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通过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中1108首山东民歌的梳理,共发现113处明显的隐喻用法。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根据始源域的区别,这些隐喻可以分成:来自生产及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隐喻、动植物隐喻和源自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的隐喻。这些隐喻,极大地丰富了山东民歌的歌词表达,使很多歌曲主题内容表达得更加贴切、鲜活、易于理解,体现出山东地域文化特点。这些歌词中的隐喻是山东人民基于自身的体验创造、总结出来的,证实了隐喻的体验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和简单的语言产物,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人们借助熟悉的具体概念建立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构建陌生的抽象概念.文章以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为研究文本,抽取并分析小说中关于“女人”的隐喻.通过分析各个隐喻的始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不难发现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带有消极负面特点.这也反映了在20世纪初的美国,普通大众对“女人”有很深的偏见.  相似文献   

3.
1.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 1.1概念隐喻理论的定义 概念隐喻理论隶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是指人们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域上,以助于对后者的理解。前者被称之为始源域,后者被称之为目标域。  相似文献   

4.
汉语“爱情”隐喻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文章以隐喻认知思维体验性特征作为隐喻始源域类型划分标准,分析与“爱情”有关的词汇和句子中存在的隐喻现象,研究其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进而探究其隐喻认知机制,并试图构建隐喻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5.
当代英文流行歌曲是一种流行程度高,能够引导大众审美的艺术形式。其歌词是一种语言艺术。三种概念隐喻在歌词中有充足的体现,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歌词中的隐喻能清楚展现其形成的动态过程。同时。歌词隐喻中丰富的语义结构也为歌曲的流行和广泛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Lakoff&Johnson在“metaphor we live by”中将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本体性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意在帮助人们分析隐喻意义形成的过程和方式。在中国A股市场上,股市语言丰富多彩且形象生动,大多利用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来描述股市中的各种概念。文中作者拟从Lakoff&Johson对隐喻的三大分类的角度出发,对股市语言中的隐喻以及股市语言被用做始源域来隐喻生活中的其他概念进行探究,以期找出其隐喻使用和存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张茹娟 《海外英语》2014,(9):258-259,275
认知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证实了隐喻对人类认知的广泛影响,以时间为目标域的隐喻更是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根据始源概念域的不同,隐喻可分为方位性隐喻、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三类。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时间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比较其始源概念域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本质上是通过限定认知框架来构建我们的思维系统的.在隐喻思维过程中,隐喻表达所从属的隐喻框架和所依托的隐喻概念是隐喻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隐喻框架的作用是激活一个概念域作为隐喻的始源域,它对认知起到基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隐喻概念则决定了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隐喻认知过程中,隐喻框架和隐喻概念都具有动态性,对框架和概念的选择直接影响隐喻的理解.通过对语料库中隐喻框架和概念的缩放,比较分析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能更清晰地把握隐喻框架和隐喻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明隐喻理解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唐诗三百首》中的通感隐喻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通感隐喻本质上是不同感觉域之间概念整合的结果; 2)英汉通感隐喻中感官形式迁移的整体趋势大致相同,即从低级感官向高级感官迁移,但感官迁移频数存在差异; 3)温度觉是最大的始源域,视觉和听觉是最大的目标域; 4)诗人倾向使用温度觉中的"寒""凉""冷"和味觉的"苦"表达内心的悲伤、孤寂等情感,把情感的倾诉寄托于诗行之中。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映射包括始源域与目标域,始源域常是人们熟悉且具体的概念,目标域则是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隐喻构建了生活中许多概念,特别是诸多抽象概念.隐喻的心理映射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外在表象联系,也可能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内在特性的关联.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和生活经验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本文选取了"黑色"这一概念,在收集了相关语料的前提下,探讨英汉语言中"黑色"的概念隐喻表现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