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何振岱作为近代福建著名的古文家,在古文创作上受益于谢章铤最多。谢章铤对何振岱的人品、学识及创作亦给予充分的肯定。何振岱治古文能博取众家之长,提出"四理备精,足称大家"之古文观,并在古文"入门说"、"养气说"等方面有独到见解。沉实厚重、长于说理是何振岱古文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当下,有很多语文教师在开展小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篇幅精短是小古文的"形",内容浅显是小古文的"义"、富有情趣是小古文的"神"。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选择易读有趣的小古文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小古文学习化难为易。1.图画,让小古文更有境。实践证明,教学时引入与文本高度匹配的图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帮助学  相似文献   

3.
高中古文教学在词义解释方面与训诂学有密切关系,许多训诂方法可以用来指导古文教学。本文以"为"、"北"、"休"三字为例,介绍了一些训诂方法在古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李华、萧颖士、元结与独孤及乃韩愈、柳宗元之前"古文运动"的酝酿者,他们在古文理论与古文创作上都为"古文运动"高峰的到来做好了铺垫,因此,他们可以称为"古文运动"的奠基人。其中,李华可谓佼佼者。他很好地实践了古文的精神,在理论上主张复古,强调文章补世之用;创作上也实践了这一主张,尤其是"安史之乱"的遭际,李华文章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乱前"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乱后则其文风也逐渐变得"平易"、"朴实"。其作品也注入了更多儒家思想。李华文风由温丽到平实的转变,也正是唐代文章华丽之风逐渐向质朴过渡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5.
姚椿的古文理论基本不超出桐城文法范畴,"明道""考古有得"与"雅洁"是对桐城派古文理论主张的继承。姚椿在维护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古文观点,他在桐城派前辈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提出文章的"纪事"功用。"纪事"是指文章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等内容。姚椿对姚鼐的"辞章"更进一步发挥,提出"言词深美"。姚椿古文理论对桐城派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传播桐城文法、扩大桐城派的影响有积极作用。姚椿论文既以桐城文法为旨,又能适时突破桐城文法范畴,体现了古文理论的新特点,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统编版教材新增了小古文这一文体,填补了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古文的空缺。如何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读懂小古文,爱上小古文,初步掌握学习小古文的基本方法呢?笔者认为小古文课堂教学不妨"朗读、理解、品味、背诵"四步走。一、朗读:感受灵动优美的音韵小古文音韵美,节奏美,行文美,情趣美,  相似文献   

7.
古文学习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古文阅读知识。学习一些小古文对了解我国优秀的汉语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古文学习难度相对较大,通过激发学生、培养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学习古文,提高文学修养。教师可以通过"读""画""吟""写"这四个方面加强学生对古文意图的深刻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与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8.
唐代"古文运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由文化、政治、哲学、思想等多种外界因素与古文自身演进综合作用形成的。其中,唐玄宗在推动古文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重视经籍的搜集整理;二、注疏《孝经》,提倡孝道;三、促使文风由骈而散的转变。而这三点恰好与古文作家倡导的"宗经明道"、文风复古精神相契合,由此也印证了唐玄宗对"古文运动"发展的有力推动。  相似文献   

9.
韩派古文作家是中晚唐古文运动的主力军,韩派古文创作的销沉是唐代古文运动衰歇的标志。在对前人有关韩派古文衰落原因的散论进行归纳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导致韩派古文创作逐渐销沉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道"的超现实性;二是情感枯涩。  相似文献   

10.
在林纾研究中,大家多聚目于"林译小说"的光芒,其实,"林译小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林纾的一生,古文因缘极深,他自小习读古文,成年即以教书为业,入京后与桐城文派颇有渊源关系,"五四"期间又为维护古文而抗争.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其一生与古文有着牵扯不尽的因缘.  相似文献   

11.
在古文教学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有三种方法:把"翻译"换成"讲述",以消除学生对语言的障碍心理;把"翻译"换成"画图",让枯燥无味的古文课堂有了一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把"翻译"换成"蜻蜓点水"式的阅读,索然无味的使古文教学有了一些趣味。  相似文献   

12.
自宋以来,学界对<古文尚书>的真实性多有怀疑,清人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判定<古文尚书>为"伪古文".然而,近年来,有些学者对"伪书"、"辨伪"态度有所改变,认为<古文尚书>并非伪书,<尚书古文疏证>所定之案是一个错误结论.前人的讨论,涉及多个方面,然鲜少语言学的角度.本文以<胤征>为例,探讨<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通过文献调查,发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猛火"、"天戒"、"常宪"五个词语,都不见于先秦文献,而见于东汉或西晋等的典籍.虽不能就此判断<胤征>为伪书,但可以推断<胤征>的最后成书可能在东汉魏晋时期.另外,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说,也不能够认为<胤征>所反映的都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3.
"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早在韩愈之前就被理论界所提出并接受,但"文气说"在古文创作实践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随着韩、柳等古文家理论的不断深化才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并接受的。其中,韩愈"气盛言宜"理论是古文理论不可或缺的一环。"气盛言宜"理论作为韩愈古文创作理论的核心,通过对气与言关系的论证,将传统重复性的抒情节奏变为动态的、不整齐的抒情方式,打破骈文固有的句式和声律格式,为古文在形式建构方面做出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正>"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一直是很多学生的困惑。暂且不说习作,单就古文,因其学生平时接触少,加上"之、乎、者、也"难读、难懂也难教。记得以前我的老师讲古文时,读一句古文,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写一句翻译的情形,至今犹如噩梦。今天,这种情形当然改变了许多,但有些小古文课堂上,老师依然换汤不换药——逐词逐句翻译给学生听。虽然古文在小学课文中出现少,但教师如何教,才能使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并喜欢  相似文献   

15.
<正>一、古文作文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新课标中对古文"阅读与鉴赏"的课程目标,即应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目标中,忽视了对古文的文章结构、文章语言的鉴赏,这既是语文教师不把古文列入写作教学内容主要原因,也是教师不去探究和总结古文写作教学模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属于"晚现课型",学生平日接触颇少,对古文学习难以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选择好读、有趣的小古文,以好玩、轻松的方式引领儿童学习,凸显一个"趣"字,让儿童趣读、乐读小古文,从小获得古文的启蒙,让儿童言语的根与母语的源头对接。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古文教学也是有难度的课程。进行古文教学时教师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接近生活应用广泛,并且丰富内容,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堂的活跃是古文教学精彩表象,其主要内涵是学生理解古文教学的独特性、灵活地使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应用于语文古文教学,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研究"以读代讲,古文新读"的课堂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肖丽姬 《新教师》2020,(2):49-50
小古文,指的是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情趣、适合儿童阅读的浅易文言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相较以往版本,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小古文"的编排大幅提前,在三年级上册就开始编排了。如何领会编者意图,引导学生学习小古文?如何让学生品味其语言之精妙、意蕴之丰富,从而爱上小古文?本文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为例,谈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古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宋初的行卷古文存在"立则"和"开道"两种倾向。前者以王禹偁等人为代表,他们的古文多以"六经"为准的,试图为君臣定制定行为准则,展现出欲为帝王师的姿态。后者以柳开、张扶等为代表,试图希望以古文言说天地之道及仁义礼智信等"儒行",继而使自己的古文获得与"六经"同等的地位甚至超越"六经",达到成为"圣人"的目的。张扶等士子抱有"言天地之理不当使人易度易揣测"的想法,力图以古涩之语生成深奥的意义。把握这两种倾向,对于今人窥视当时的文坛以及理解"传道明心"等古文理论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是汉代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收录500多个古文,开启字书传抄古文的先河。《类篇》为宋代官修字书,继承《说文解字》的传抄古文传统,收录古文900多个。我们通过对比这两本字书中所收录的"古文",比较汉代古文和宋代古文内涵和外延,从而构建宋代古文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