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框架下比较奥特加与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一直都是西语和英语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两人技术思想的分歧根源于他们各自的存在论。人在存在方式上是“生活”还是“生存”,决定了他们分别从人类学和存在论的角度追问技术;对技术中人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导致他们采用不同的标准划分技术历史的阶段,并在现代技术和自由的问题上得出不同结论。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邓小平立足中国实际关注生态人类学的研究问题,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社会经济。深入研究邓小平生态人类学的有关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叶舒宪的《文学与人类学》主要讲述了人类学的兴起,文学与人类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将文学与人类学联合起来考察,为文化的文学研究拓宽了更多的可能性。叶舒宪提到在文化趋同时代,求异思维的重要性,因此地方性知识,体验性知识,原始文化等被提出来以保持人类思想之“异”,而“求异”思想的存在不仅仅受到文化趋同的大背景影响,同时也是对工具理性的反叛。  相似文献   

4.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美学与人类学相交叉的学科,它的一个重要理论视点就是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引入到美学研究中来,从而揭示出民族艺术内在的生存机制.民歌艺术是一种集中表征少数民族族群生存机制、审美经验和生存环境的主要艺术形式和传统民族艺术的重要形态,探析其在前工业社会的生存机制,这是审美人类学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交互设计在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思路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交互设计人类学"思想,并运用这一思想在交互设计人类学构建的必要性、构建方法与特点、构建实践研究的三方面进行探讨,将人类、机器和设计三者与时代发展有机结合,以期构建出交互设计人类学研究与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和《摩诃婆罗多》作为世界知名的史诗,虽然思想内容迥异,传播流变不同,但在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维度的观照下,当二者作为文学作品以及“民族志诗学”、“人类学诗学”文本时,它们有着诸多可供比较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人类学要实现本土化,其“本”有两层含义:一是源发于中国教育的经验与知识。二是使用汉语来表达教育人类学的经验和思想。汉语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奠定根基的时代、体系初建的时代、多元发展的时代。汉语教育人类学的发展特点是:汉语教育人类学是一门外生交叉学科,而非内生分支学科;汉语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本土文化”;汉语教育人类学是用“汉语”这一语言方式表达经验和思想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民俗观的形成,主要与国外人类学派民俗观、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影响有关。与借民俗以研究历史或表达人生情趣不同,鲁迅的民俗观是一种启蒙致用的民俗观,但其部分观念并没有超出同时代的其他人物。人类学派民俗观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成就了鲁迅的民俗视野,但同时也弱化了鲁迅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一书是对羌族几千年生存发展史的历史人类学解读之作。该书中提出的"边缘研究"视角及"历史心性"和"文化展演"等理论概念,对反思民族史传统研究思想和路径的局限性,促进动态和完整的民族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有较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身体与审美需要的关系的思想和理论;(二)马克思对古希腊神话的永恒魅力这一问题所表现的思想;(三)审美活动与历史进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教育人类学以人性教化、人性培育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人性培育”与“文化”都是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鲁迅等先贤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是“具体人性”的改造,它为我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建构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深刻洞察和思想资料。提高国民素质承续和包容了“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它和素质教育“重在做人”放在一块,成为我国教育人类学鲜活的“本土理念”。我国的教育人类学不能走排斥“田野工作”方法的德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老路,而应将反映我国教育问题的“田野”之实证研究与哲理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作为人文课程的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的狐仙与民间的白娘子,二者虽然出现在不同文本中,但在她们身上则共同表现了人间女性的种种美德,同时具有深刻的思想与现实意义,狐仙的塑造体现了对自由人性的追求,白娘子的形象则体现了广大人民反封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的文学观念具有十分独特的思想文化意义。西方人类学思想触发了他对文学的深层思考,从而把文学研究导向了关于人的生存意义的叩问,但他并没有盲目地随从,而是回到了本土的文化语境中来设问,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学观念的精神文化向度。  相似文献   

14.
伴有时代境遇问题而兴起的教育人学,若想焕发出新的研究生命力,需要对自身的内在逻辑进行省思,澄清自己研究边界、理论视域、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考究的笼统性和含混性。对教育人学概念的确定性追求虽有利于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却不符合历史脉络中教育人学的发展逻辑。多元的教育人学概念和思想建设既有必然性又有必要性。基于哲学人类学和生存论辨析的视角,对我国教育人学研究进行逻辑内省,发现我国教育人学在哲学人类学和生存论两种不同的理论视域下发展,并发轫于“价值导向”和“实践导向”两种不同的逻辑起点,且教育人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整体的人”,又包括“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15.
审美制度既是审美人类学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中心议题,也是人类社会审美和艺术生存机制的集体表征。《审美制度问题研究》以其严谨的学理分析和介入现实的学术品质探讨了"美"是如何被建构和能被建构的文化生存机制,随着审美制度的深入研究,审美人类学理论的活力与张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呈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上半部分着重介绍西方人类学界关于这一学科内容的比较权威的界说和阐述,并剀切地评介分析了人类学的概念、定义、目的、分科范围以及研究方法。对诸家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下半部分从上古时期西方人类学思想萌芽起,一直论述到今天八十年代西方人类学思想的大致发展内容,力图勾勒出西方人类学思想的宏观背景、科学影响以及微观的流派线索,并扼要介绍了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著作。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水调歌头》渗透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对个体得失的反省,而将思考的对象指向了生存的本质.天上与人间这两个意象的对比实际上是出世与入世之间的两难选择.在“酒”的消解作用下,苏轼最终肯定了在人间生存的意义,表明人无法克服来自于自身的对爱的需求,对群体的依赖.  相似文献   

18.
从《论语》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涉及的对象和基本内容以及方法来看,《论语》明显具有人类学的性质,而《论语》中的人类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社会组织、艺术文化以及宗教文化这四个方面,这些丰富的人类学思想是构建人类学本土化的重要资源,是我国人类学分支学科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是现代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文本阐释,指出文学与人类学的共同取向,文学与人类学对异文化不同角度的认同和关注,以及在双向互动中文学与人类学彼此的共融、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20.
生态人类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并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张。凯.米尔顿的《多种生态学:人类学,文化与环境》一文为我们认识环境问题、把握生态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