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常以浓缩的方式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楼梦》的命名艺术在人物的塑造中起着特殊作用,它们或刻画人物性格,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揭示作品主题,或暗含讽刺意味,在小说审美价值中占重要地位。文章从"三美"角度对《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人名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人名英译时"三美"的缺失与再现。  相似文献   

2.
“风月宝鉴”的哲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小说。如果从小说这个视角来品读"风月宝鉴"及其相关的描述,则另有一番哲理意蕴。它无论是对《红楼梦》一书的主题思想表达还是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前后对凤姐的描写,是全部小说对凤姐的整个思想性格塑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揭示了这个美少妇性格中丑陋的一面,对凤姐性格的全面展现起了一个铺垫、暗示和承前启后、前后照应的作用。而贾瑞之死对人们的哲理启示则是:不能"以假当真"。  相似文献   

3.
以花喻人是《红楼梦》塑造人物的一种艺术方法,清代《红楼梦》评点于此亦有关注,"牡丹"与"宝钗"就是其中之一。以"牡丹"喻指"宝钗",诸家评点一致认同,但于宝钗所掣牡丹签上的题字和诗句的阐释却持论不一。关于题字"艳冠群芳",或从才德,或从世人喜好,或从容貌、运气等角度进行分析;关于诗句"任是无情也动人",或揭宝钗老练处无情,或责宝钗于宝玉无情,或评美刺宝钗,或示宝钗被弃,不一而足。无论是基于褒钗还是抑钗,这些观点丰富了《红楼梦》中"牡丹"喻指"宝钗"的内涵,且深刻地体现了同处封建时代的评者关于礼教道德、处事修养、生存策略等的传统儒家立场。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原因除了具有深刻的主题外还应表现在其塑造的活灵活现的人物上,在其中塑造的较为完美的应该就是"金陵十二钗"。这十二人中除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之外,还有一个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王熙凤。她在其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但是历来人们对其是褒贬不一,本文就是针对其恶面的背后的悲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西江月》二词,以全知视角,塑造主要人物贾宝玉的性格,以小见大,从中分析其沉淀于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潜藏的叙事模式;《红楼梦》中的五首柳絮词,代入了"隐性作者"身份,词之风格、文采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之性情才华相切合。词的叙述视角多变,叙述语言风格各呈异彩,充分展露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评点中,清代同、光时期佚名氏的《读红楼梦随笔》,较脂砚斋、陈其泰、姚燮等人的评《红楼梦》著作,更为明确地将心理描写提升为一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即“心境”论。其理论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红楼梦》评点对李卓吾“意外”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建华 《考试周刊》2012,(28):28-31
本文结合现代科学及宇宙学理论,提出一个"气场"的假想,并将此假想运用于《红楼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解读,从而拉开以新的视角审视《红楼梦》人物关系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明显的"香化"特色。红楼女性生命、生活的诸多方面,或以"香"字形容,或与"香"有关。"香化"现象旨在彰显红楼女性的光彩,张扬她们的审美情趣,从中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女性观。《红楼梦》继承古典文学的女性形象"香化"传统,并将其发挥到美的极致。  相似文献   

9.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第一次出场亮相,通过对人物的出场顺序出场情景,以及主要人物外貌描绘这一角度的分析,旨在感受曹雪芹的艺术功力,学习其塑造人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从一个新的视角,抓住人物具有个体特性的“情态”,用相对精短的的篇幅,评析了《红楼梦》里60多位人物形象,列举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多样性,揭示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心理活动基础,分析了红楼人物情态与肢体语言相映成趣的关系,阐明了红楼人物情态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为《红楼梦》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中重要的经典名著,在宏篇叙事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改变了传统正面人物都善、反面人物都恶的叙事模式,作品中所应用的诗词对人物形象描写塑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与读者更好地了解《红楼梦》,本文从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勾勒、人物命运暗喻、人物对照、女性意识展现几个方面对《红楼梦》诗词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李鸿渊的《〈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是近年来《红楼梦》人物研究中难得一见的学术佳作,他以独特的视角对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对比手法进行研究,并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李鸿渊的《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既体现了其红学研究的思想和成就,也契合了《红楼梦》重视文本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即使是次要人物——薛蟠和贾瑞,这两个同类人物依旧同中有异,各有姿态。试通过薛蟠和贾瑞的比较,来看曹雪芹人物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立体感。  相似文献   

14.
一部洋洋大观的《红楼梦》中尤氏仅是个次要人物,在《红楼梦》的电影和电视剧中饰演她的演员,不管怎样尽态极妍,可以说是连个“配角奖”都捞不到的,因此向来“评红”的大块文章中都没有专门谈到过她。然而曹雪芹在塑造她的形象时并没有掉以轻心,其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仍然打上她自身特有的印记,同样赋予了她丰富的社会内涵。《红楼梦》的次要人物中有不少栩栩如生,尤氏在人物的无足轻重上完全属于这个层次,因此把尤氏作为一只“麻雀”来进行解剖,是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塑造红楼人物形象时是如何细大不捐,对之无不惨淡经营的匠心。 尤氏是个怎样的人物呢?这得先从她的出身谈起。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的语言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语言的顶峰,其人物语言描写个性化价值体现在塑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和曹雪芹独具慧眼的创新与突破精神上。《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是全书发展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其中代表封建礼教的典范人物以及最后的悲剧命运,都更加深刻阐释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在人物塑造艺术上具有突出成就,塑造了一批高度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凸显出典型化与意象化的特征。《红楼梦》表现了特定时期社会群体的心理和思想、情感,蕴含概括性风貌,同时又具个性化。《红楼梦》还把人物当作意象来经营,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意象的特征,人物意象的营造也处处见机巧。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即使是次要人物———薛蟠和贾瑞,这两个同类人物依旧同中有异,各有姿态。试通过薛蟠和贾瑞的比较,来看曹雪芹人物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立体感。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与《红楼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金瓶梅》与《红楼梦》作比较研究:从题材选择看,两部书的表现内容均为:描写家庭日常生活;把妇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但《红楼梦》选取的封建家庭更具典型意义,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具典型性。从人物塑造看,《金瓶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有: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描写室内陈设,陪衬或反衬人物性格。《红楼梦》对此一一借鉴,而且更为摇曳多姿,各臻其妙。从语言运用看,《金瓶梅》的语言风格对《红楼梦》有很大影响;《红楼梦》吸取《金瓶梅》优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特色,语言艺术超过《金瓶梅》。结论:《金瓶梅》对《红楼梦》影响巨大,《红楼梦》对《金瓶梅》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群像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非常普遍。《红楼梦》之前的古典小说人物群像的特点是类型化的,而从《红楼梦》出现以后,“一切传统的写法被打破了”。曹雪芹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群像,形成了性格化的典型人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刘成 《文教资料》2011,(12):12-13
魏晋小说《世说新语》开创了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先河,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方法多种多样。文章从《世说》怎样抓准特点塑造人物,把握细节描写展现人物人物内心,通过环境塑造人物,个性口语突出人物等方面对《世说》人物塑造的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