现了动词形式与意义上的不对称性,并对不对称性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前面对动词与构式互动关系的研究以及分析得出结论,第一,动词意义与动词所处的构式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第二,动词意义与动词所处的构式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7.
英汉语中的定位动词在不同的句法构式中都可分别表达动态和静态含义。对英语定位动词的研究认为,此类动词的动作义由状态义转化而来;而传统汉语研究则认为这类动词的状态义是在静态存在句的构式作用下由动作义延伸而来的。然而对汉语定位动词出现的句法结构、表达的事件类型及其内晨语义特点的分析表明汉语定位动词的动作义也是由状态义转化而来的——从而为定位动词可以同时表达动态和静态场景的特殊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邢斌 《考试周刊》2011,(6):117-119
way构式是英语中一个独特的语法现象,它具有习语的特质。本文在Goldberg(1995)对way构式分析的基础上,从way构式的存在、wag构式的语义类型及way构式的语义限制方面展开解读,同时指出Goldherg论述中的不足。我们认为,Goldberg所论述的way构式是狭义上的.广义的way构式还包括OBL旁格是副词及省略旁格的情况:另外,way构式中的动词也可以包括静态动词和通用的高频短语素词。  相似文献   

20.
顾晓琴 《海外英语》2014,(7):233-235
根据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观点,英语现在进行体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构式。在句法结构中,英语进行体构式通过体压制容纳各类动词,与各类型动词搭配使用时产生不同的语义特征。文章通过分析进行体构式的基本语法意义,运用构式压制与突显原则,分析英语进行体构式和不同类型动词搭配时的互动与压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