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位丹青高手,每每为花鸟传神,替山水留韵,总能恰到好处地留些空白。留白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在中国绘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实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老子《道德经》就有描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至美的音乐、形象与自然合为一体,达到相融相生的境界,需要人们想象和体味,给人一种无音、无形之感。一、思想政治课与留白艺术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仍存在"满堂灌"现象,教  相似文献   

2.
《老子》一书中“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两命题,不仅仅是老子辩证法的体现,而且蕴含了颇有深意的美学韵味。本文从释义的角度出发,分别探寻了“音”“声”及“大音希声”在《老子》中的本意,进而剖析了“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单调的、无节奏的是“声”,复杂的、有节奏的是“音”0“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即不是单调的声音。“音声相和”和“大音希声”这两个命题构成了老子音乐美学的思想。老子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加以集中地阐述,对后世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研究和探讨意境美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含义,是探讨中国音乐艺术本土化、民族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这里着力论述了艺术意境与音乐美学意境的异同、音乐审美中意境美的特征,提出意境美是音乐审美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4.
"意象"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范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长河中,渗透着"意象"美感,音乐论著从《乐记》到《溪山琴况》都蕴含着"意象"美学,中国民间传统器乐中活音和带腔音等技法的运用,都是"意象"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独特的艺术表述。  相似文献   

5.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冀志强 《天中学刊》2012,27(6):50-53
谈及老子美学,基本上会涉及《老子》通行本第二章的内容。人们大多认为本章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反映了老子美学中关于美丑区分的所谓辩证思想。这种理解事实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并不符合老子整体的哲学思想和特殊的哲学思维。《老子》第二章关于"美"的论述,实际上正是要否定我们日常的关于美丑的定性与区分的做法。在他那里,在形式上区分美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真正的"美"是大"道"之"美",这个"美"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便是老子否定常人美丑区分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老子直接论述“美”的文字并不很多 ,表面上似乎还排斥美。但在其思想中 ,他已用其自然之道的形上学原理 ,深刻探讨了美的本质。老子的美学正是在对世俗的、传统的审美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以自然真朴为美的美学思想以及“道法自然”这一认识和把握真正“美”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使得老子美学开创了道家美学以至整个中国美学注重法自然、尚素朴以及重质轻文、求真贵淡的优秀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9.
中国绘画中有"留白"的艺术创作手法,而在中国音乐中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说法也不失为"留白"艺术手法在音乐中的体现,传递出空灵妙境。深受中国儒道传统文化影响的古琴音乐也在"留白"中浸透着中国传统音乐千百年积淀的独特审美心境。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在百家争鸣的音乐主张下,呈现以百花齐放的并存态势。儒、道作为其中的代表,它们以不同的审美观念阐释着音乐的美,并通过行之有效的观点依据展示着音乐所属的价值,在两者共性与个性的关联下,以独特的美学内涵,共同为我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发展增添了一份姿色。"和"为音乐的本质,"适"为音乐的方法,"用"为音乐的功效,本文从"和之美"、"适以度"、"用而至"三个层面对儒、道音乐美学观点予以浅析,意在探寻两者的内在规律和关联,明确各自的审美主张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老子直接论述“美”的文字并不很多,表面上似乎还排斥美。但在其思想中,他只用其自然之道的形上学原理,深刻探讨了美的本质。老子的美学正是在对世俗的、传统的审美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以自然真朴为美的美学思想以及“道法自然”这一认识和把握真正“美”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使得老子美学开创了道家美学以至整个中国美学注重法自然、尚素朴以及重质轻文、求真贵淡的优秀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2.
老子之"道"的认知与体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子>是一部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的书.老子之"道"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对于老子之"道",它的提出背景是其认知之前提,涵义考略是其认知之基础,对首句的理解乃是认知之关键.老子之"道"具有"返璞归真"的哲学意境.  相似文献   

13.
老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以“道”为美。老子认为真正的至高无上的美是道,大道至美。“道”派生天地万物,又超越声色名声,似有实无。整个老子美学就是由“以道为美”为核心辐射开来的网络系统。老子美学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以“无”为美,以“妙”为美都是以“道”为美的变相形态。道法自然,从道家的人性论出发,老子提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及以“味”为美的独特美学观。以“道”为美体现在治国之道上就是“不争”的“圣人之治”;并提出了“致虚守静”的方法论,以达到复归本性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4.
贠征 《文教资料》2015,(2):52-53
自古"书画同源",中国书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书画在起源、用笔技法方面有所类似,书法中注重"笔宗"意味,给书法绘画用笔以美学品格。中国古代文人画客历来重视传统笔墨的根基,书法用笔的各种美学思想对中国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书法用笔的美学特点对绘画的不断注入,影响到中国画对流动性和哲理性的追求,从而使中国画具有了心灵化、哲理化、诗性化、意境化等非常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绘画留白,留给欣赏者无限的遐想;音乐留白,留给倾听者绵绵的情意;书法留白,留给知音者空灵的空间。作为独特的艺术活动,课堂教学同样需要空白之美,讲究留白艺术。以"空白"为载体,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留白",在学习时空的分配上"留白",在提出问题的技巧上"留白",在实践操作的探索中"留白",在后续学习的延伸处"留白",进而达到"方寸之地尽显天地之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着重达意抒情的意境创造,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重要区别。从工笔人物画的辩证构图、人物小品画的立意构思,到花鸟画的写意贯穿,更不要说山水画的核心追求,表现意境、追求意境高远,历来是中国绘画作品有深度、有格调、感人致深的功力基础,亦可谓之灵魂所系。什么是意境?从词源上看,意境在明清之际才开始成为绘画理论的美学范畴,但它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到先秦道家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老子认为,万物本体和生命之源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亦即实与虚的统一,而且“无”(虚)处于矛盾的主要地位。他著名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道”是超言绝象不可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讲求“留白”的技法。一处运用得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作品的意境也会因此得到无尽的拓展,这就是“留白”的魅力。最近,在教育一个孩子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育更需要“留白”。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二胡在演奏的过程中所讲的是韵味、意境等对于美的追求。在我国音乐美学庄子的思想中强调自然音乐即"天""真"的乐,它是一种合乎道的音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这两者之间均所强调音乐这一思想概念,本文将透过音乐美学中庄子的思想来谈论二胡演奏中所应当追求的音乐境界,从而更好地体现二胡地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留白,原指我国传统艺术,如诗词、书法、绘画、陶瓷等艺术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强调以"空白"为载体渲染出美的意境。将留白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延伸到美术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个性创造非常吻合。教师可以问题讨论留白,以实践课题留白,以学习评价留白,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5,(59):20-21
中国古典美学源于中国哲学,其特色在于以"意境"为审美标准,而"黑白"理论是"意境"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之一。《暮光之城》中所呈现的黑白意象之美与中国绘画中的"无色之色"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所体现的"意境"相同。因此,倘若要抓住小说之"神",就必须抓住其独特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