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中心城市,作为特定区域内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区际、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中心城市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会制约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化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增长极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必须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扩大中心城市规模,提高中心城市要素聚散能力,促进层级城市网络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自从产生以来,便和其所在区域之间发生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紧密联系.城市是区域的核心,研究区域经济、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选择区域开发方案时,均应十分重视对区域影响较大的城市的研究.城市作用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城市对于其所在区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力的总称,它是城市对区域的正向推动力和负向削弱力的合力.负向削弱力造成城乡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呈现出不平衡发展格局.正向推动力有利于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市总体作用力的大小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济南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和省域性中心城市,在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要充分发挥济南对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必须对济南的中心城市功能予以明确定位,并通过各种战略举措促进这一功能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中心城市处于区域城镇体系的核心地位,城市集聚带动能力的强弱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构建中心城市集聚带动能力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对安徽省16个地市的集聚带动能力进行评价并排序,探讨安徽各中心城市今后发展的方向及推动安徽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区域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安徽省需要通过发展自身的中心城市来引领全省经济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然而,从政府合作的角度来看,安徽省内行政区之间依然存在恶性竞争关系。这需要通过强化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和推进其对资源由集聚向扩散的转变速度,改革对中心城市政府的考核指标,强化省级政府对投资的宏观环境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能力等措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全省经济实力,以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的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6.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与其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城市,其所辐射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也较高;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极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苏南可持续发展受资源瓶颈制约,苏中、苏北具有后发优势;江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探寻新的发展模式,走生态效益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器。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济南既是半岛城市群的双中心城市之一,又是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同时是跨省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准确把握济南市作为中心城市在所属区域中的空间位置和战略地位,对于推动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SWOT分析法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和中心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建立江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矩阵。江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稳步推进沿江开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落实“科教兴省”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中心作用,注重江苏省中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小城镇发展的协同效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寻多样化的资源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以人为本,走生态效益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协调发展是提高社会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引导城市化朝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重要方式.从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城镇体系理论、中心城市联结卫星城市理论这三个方面对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陕甘川省际边缘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特困连片地区,也是省会城市经济辐射的盲区,有必要通过发展本区域中心城市培育经济增长极,实现对边缘区的经济拉动和辐射。从经济基础、地理位置、接受辐射和扶贫攻坚等角度对陕甘川六大城市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汉中市作为陕甘川省际边缘区增长极城市,具有经济优势、地理优势、空间优势和效应优势,并提出对策建议,一是争取成为国家贫困区率先发展试点城市,二是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是积极创造条件接受周边省会城市经济辐射,四是着眼未来重新规划拉大城市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