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取得的成果。文化自信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然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文化自信的基本和深沉属性、持久属性、民族基础和认同属性、稳定和相对独立属性,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层、持久、广泛、稳定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2.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增强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思想体系的科学性、价值立场的人民性、理论品格的开创性等基本特征。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充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夯实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基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提供意识形态建设的学理支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新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使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理论武器和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百年壮阔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抓点”“牵线”“植面”“筑体”多维度、全覆盖、一体化协同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概言之,精准着力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保证,贯穿融入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手段,强化阵地建设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载体,系统布局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路径。全面系统总结一百年来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成功密码,对于在新征程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当深化对意识形态建设基本规律的认识,注重提高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不断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能力、建设能力、批判能力、协同能力,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而成的革命精神因子,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载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引领力.研究和分析红色基因意识形态的价值诉求,可以为新时代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伟力.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有力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阐明这一重大命题的内在逻辑意蕴,并分析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冲击挑战,可以从制度创新与制度执行、理论普及与理论研究、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防范风险与化解风险、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能力建设与责任落实等六个层面进行思考,旨在科学厘清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重大意义、形势挑战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并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党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继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基本遵循、基础工程、重要环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9.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这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基本要求,而且有着鲜明的理论逻辑、厚重的历史逻辑和强烈的现实逻辑。完成好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坚持理论创新,用创新的理论武装人民;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行进中,用“三个倡导”引领中国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既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也是牢筑全党和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力和凝聚力的迫切需要。必须从加强宣传教育、构建“身教”范导机制和探索引领功能的长效机制三方面入手,发挥“三个倡导”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新要求。《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元典",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精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进一步在《共产党宣言》中寻求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和实现方法,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加以提炼和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本身就是在坚持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过程中创生的强大意识形态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化思想引领,构筑中国文化的时代精神、完成历史合题,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天下大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自由主义的新样态,新自由主义通过强劲的意识形态输出,伴随全球化影响非西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作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直面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挑战、建设具有社会主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有重要作用。应对自由主义的挑战,构筑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方略,需要夯实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面领导,培育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导——满足六点要求的"真学、真懂、真信"教师队伍,构造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体系——构建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要始终遵循"坚持党性原则、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齐抓共管"等四大原则,通过"以理论武装为引领、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质量评价为导向、以阵地建设为基础"五个重点方面着力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就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的力量与作用。它对于党、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必须增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其主要体现就是增强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  相似文献   

16.
<正>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格局的深刻调整,当前我国人民的社会日常生活正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在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挑战,充分认识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探究日常生活视域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理论、利益和实践逻辑,科学把握历史与逻辑、利益与价值、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构建原则,有利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8.
阐述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现状;提出弘扬红色文化的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认为新征程上弘扬红色文化具有时代价值,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增强中国人民精神力量,为世界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的战略性工程。"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具有共通性,决定了二者内在而深刻的价值契合。"中国梦"的深刻价值内涵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对于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引领功能、利益整合功能、思想凝聚功能对增强构建和谐社会公信力、社会组织力、价值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增进对意识形态科学性的认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博大包容性,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的亲和力等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