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也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渴望创立纯粹的爱尔兰文学,让世界认识到爱尔兰的历史,并勾画出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轮廓。本文从诗歌《丽达与天鹅》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挖掘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情思来探寻诗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谢默斯·希尼是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描写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广受赞誉。《挖掘》探讨的不仅仅是诗人的童年生活,它挖掘的是曾一度被遗忘了的爱尔兰性,反映了深刻的民族身份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爱尔兰民族的爱以及追寻爱尔兰文化和历史的决心,是希尼早起创作思想的浓缩。  相似文献   

3.
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然而在爱尔兰长期被殖民的民族历史下,诗人深感身份缺失的苦闷,其诗歌表达了对民族强烈的守望之情,富有浓重的乡土意识。诗人以故乡斯莱戈为基点,试图通过重塑爱尔兰民间故事和歌谣,重建爱尔兰民族救亡之梦,而拜占庭是叶芝理想的艺术殿堂,诗人从中看到了未来的爱尔兰。  相似文献   

4.
威廉·勃特勒·叶芝是爱尔兰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渗透着浓烈的爱尔兰情感和明显的爱尔兰因素,古爱尔兰的浪漫神话故事是叶芝诗歌萃取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叶芝对爱尔兰神话故事的运用有利于帮助爱尔兰人民族集体记忆的恢复,爱尔兰历史的重建,以及爱尔兰民族身份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傅琳 《现代语文》2009,(12):126-127
本文通过对希尼诗歌《挖掘》的解析,阐释其诗歌的创作特点,揭示出诗人力图通过这些诗歌融合历史与现实,探索爱尔兰民族性和重建爱尔兰民族意识的努力。书写日常生活的奇迹与超拔深思的高度融合,诗人凭优异而准确的把握傲立于当代英语诗坛。  相似文献   

6.
爱尔兰诗歌长期以来占据着英语诗歌中重要的一支。虽然爱尔兰长期处于英国强势的文化影响下,英语甚至全面接管了爱尔兰语,但是爱尔兰文学在民族忧患意识、在多元的文化土壤的熏陶中愈发显得独树一帜。以穆尔丹诗歌为例,探讨其语言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诗歌不仅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瑰宝。在西方,诗歌也在文学史上被誉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和最高体现,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文学形式,并广受社会各层民众的欢迎。本文将从中西诗歌在构词,句法、行文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异同,以中国唐朝时期的大诗人杜甫的诗歌和英国著名十四行诗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为代表,来阐述中西诗歌互译时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8.
贝克特作品挑战构建爱尔兰民族文学传统的历史和文化界限,将爱尔兰的历史和文化同后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贝克特的作品不仅反映出在爱尔兰范畴内而且在爱尔兰的后殖民主义的范畴内的矛盾性。其作品中人物的多民族身份和多文化身份是对爱尔兰殖民化主体性的解读,同时也是对帝国主权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诗歌不仅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瑰宝.在西方,诗歌也在文学史上被誉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和最高体现,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文学形式,并广受社会各层民众的欢迎.本文将从中西诗歌在构词,句法、行文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异同,以中国唐朝时期的大诗人杜甫的诗歌和英国著名十四行诗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为代表,来阐述中西诗歌互译时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0.
爱尔兰诗人叶芝和他同时代的现代主义很多诗人们借助传统中的贵族主义精神克服时代精神的危机,叶芝诗歌中的贵族气也最为明显.贵族气很大方面是来自叶芝所属民族爱尔兰古老的贵族文化传统,这是目前学界所不大注意的.纵观叶芝的诗歌创作,如果将之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来看,他的贵族风格的诗和精神都有阶段性相应的变化.而且是一个逐渐由...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15,(4):25-28
少数民族文学表达的审美维度是民族诗性、民族品性及族群记忆。本文对裕固族诗人赵光龙的诗歌进行了探析,指出少数民族诗歌的民族性表达及其转型,民族诗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古典表达方式,民族性和现代性融合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学步入世界文学的版图。  相似文献   

12.
彝族先锋诗人阿库乌雾诗歌中的宗教意识是彝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的一部分,这个传统构成了彝民族的文化整体。同时,在他的诗歌中体现了彝民族对历史的表达和民族宗教意识的体现,从宗教领域对民族文化进行思考。更为重要的是,阿库乌雾力求以诗歌为表达形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精神内质作一番深刻的智性思考,并渴望重塑现代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还乡"是爱尔兰诗人叶芝贯穿其一生作品中的重要母题。叶芝意识到爱尔兰民族精神对其创作的重要性,通过回溯爱尔兰文学传统回归精神上的原乡,从而治愈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空虚、迷惘,找到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瓦努阿图是南太平洋地区与我国建交的八个国家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南线的重要地理空间,但该国生产的英语文学却极少被我国学者关注。本文试图以瓦努阿图土著诗人艾伯特·莱奥玛拉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记忆为研究切入点,探究极富文化身份忧患意识的诗人在诗歌中如何为复兴土著民族文化记忆和化解族群文化身份危机进行文化记忆的反殖民建构。研究认为,诗人在诗歌中从回忆过去、审视当下和建构未来三个角度,先后唤醒了土著族群何如痛失本民族宗教信仰的过去,痛定思痛地考察了民族传统文化消亡在当下造成的种种文化身份危机,并据此大量生产承载复兴传统文化的文化文本,系统性地重构了土著民族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有研究涉及叶芝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佛教和禅宗的关系,但是叶芝与儒家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清。叶芝的诗作《天青石雕》散发着浓郁的儒家气息,体现了诗人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本文从叶芝自传、文集、书信等入手,通过文本分析和历史还原,试图说明儒家思想为致力于爱尔兰民族复兴以及西方社会改良的叶芝提供了思路,至少将他的政治理想与艺术追求合而为一。在一定意义上,该诗消解了东方与西方、诗歌与艺术、文学与政治等的对立,实现了统一。同时,该诗与儒家的关系能够为阅读叶芝作品和诗学提供新的视角,为儒家思想提供西方视角下的新涵义。  相似文献   

16.
东亚汉诗是中国文化艺术与东亚各国思想、语言、文学、艺术融合的结晶,是历史上东亚文化共同体的集中体现。东亚汉诗虽然有着相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规范,但是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东亚诗人,写出来的汉诗却往往有着形同神异的妙处。正是这些丰富的同中之异,表现出了东亚诗歌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并对东亚各国诗歌文化乃至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依婉·伯兰是爱尔兰当代著名的女诗人,爱尔兰独特的民族历史和她自身的个人经历,使她非常重视民族身份问题.她以诗歌文本的形式展现了童年时身份的缺失与焦虑、爱尔兰人民对民族身份的渴求、以及在困难重重中对于民族身份构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水文从文化形态学角度探讨了诗歌文体形式演变的基本规律,即诗歌文体的生成气变异过程是新诗歌形式对原有诗歌形式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其直接推动力是诗人的审美要求和读者的审美期待。内在实质是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创新。影响诗歌形式流变的内在因素是诗歌语言内部结构规范间的历时替代与转化,外在因素是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变更,中介环节是诗人的个性心理结构特征。本文还总结出了诗歌文体流变的五条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吴长晖 《文教资料》2008,(29):120-121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和历史以及诗人自身的经历和灵魂被诗人深情地写入诗中,我们用专题综合性学习的方法解读诗歌,与诗人对话,与历史对话,在获得知识、思想和灵感的同时,又提高了思维力,收获了探求真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叶芝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内容和风格的视角,探讨叶芝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强调诗人的多元化和主流化特点,诗人卷入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和领导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后,唯美主义,神秘主义和宗教思想明显减弱,现实主义入世精神显著增强,并成为主流。诗人抨击政治权力的腐败,无情嘲讽中产阶段的庸俗,反对民族压迫,热有人民,歌颂返朴归真的浪漫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