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出版产品营销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体技术带来出版产品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者的巨大变化,传统出版产品的营销逻辑已经不再适用于全新的数字出版产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进行营销创新成为数字出版产品营销过程的必然选择,大数据思维、自媒体工具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更多新技术则为其营销模式创新提供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郭光 《编辑学刊》2021,(2):97-101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出版发行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式的营销环境.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产品营销结构内容,进一步指出优化出版产品营销结构对出版企业的意义,即优化产品营销渠道、重构产品供应链和实现跨界营销模式;并对出版企业如何实施这一优化提出三点建议,分别为实行全网多维营销模式、基于客户需求的精准营销和反推营销流程以优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自2010年《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数字出版在内容供给、产品形态、传播渠道以及出版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我国出版“十四五”发展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出版营销作为数字出版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同样经历着营销体系的全方位变革。为此,文章指出了数字出版营销的变化,归纳了当前阶段数字出版营销的主要方式,由此反思和展望数字出版营销的策略升级。  相似文献   

4.
詹玮玮 《出版广角》2013,(12):52-53
在数字等新媒体出版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不做好对新媒体出版推广与应用的研究与规划,做好人才、渠道、营销知识与营销模型建设的储备工作,终究也会再新一轮市场竞争被淘汰。传统出版在数字出版、网络出版、自媒体出版等众多新型出版技术的引领下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同样,微博、微信、微门户、iPad、Kindle等新媒体、新技术的迅速普及,也对传统出版营销发行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上网速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曹志涛 《出版广角》2015,(17):144-145
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出版产业与大数据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字出版将会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传统的营销机制将不能很好适应数字出版营销的需要,因此,创新数字出版营销机制,打造新的营销模式,提升数字出版发展产业影响力,将有助于开创数字出版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不断兴起的数字出版网络营销模式对传统出版业产生重大冲击,数字出版营销同样离不开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关键因素,分析和探讨数字出版的网络营销模式,对构建数字出版的网络营销策略具有积极的意义。数字出版商需要在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营销体系基础上,跟随信息时代潮流以实现数字出版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陈宪民 《出版广角》2013,(14):29-31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永远是优秀的内容。因此,下一步我们要深入研究数字出版战略布局、技术创新、运营与盈利模式及优化数字产品传播的渠道,以期更好地发挥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积极影响,开创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驾齐驱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周丽 《现代出版》2011,(6):25-28
网络书店兴盛、实体书店式微昭示传统出版社在营销模式、发行体系上需要适时改革和创新。传统出版社应以此为改革的契机,真正认识出版的服务本质,高度重视读者,理顺利益关系,构建出版物与读者之间的渠道,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获取读者,并积极向以网络化传播的数字内容服务商转型。  相似文献   

9.
对于数字出版,无论是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导向,还是实际市场表现,都有着极为明显的特征:数字出版在不断挤压传统出版、在颠覆读者的传统阅读模式、在全方位改变传统出版的游戏规则。数字出版产品形态多样,电子期刊是重要品类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时代,传统出版越来越步履维艰,数字出版虽有急速发展的趋势,但目前的盈利依然不尽如人意。新的理念和技术带来了新的出版模式——按需印刷,它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相互补充,带来新的出版和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1.
郑燕 《出版广角》2013,(Z1):22-24
基于互联网(Internet)和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的并网营销策略,将是数字出版物营销攻城略池的决胜之道。报纸杂志销量下滑,传统书店经营举步维艰,作家生存面临危机,网络写手却大行其道,数字音乐风行世界、网络游戏娱乐众生。数字时代的到来,将危机留给保守,把商机留给智慧。传统出版产业在互联网的大发展时代已到了生存的转角,而数字出版将迎来巨大生机。而我们必须迎接这商机的到来,寻找数字出版物的市场决胜之道。目前国内的数字出版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出版必然转向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的内涵丰富,其实质是提供阅读服务。在数字出版条件下,传统出版单位的营销理念、经营管理重点等将发生变化,与此同时,编辑的出版营销意识或理念也必须转变,相应的,编辑角色从"文字匠"转为"知识服务设计者""阅读服务创造者"等,要树立"服务"理念,提供优质服务、超值服务。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的数字出版编辑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复合型出版人才.面对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时代,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编辑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增强工作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数字出版编辑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责、素养入手,就如何以数字产品编辑(产品经理)思维去策划产品、以数字技术编辑(技术经理)思维去设计产品、以数字营销编辑(营销经理)思维去做产品服务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立体化营销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清海 《编辑学报》2011,23(6):535-538
数字出版的本质是出版内容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的优势和市场的发展必将使传统出版引致跨媒体出版,而后至全媒体出版立体化营销。全媒体出版的含义在于以经济的眼光看待不同媒体间的综合运用,以求最小投入、最优传播、最大收益,显然,它不是指同一内容资源在不同媒体问的翻版出版,而是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进行了适应性的编辑加工。立体化营销从空间的角度考虑对全媒体出版产品的全方位整合营销。全媒体出版的“全”并非仅指媒体类型要全盘考虑,还指同一媒体不同形式的产品也要全盘考虑。不同媒体各有特点,各有所长,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出版必须努力使不同媒体的优势互补,达到最小成本、最佳表现、最大效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整体规划经验可资参考。学术类、技术类、科普类的全媒体战略应各有不同,要各取所需。Springer以及《金属加工》《中国家庭医生》等的探索与实践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传统出版对所谓的数字出版一直有一个误区:以为数字出版来了,传统出版就死定了。他们是把载体和内容两者搞混了。其实,传统出版只要坚守住自己的选题、策划、编辑、营销,特别是作者资源,出版社还终将是出版社。  相似文献   

16.
杨文  王涵 《出版科学》2018,26(2):81-84
随着大数据和搜索引擎的发展,信息主导权逐渐从营销商转向消费者,传统的以产品为驱动、以生产为导向的供应链模式已逐步让位于以消费者为驱动、以服务为导向的需求链模式.数字营销变革悄然发生.本文基于SIVA范式,从解决方案(Solution)、信息(Information)、价值(Value)和途径(Access)四个维度,探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数字营销方式,并提出方案多样化、信息社交化、价值最大化、路径缩短化的教育出版营销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7.
数字出版营销模式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出版企业定位市场、寻找用户、销售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在技术革新驱动下,数字出版生态发生变化,数字出版营销出现4P、4C、4D、4R、新4C、4I等模式,经历了以出版者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以关系为中心、以情感为中心的不同阶段。数字出版营销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演进规律,充分尊重用户的需求和体验,重构数字出版营销体系。  相似文献   

18.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已是必然趋势。数字出版无论从其内容资源、编辑加工、产品形态、传播方式以及整个生产流程都与传统出版有着很大区别,因此,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不仅在发展趋势上达成共识,更重要的是加快工作  相似文献   

19.
探索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营销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图书发行模式将受到新的信息化营销模式的影响."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当前传统的书、报、刊出版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数字技术对整个社会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1]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营销已经成为许多出版社探索的营销模式."数字化营销,就是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2],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营销利用网上和网下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出版者与作者、读者的接触,根据不同数字化媒体的特性传播出版信息和出版社的品牌形象,达到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层面,知识服务是一个公认的方向,国外部分传统出版商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不过经过这些年国家的支持和出版社的探索,目前国内也涌现了一批传统出版社发布的有代表性的知识服务产品,这些知识服务产品都是以整合自身优势的专业出版资源为主,辅助以百科、词典等词条类知识,形成针对专业人士的知识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