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象""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涵对后世文论、画论等影响深远。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作品理论将作品看作一个"意向性客体",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四个基本结构层次。通过对中国传统"言""象""意"理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进行整体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者有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和三个主要差异性。相似性更多的出现在从结构角度进行探讨的结果当中,是显见的;而二者的差异性却更多是由于哲学根源和思维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在进行中西理论比较研究之时,既要看到中西理论的相似性以展现共通的理论生命力,又要看到他们各自不同的哲学根源与艺术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将二者进行比附或者试图通过其中一方来确立另一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分别有着各自的美学内蕴,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理论。"观物取象"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最早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释,深远影响到后世"言"与"意"、"象"与"意"关系的讨论,并由此而激发出许多美学命题与范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产物,皎然诗歌理论与俄国"陌生化"理论分别代表着中国唐代诗学、近代西方诗学的相关建树。通过比较的视野对两套理论展开研究,能够发现二者的理论生成逻辑均显示出由"言"到"意"的演进过程,作为外在符号存在的"言"往往成为影响内在性"意"的工具和手段。两套理论话语的具体建构来看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皎然诗论之"言"主要针对"为诗者",俄国"陌生化"理论则是关注"言"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对主体造成的影响。皎然诗论中将"自然"作为诗歌语言最高的美学追求,"陌生化"理论则倡导"新奇"的艺术表达形式。上述二者作为中西美学历史阶段中的特殊形态,彰显各自文化传统的同时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成为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4.
林美琼 《教师》2020,(6):40-41
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即过分追求"得言"或是一味追求"得意"。其实,"言"和"意"缺一不可,它们互相促进,螺旋式上升,只有二者兼得,"言""意"交融,比翼双飞,才能使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意象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意象的发生过程呈现出三个阶段: “意”与“象”分述的孕育期; 刘勰“意象”论的萌发期; 历代文论家阐发“意象”并使其理论化的发展期。“意象”一方面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另一方面其理论在“意”与“象”、“形”与“神”、“意”与“境”等二元互动关系中构成, 赋予其文论内涵及其审美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谭祥燕 《考试周刊》2009,(19):21-22
本文根据文学作品的“言、象、意”意境构成的学说,借鉴审美鉴赏力需要通过后天训练提高这一美学观点并运用文学及美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对实际翻译作品作具体分析论证,拟说明直译在释义上具有可发展性,因此它本身有着较为根本、深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言""象""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本形态研究最基本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学范畴,自古就有"言意之辩""立象尽意""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说法。在今天的图像化时代,"言""和""象"都遭遇到图像的冲击,"言"的式微,"象"的变异,使"意"成了一种无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代以来,我国对英伽登现象学文论的研究一直存在着"韦勒克化的英伽登"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文论的引进中,主要从英语世界获取西方文论资源的结果。若干事实表明"韦勒克化的英伽登"不是真正的英伽登。我国对现象学美学文论的研究确实需要重新起步。而且对当代西方文论和世界文论的引进、评述和借鉴,应当摆脱片面依赖美国化理论的学术倾向,直接面对全球文学理论的真实事实,研究各种不同语种理论文本、不同语种理论流派的特殊理论贡献,书写中国化的西方文论、世界文论论著。  相似文献   

9.
在索绪尔看来,拼音语言,是一个任意性表意系统,其两大原则是"任意性"和"线性"。"能指"(语音)与"所指"(语义)的两分是拼音语言符号表意的另一大特性,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拼音语言符号的表意变为一种"两点一线式"的意义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模式,造就了西方"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和线性逻辑思维特点。与拼音语言不同",象意"的汉语是一种"言""、象""、意"三位一体的表意体系,意义生成是"言""、象"或汉字组字部件之间"并置呼应"的结果。"会意"字和"形声"字是汉字组字部件"并置呼应"成意的范例。其实,即便汉字最简单的"象意"符号,也是由"并置呼应"原理所生,这就是人与自然或主观与客观的"并置呼应"。汉字的"象意"符号既有主观的影子(主管对客观物体的抽象),又有客观的影子(字象对客观物体的象意)。这种"并置呼应""、三位一体"的意指过程,产生了中国"二元互补"的哲学立场,并在"群经之首"《易经》的"一阴一阳之为道也"的思想中得到印证。这种哲学传统是汉语言文字文化的自然产物,它是"并置呼应"象性表意原理以"时空和构"象性表意结构,通过"此非非此"象形表意形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境界说是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主张艺术作品要创作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境界的审美要求,并认为只有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境界的作品,才是具有高格的上品。本文以《扇舞丹青》这部作品为入径进行分析,探寻古典舞蹈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吴宓“三境”说与王国维“境界”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宓的“三境”说和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两个诗学理论。尽管二者的具体内涵不同,然而二者在创作来源、创作过程以及艺术鉴赏等方面都有着某些相通之处。描述并辨析这些异同之处,不仅有助于理解它们各自的理论内涵,更能帮助我们把握它们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诗歌鉴赏的要点是对诗"意"的把握,对诗"意"的解读除了要打通阅读经验与诗歌内容的内在联系外,还要充分尊重诗歌的"言"、"义"、"象"、"意"四层结构和"言"、"音"、"意"三层结构的双重召唤结构这一个性特征。这一个性规定了在文本解读的整体意识下其解读的一般流程:看看,定"调";读读,明"义";想象,造"象";读、悟,解"意"。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在以往知识经验、情感经验的基础上,调动理解力、联想想象力、感受力、直觉力等多种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读"是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文生的《中国美学史》以古典文学作品及理论著述为研究范围、以中国文论中的"情味"为核心研究对象,它展示的不仅是情味理论发展的历史,还是历代文学作品情味变迁的历史。王文生细致爬梳一手资料,力避陈说、独立思考,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美学原味,他以实际做法例证了真正的"比较诗学"精神———"在总体比较中发展各自的特点,吸取彼此有益的经验以丰富发展各自的美学思想",其著作扎实厚重、视角独特,树立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路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5.
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着取"言"舍"意"或重"意"轻"言"的失衡做法,必将导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两败俱伤。其实,"言""意"互转和融合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规律,是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要求,将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此,语文教育必须通过传授语文知识、丰富生活体验、展示学习过程、适时介入言语、开展综合实践等策略实现"言""意"互转,优化"言""意"融合。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语言学转向的观照下,庄禅常常被混为一谈。然而事实上,庄禅语言观有着相当的差异。庄禅虽都认同"言不尽意",但其内在理路与发展路径却不尽相同。其一,就"言意矛盾"的产生而言,庄子主要强调的是"体道难言",而禅宗更多地侧重"假名说法";其二,就"言意矛盾"解决之方法探寻而言,庄子主张"得意忘言",而禅宗则走向了"不立文字";其三,就针对言意矛盾的具体实践而言,庄子的"三言"与禅宗"机锋""文字禅"看似都有着"胡言乱语"的倾向,但二者依旧同中有异,庄子凭借象罔玄珠走向了"立象尽意",而禅宗则选择了"不离文字"的"绕路说禅"。在一定程度上说,"言不尽意"之庄禅殊途为语言艺术之发展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路径和审美境界,前者为唐诗型,后者为宋诗型。  相似文献   

17.
“言”“象”“意”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三大元素。分析“言”“象”“意”之间的关系是古典诗歌赏析的常用手法。在诗歌中,“言”是“象”的载体,因“言”而成“象”;“象”是“意”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姜凌 《教育教学论坛》2012,(18):162-163
所谓"意",会意,从心从音。当取"心愿、意向"之义;所谓"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意象,作为意和象的复合名词,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意象在中国诗词创作中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一般意义上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想象所创作的包含主体思想意义的艺术形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绪的客观物象。绘画创作过程中的"意"象或者说是"审美意象",是作者通过对现实世界所提供的客观资料进行主观改造,在头脑中形成的具有主观意蕴的形象再现。在诗歌与绘画创作中,诗人与画家不约而同的强调"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意"是探讨中国古代诗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传统的"诗言志"或"诗缘情"其实就是"诗言意"。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既有强调又有反对"以意为主"矛盾的一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论之"意"是与"气"密切关联的"道",而"道"说到底是一种空间性的混沌或混沌的空间,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空间(或至少是偏向于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兼顾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不厚此薄彼,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主要内容、品读语言丰富内涵、体悟作者真挚情感的同时,自主感悟文本语言多样的表达形式,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抒情言志的匠心独运,并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内化与迁移的实践,让学生"意""言"兼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