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从法国文论家J.Kristeva首次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以来,对于“互文性”的研究屡见不鲜。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对互文性进行深入研究对翻译实践有着切实的指导作用。本文研究了“互丈性”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突出了互文性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传媒时代加速了文学与影视的“互文”,这种“互文”关系无疑会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以张艺谋改编《妻妾成群》为例,用互文性理论来阐释在传媒视域下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  相似文献   

3.
英国现代作家劳伦斯的诗歌创作贯穿其整个的文学生涯,他所创作的近千首诗歌既是其一生的诗性叙事,又是其小说的诗性概括。他的诗歌和小说在诸多方面具有互文特征,体现出互释互补的意义指涉与内在关联。这种互文性对于理解其诗歌深刻的主题、独特的意象、丰富的情感等美学内涵具有极大的阐释张力。  相似文献   

4.
陆剑萍 《英语广场》2020,(27):39-41
互文性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是指文学作品本质上对其他作品的吸收和转化。文学作品之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可以借助对一种文学作品的研究,剖析出另一种文学作品的特征。本文以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和大卫·马梅特的《拜金一族》为例,通过分析二者的互文性关联,对英美文学的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土地改革的叙事文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解放区历史代言式的正统叙事,人性立场上的质疑性书写、后现代式的解构文本。由于所处文化语境和政治背景的差异,它们在创作观念、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貌。同时,其情节结构和叙事立场已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互文性。就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而言,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生活,很难分清哪一个是纯粹的客观真实。在比较分析土改事件在文学史中的多元叙述之后,我们发现了历史的模糊面目逐渐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地域文学的现代性书写为研究落脚点,对地域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中国地域文学现代性书写的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行梳理,为文章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以文本细读的研究方式对《唇典》现代性视角下的地域叙述艺术特征进行归纳,从小说的三层叙事空间、两重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主题等方面分析作家刘庆在地域宗教文学创作中的现代性书写,同时指出小说创作中的不足。最后将刘庆的创作置于作家创作整体、东北地域文学创作现实以及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揭示其作品在东北地域文学史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告文本有着特殊的创作规律与多样的表现形式,本文运用互文分析理论,研究广告文本中的水平互文与垂直互文、内互文与外互文,分析互文性的存在对于广告传播的意义,并进而对广告文本的创作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14):19-20
互文性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其主要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在一些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研究中,不少学者认为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时空概念主要靠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电影通过声音和影像展示故事情节,并利用电影拼接技术渲染环境气氛。电影独特的展示方式决定了其故事时空被观众认可的程度。在表述同一个故事情节时,电影故事取材于文学内容,它们在时空变换方面既存在区别又有一定的差异,二者相互影响和促进,形成完整的表述过程。本文分析了国内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表达手法差异,并论述"文本是一种生产力",能够有效提高文学的互文性,最后得出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互文联系十分紧密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
孔瑞 《鸡西大学学报》2013,(2):95-96,102
在互文性理论关照下,英美文学教学应关注作品互文的三个方面:探讨英美文学作品的溯源互文以理解西方文化源头,英美异国文学互文以消除学习国别文学的割裂感,中外异质文学互文以消除中国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陌生感。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应构建以读者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亲身体验经典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及审美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普著作与文学著作一样.在创作时也会运用互文性理论来增添词语色彩和文字效果。本文结合互文性理论和翻译实例,谈论了科普著作中文化意义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拥有双重视野和多元文化体验的海外华文作家群体,创作中不乏对中国故事的书写和对中国经验的呈现,自由流动的写作姿态使张翎成为其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地理位置产生的审美距离以及中外文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张翎以流动的叙事姿态游走于本土与世界、历史与现实之间。张翎在流动的视角和开放的叙事空间里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叙事经验,超越单一的文化身份,书写属于自己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2.
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通过对各类文学作品进行语言(包括方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英语文学作品中有母语创作,多语创作和二语创作诸多模式,对于促进英语文学的诞生与发展,体现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本研究对文学赏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优秀的女性小说家之一,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贝德》中的人物、场景、结构和主题与《圣经》相互呼应,呈现出互文性特征。但乔治·爱略特对于《圣经》故事的借用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复制,而是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基础上的借鉴、吸收和改造。互文性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有利于理解作者为宗教道德主题服务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述者在叙述时空上的转换自然而流畅,且赋予读者真切感和信任感。第三人称叙述使得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张翎对两种叙述人称的灵活掌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15.
清代满族家谱兼有实录性历史叙事与故事性文学叙事,二者形成互构叙事关系。其互构体现于嵌入性互构叙事、互文性互构叙事、虚实相生性互构叙事三种文本叙事形态中。对满族家谱实录性与故事性叙事互构关系的探讨与分析,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对满族家谱文本的叙事及其民族文化品格、特色作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是所有语篇的特征,招聘广告作为一种寄生语篇,也是互文性的产物。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了招聘广告中三种互文性的表现形式(细节互文性、体裁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以及它们的功能,揭示了互文性理论对招聘广告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海外华文女作家张翎如今声名日盛,身处两种文化之中,张的创作凸显了其跨文化体验和全球视野。运用互文性手法对其创作进行整体关照,从人物、情节、主题方面入手探讨其作品内部及与中西女作家如张爱玲、莱辛等人到作品形成的互文,试图发现其对女性境遇、女性命运做出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文学历史传统的一个环节。诗歌语言历经千百年的锤炼,语言洗练、韵律严谨、对仗工巧。诗歌中充斥着大量的互文现象。传统的互文性研究仅把视野囿于意义的阐释,但实际上从音住到篇章以至文化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各个层面上,无不烙上了互文性的印记。文章创遗性地把互文性理论引入诗歌翻译,从语音象征、韵脚形式和押韵格式等几方面探讨了互文性视野下诗歌翻译中的音美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批评面临重重困境,阻碍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互文性"理论下的对话原则、互文本观、读者主体性以及诗学误读互文阐释等,为文学翻译批评树立了平等对话的批评理念、多元的批评视角、多维的批评方法、凸显的译者主体性,这有利于消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式的两种传统批评模式,对建构系统的、学科化的文学翻译批评"互文性景观"有很大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类普遍使用的隐喻,在语境中经过引用等改造方式,被动态地转移到语篇建构中,具有互文性。互文引用中,叙述"视角"使得当下话语与转述之间发生映射,具有隐喻互文性。外交话语中的直接引语,"摄像式"视角,文学隐喻的引用,使话语产生权威性、客观性、生动性语用效果;间接引语,特别是自由间接引语,日常隐喻和专业领域隐喻的使用,视点上的"内聚焦"方式,把隐喻互文性与说话者内容相融合,从而能对听话者产生移情的语用效果;言语/思维行为的叙事表述把言者的评价与隐喻思维相结合,"思考评价"视角框架,更加有效地形成价值认同。中美外交话语中的转述方式和隐喻内容具有一定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