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某日,先生在课堂上津津乐道李白《送友人》“挥手自滋去,萧萧班马鸣”一联,并复念之:“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之马。”既而,书声琅琅,盖体悟“班马”之精髓也。翌日,学生默写《送友人》,先生来回巡视,眼力所及之处,皆满纸荒唐言,“班马”言为“斑马”,目瞪口呆之余,先生问一学生,何为“班马”?生曰:“班马者,常生活在开阔的平原和稀树草原地带,有黑白相间的条纹, 使得它们的身体轮廓和周围的环境模糊起来从而得到保护。”先生气不可遏,拍案而问之,此课可谓是生物课乎?此“班马”是彼“斑马”乎?学生茫然不得其解,羞愧答之:“解铃还须系铃人!”  相似文献   

2.
班马孰优孰劣 ,历来纷无定说 ;而刘知几关于班马优劣的评论 ,在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歧义 ,而成为另一个纷无定说的问题。以《史通》为基本依据 ,从体裁、体例、叙事诸方面入手 ,详细梳理刘知几关于《史记》、《汉书》之优劣的评论 ,结论是 :二书“虽互有修短 ,递闻得失 ,而大抵同风 ,可为连类  相似文献   

3.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名篇,被选进高中教材(人教版原全国必修教材第一册、课标教材第二册)里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对这一课里"君尝为晋君赐矣"一句的课下注释——"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师生们还不同程度地有一些理解上的障碍:一是秦穆公到底帮助了几个晋君,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二是烛之武旧事重提暗含什么玄机。  相似文献   

4.
品悟经典     
<正>【原文】守恬淡以养道,处卑下以养德。【今译】恬静淡泊是养性之道,身处卑下方能培养品德。【故事】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一起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紧急求救,齐国派田忌和孙膑带兵前去解韩国之围。齐军向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发摆出攻魏的样子,吓得魏国将军庞涓急忙调兵回头,紧随齐军追赶,妄图一举消灭齐军。孙膑了解到这种情况,对将军田忌说"魏军一向凶悍恃勇而轻视齐军,我们就利用  相似文献   

5.
晋侯≠晋君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的一篇新选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有个疑问,即“晋侯、秦伯围郑”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两句中的晋侯和晋君是否同一人。我于是告诉他们,晋侯和晋君根本是两个人。  相似文献   

6.
[材料](甲)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  相似文献   

7.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齐国侵略鲁卫两国,两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派郤子率军救援.两军遭遇后并没有立即展开野蛮的厮杀.齐军的主帅,国君齐侯先派使者给郤子下战书,说:"您率领晋国军队光临敝国,我们齐军虽不雄厚,但也敢请贵军明早战场上见."  相似文献   

8.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曹刿论战》“公将驰之”的“驰之”为,“驱车追赶敌人”。江西师院中文系《历代散文选注》曰:“驰之:驱车追赶齐军。之,指齐军。”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  相似文献   

9.
神偷请战     
《现代语文》2005,(7):34-34
《淮南子》记载,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有个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上宾。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简直无计可施。这时神偷请战。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当天晚上,神偷又去  相似文献   

10.
很多任课老师都说我们六(一)班是典型的"两面派",有老师和没老师是天壤之别;但据我不完全统计,每天的早自修下课后,我们班马上会演变为"三面派":下课铃声响之前是"乖乖兔",下课铃声响时是"大灰狼",而下课铃声响完毕之后迅速转变为"疯子"。演技变化之快,在我所见之人中,唯有青霞与曼玉能与之媲美。这不,又是一个早自修下课:  相似文献   

11.
一鼓作气     
春秋时,齐国进攻鲁国,鲁庄公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来到前线。齐军擂鼓发起了冲锋,曹刿布置军队顶住了。齐军又擂鼓发动第二次冲锋,鲁军仍坚守阵地毫不理睬。不久,齐军又发动第三次冲锋。就在这时,曹刿果断下令:“击鼓进军!”鲁军奋勇冲杀,齐国军队纷纷溃逃。事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第一次擂鼓时,战士精神振作勇气十足;第二次擂鼓时,勇气就开始衰退了;第三次再擂鼓时,勇气就消失了。所以要等到敌军疲乏了,而我军士气正旺盛的时候,一鼓作气,就能取得胜利。成语“一鼓作气”就是从这段史实中来的,常用来比喻做事要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口气干到…  相似文献   

12.
孙玉祥 《老年教育》2006,(11):46-46
“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不要追赶零星士卒,不要害怕大批人马。’晋军即使出动一千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地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相似文献   

13.
<正>很多任课老师都说我们六(1)班是典型的"两面派",有老师和没老师是天壤之别。但据本人不完全统计,每天的早自修下课后,我们班马上会演变为"三面派":下课  相似文献   

14.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人们常常说,但恐怕知道“三不知”来历的人不多。“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了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苟寅自知…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后十九日复上书韩愈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后十九日复上书韩愈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一、司马迁与班固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同为我国汉代的良史,司马迁在西汉,以《史记》开史学之先,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班固在东汉,他本《史记》之体例,以《汉书》开断代史之先.所以后世以"史班"或"班马"并称.他们二人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毛泽东同志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研究二人的经济思想,对于弄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隰朋找水     
《辅导员》2010,(17):14-14
齐国大臣隰朋随齐桓公征伐孤竹国。齐军走到山中时断了水。人可一日无粮,但不可一日无水,寻找水源问题成了齐军的当务之急。怎么办呢?隰朋出了个主意——让士兵们去找蚁巢,他说:“蚁巢下面准有水。”还为士兵们指出了寻找蚁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说法,都在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处的平原地带找马陵之战的战址,有人说在大名附近的元城,有人说在古鄄城或濮州,有人说在范县,有人说在莘县。1972年山东临沂汉墓中出土的《孙膑兵法》,不但证明了孙武、孙膑各有其人,佚失千余年的《孙膑兵法》实有其书,还提供了有关马陵之战的两则新信息。该书中有一篇《陈忌问垒》,就是陈忌与孙膑对马陵之战中孙膑战术部署的问答。陈忌即田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马陵之战日:“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认为齐军大将为田忌,本篇却证明田忌并未参加马  相似文献   

20.
<左传>"公将鼓之"的"之"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是助词,无实在意义;或认为是代词,代指己方,鲁军;或认为是代词虚化,,可看作凑足音节的衬字.诸种说法似皆不当,此"之"似当为代指对方的代词,指齐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