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16):191-193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人人生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一时期同样也是心理问题较突出而自身又缺乏独立解决能力的特殊时期。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渠道。课题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至2016年新生心理普测分析和需要关注对象的约谈情况为研究基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进行研究与探索。经过两年课程实践,通过课程满意度调研,梳理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升授课质量,有效发挥心理课程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构建以符合学校学生心理特点,适应学生专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入学适应不良问题十分突出。大学生入学适应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新环境适应中的身心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专业情绪及就业压力问题,部分学生因入学适应不良而严重影响了学业。解决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国内主要采取思想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形式。这些形式对于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针对全体新生开展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教育面广、对象分散、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周期长,因而对帮助学生迅速适…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7,(5):91-94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首要工作,其工作内容重要,任务艰巨。建构主义理论引领下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目标层级化、内容结构化、活动主体化等特征。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围绕学生主体,以实现新生的适应与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服务新生入学适应、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打造心理健康活动等路径,从而促进新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为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早日成长成材,培养其大学学习行为模式的形成是很重要的一步。影响其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新生入学教育,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入学教育主要是以专题报告或讲座的形式进行,目的是帮助新生解除思想困扰,树立专业思想,知晓大学生的人才评价指标。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形成大学生学习行为模式的实施与实践环节,能够系统地促其从高三学生身份转变为大学生氨协,  相似文献   

5.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自身的积极情绪体验为研究对象,培养和发掘积极的心理品质,建立积极向上的环境。本文以一名高校大龄新生由于入学适应困难所引起的心理问题为例进行工作案例分析:在全面掌握问题学生的有关情况之后,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三个维度,探索多举措助力机制,有效帮助大龄新生走出心理困境。  相似文献   

6.
浅议心理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大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但是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视不够。为了让我们更快的了解新生,发现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利;让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增强与同学的交流沟通,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的心理辅导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以此来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围绕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学生品牌的内涵设计实践载体,具体设计了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十二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在开展实践活动和取得的成效中重点探索渤海船院学生品牌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解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大学生在心理适应方面的影响因素,运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赤峰学院2012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结果表明,我校2012级学生SCL-90重度问题学生比例为5.73%,UPI重度问题学生比例为11.04%.根据心理普测的结果与面谈情况综合分析,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心理咨询制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努力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帮助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对分校学生特别是异地分校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基于具体而真实的实验数据资料,认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起始于新生的入学教育,应及时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普查,并根据普查结果,有的放矢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辅导及咨询工作,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入学教育可以促进入学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但部分高校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载体等尚有不能适应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状况。基于体验教育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可以提高入学教育的针对性、亲和性和实效性,从而让入学新生在环境体验中实现与学校关系和谐,在情感体验中实现与他人关系的融洽,在心理体验中实现与自我关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李田 《成才之路》2022,(1):49-51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关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顺势而变,适应社会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文章主要从职业导向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路径.要探索建立心理协同育人体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探索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
沈丹 《考试周刊》2010,(46):213-214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一全体新生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课,对大学生未来四年的生活和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新生入学后的主要存在的心理状况,阐明了大学新生入学后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当在他们入学后及时加以心理教育、疏导和调适,指出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应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入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探索了适应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因过分关注“问题学生”已无法适应所有大学生的需求.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人格的养成,有效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问题、学习目标的模糊及被动性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心理异常、自我意识引发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不和谐引起的困惑、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带来的情感困扰、求职择业困难引起的心理焦虑等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指导,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及时为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寻求积极高效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95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主要力量,他们思想多元、个性张扬,行为和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如何快速接受与适应角色的转变,在心理上、生活上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值得关注。以"95后"大一新生的普遍特点为基础,总结了他们入学以来在心理、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不适应的表现,并以此进行分析,以期对当前大学生入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性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技工学校初中班级的新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团体心理辅导形式进行的班级建设对新生适应环境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以团体心理辅导形式进行的班级建设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真诚、温暖的班级气氛,有助于新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对维持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应将其纳入技工学校新生班级的入学教育体系中.  相似文献   

18.
新生心理适应课程旨在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通过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帮助新生解决发展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建立.文章重点考察课程中时间管理板块内容对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被试时间管理倾向得到正向改变,时间管理状况也有明显改善.由此可见,新生心理适应课程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发展性问题,是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职新生心理适应性调查与指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对其心理发展、心理健康、人格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以随机分层取样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的科学测量手段,揭示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增强学生心理适应性的教育指导对策,即积极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构建并完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构建以班级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