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汉宋兼采思想勃兴于清嘉道年间,以陈澧等人为代表,戊戌变法后转入伏流。自其学说之始,学界对其评价便是褒贬不一……,显者如章太炎、刘师培等批评尤烈。章氏认为陈澧属"三奸"之列,刘师培则认为陈澧兼采之学"曲相附和"、"近名"。而肯定者则有钱穆给予的"经师"之美誉。然而"学奸"与"经师"之间的"扞格"尚未引起学界关注……。学术发展至今日,已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解读,或许抛却立场,以客观眼光观之,汉宋兼采思想家亦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
徐玉宇 《学语文》2013,(2):48-49
"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诚得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之文,我纵心寻其起尽,以自容身其间,斯真天下之至乐也。"这是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话。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也说:"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曲折"可以使文章婉曲曼妙,可以使文章跌宕生姿,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在"和谐论"的基础上,融汇了"因素说"的合理之处,重点着眼于"形态说",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主导性思考。并且,基于这主导性思考的前提下,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从精神层面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及制度层面等四个具体的方面提出了其战略性部署。并由此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最大的前瞻性构想: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首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道路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其次,我们坚决不走以往的"僵化封闭"的生态建设的老路。最后,我们更不能不走"改旗易帜"的西方生态建设的"邪路"。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曾经说:贯穿小说《雪国》全书的是对人类生命的憧憬。空灵虚幻美的叶子承载着人类对于永恒精神境界的向往,对生活充满热情、具有生命活力的驹子则是人类对现实生活价值追求的化身。岛村在这两种境界之间徘徊。本文将结合小说文本,从拉康的"凝视"理论分析岛村在"暮色之镜"和"晨光之镜"的凝视中,对于自我生命价值的探索,并进一步追问川端康成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每支"词牌"或"曲牌"因曲调结构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句法和格式,人们填写歌词时都要遵守这些句法和格式。曲与曲比较,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同是一个曲牌,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作品里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那么按"牌"填词时,词与曲的区别,曲与曲的区别,在此以作品为例来作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安徽恒源煤电公司祁东矿通过持续加强班队建设,提升班队长整体素质,培育星级班队文化,建立班队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建成"学习型、创新型、安全型、和谐型和效益型"的"五型"班队,推动班队自主管理再上新台阶,为安全生产筑牢屏障。着力培养"领头雁"。  相似文献   

7.
郑樵《通志》所录梵竺四曲,《舍利弗》是中土善声沙门截取《妙法莲华经》中世尊所说的偈并裁减经中的一些情节而成的呗声,与西域所传梵剧《舍利弗传》并无关系;《法寿乐》是文惠太子为配合自编舞蹈《法乐梵舞》的演出而令王融创作的乐歌,非呗声或徒诗;《阿那》为蠕蠕国遗存的佛曲,此曲名非原曲名,后来的好事者用此曲填写新词歌蠕蠕主阿那的事迹,于是就用阿那的名字为曲名,取代了旧的曲名;《摩多楼子》则是从西域传入的佛曲,今传歌词肯定不是其原歌词,只是在它传入中土后,才有好事者沿用其名写了歌词,借以言"征战行役之苦",并非是因梵剧《舍利弗传》中有征戍情节而拟述之。  相似文献   

8.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9.
公共环境的语言文字作为介绍汉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对全民起着一种心理暗示和榜样作用,同时,它的规范使用也为国家参与文化国际竞争以及迎战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提供必要"文化安全"屏障和文化软实力。但当前公共环境的汉语言文本存在着诸如语言文本粗劣、语言文字不规范、汉语言文字本位失落以及借与"国际接轨"之名西化中文等问题。因此,实施公共环境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全民教育、文本安全规范以及政策主体与监管机制联合互动的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借用朱光潜先生评论中国书法艺术水准的"疵"、"稳"、"醇"、"化"四境界,融合朱纯深教授"安身"、"立命"与"传世"的诗歌翻译"三难"新说,对诗歌翻译进行分类研究,以是否达到"化境"为翻译成功的标志,将所有译诗分为两大类:"疵境"、"稳境"与"醇境"为一类,"安身""立命"与"传世"为另一类;以"翻译质量"与"译诗在异域文化中的适应性与生命力"为分类标准,再将之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六个层次:疵境、稳境、醇境、安身、立命、传世;对于未达化境的译诗主要按照翻译质量来划分,对于达到化境的译诗主要根据其在异域文化中的适应性与生命力来划分。逐一厘清这些概念并以详实的翻译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他揭露了造成贫富悬殊的根本原因,批判了"人之道",呼吁回归"天之道"。老子的"天之道"不仅具有客观性、超越性,而且具有价值规范的意义。它具有均衡公正、利而不害、知足谦让的特点。"人之道"具有二重维度,即以"天之道"为价值标准,将"人之道"区分为现实形态与理想形态。"人之道"现实形态的产生,源于其对理想形态的多重背离。老子批判"人之道"的目的,在于确立以"天之道"为核心的社会分配原则,倡导合理的平均主义,对于解决当前贫富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星 《成才之路》2010,(29):70-71
筝曲《梅花三弄》原为笛曲,后人把它移植为琴曲,得以流传至今。由于作为主题的旋律出现了三次,故有"三弄"之称。筝曲根据古琴名家吴景略先生修订的琴谱、并参照吴景略先生和孙裕德先生琴箫合奏的《梅花三弄》订谱。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原曲有十个段落和一个尾声,改编成筝曲,已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3.
旧戏舞台上,每遇大老爷升堂,公堂正面总悬挂着一块“明镜高悬”的匾额,这四个字是怎么来的呢?据晋代学者葛洪的《西京杂记》载: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进入秦都咸阳宫里,看到无数高珍异宝,其中有~块方镜:‘厂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透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们心而来,则见胃肠五脏;人有疾病在内,则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来照察官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名秦镜。又因为此镜功能奇特,能洞知底里,故人们便用“秦镜”来比喻官吏精明,善于断狱。后来,不论是清官、…  相似文献   

14.
钱维乔兼具"三绝"之才,在绘画上与其兄钱维城被称为"常州二钱"。文学方面,诗歌、散文、戏剧兼擅。袁枚称之为清才,其诗是常州诗派中难得的"诗人之诗"。在其《竹初诗钞》中流露出浓厚的"莼鲈之思",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文章认为主要源于故园之思、烟霞之念、自适之需、稻粱之谋、循陔之愿、离鸿之悲、生命之憾等。以此为镜,可窥常州诗人心态,这是研究常州诗派的极佳向度,对了解乾嘉士风与诗风亦有助益。  相似文献   

15.
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三面环江,形成半岛,因城区依山建城,素有"山城"之称,又因冬春多浓雾,故又称"雾都"。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独有的地形地貌在带给"山城"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推进设置了一道天然的屏障。然而,先天的"不足"并没有阻碍重庆对高等教育的探索与创新,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土法"冶金"严重威胁周边环境的生态安全,给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选择陇南土法"冶金"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土法"冶金"的原理,总结土法"冶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对生态的严重破坏等,并提出了减小危害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老子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程学正宗"的杨时,是南宋之际理学的重要传人。他非常推崇《中庸》一书,特别对其中"诚"这一价值核心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阐发。在兼综二程"诚"说的基础上,杨时积极探寻"诚"的内涵,力求通过"诚之"的工夫即"致曲"将作为本体的天道与作为主体的人道统一起来,同时把"诚"论加以推衍,将《中庸》"诚"说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联结起来阐释"合内外之道"。杨时的思想承洛启闽,对后世特别是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起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角度凝练出生态文明思想:核心与内隐的生态安全观——筑牢国家屏障的关键环节;尊重与保护的生态伦理观——奠定生态建设的思想根基;系统与严惩的生态制度观——增强生态良好的有效保障;急迫与切身的生态民生观——幸福中国目标的不懈追寻;包容与共治的生态国际观——共创美丽世界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20.
宋版"四经四史"之书为海源阁镇阁之宝,杨氏独辟专室储存,名"四经四史之斋"。而"四经四史"当为宋刻《毛诗》两部、宋刻《三礼》各一部、宋版《史记》三部、宋刻《两汉书》各一部、宋刻《三国志》一部,若依王绍曾先生等订补所载,宋刻元明递修《两汉书》各一部亦应计入"四史"之中,于是"四经四史"则为十三部珍本典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