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楚林 《健身科学》2009,(4):39-39
我的邻居印老伯今年80岁,但面色红润,手脚灵活,思维敏捷。我向他请教健身之道。他告诉我,他只不过常年坚持散步按摩,就是在步行的时候,两手在全身相关穴位进行按摩,达到步行、按摩两不误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06,(7):32-32
常常在乒乓球的网站上看到阎森的"粉丝",让我特别意外的是,关注阎森的这些朋友,常常用深情的笔调把经历坎坷的阎森描述成一个"悲剧英雄"。其实,阎森在我的眼里是一个憨厚而温和的人。两年前很多媒体大肆炒作他和孔令辉的关系时,他表现出的低调和大度为他赢得了很多赞扬声。而在反复被媒体要求评价各个队友时,他表现出来的专心和真诚深深触动了我。喜欢以酒会友的阎森曾说过,他退役后的梦想是开一家以运动为主题的酒吧,可以作为他和朋友们相聚的场所。在完成这个梦想之前,我们期待还能看见阎森为我们重现6年前他与好友一起夺冠后狂喜庆祝的经典场面。  相似文献   

3.
吃不动了     
每当我下网棋时,身边总会有位坚定不移的支持者,那就是我们围棋编辑部的高手--老伟。 老伟曾经让我两子,并杀得我丢盔弃甲,因此在我这他很有发言权。他常常从布局就开始演讲,当然也捎带指点帮忙,"这手棋太俗了"、"交换亏了"、"大哥有点过分了吧"……行至中盘,我的行动路线常受他影响,他指哪儿,我打哪儿。我觉得我俩就像刘备和诸葛亮,然而,纵然诸葛  相似文献   

4.
    
"在利物浦,他们叫我'路'。"加西亚笑着说,"我不知道这个名字是否与足球有关,每一个名字就应该短一点,如果它足够简洁明了。"其实就现在来说,一个好的昵称,像路易斯到"路"这样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在区别萨拉戈萨的守门员、马洛卡队的前锋以及场上数不尽的名字相似的人上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个世界上不止有一个路易斯·加西亚,不是吗? 在安菲尔德球场就有一个路易斯·加西亚,一个他要比几个人还好用。任何人都不会想象到他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包括他自己在内。他没有想到利物浦对他如此地感兴趣,竟然花费900万欧元从巴塞罗那买进了他。在短短的两天内,他就来到了同胞阿隆索的身边。 "那是一个很仓促的决定。"他说,"我的妻子当时还在怀孕,家人、朋友全在巴塞罗那,但是结果我要离开西班牙漂泊5年,现在我只能继续前进。"其实只要留在西班牙,无论是在瓦拉多利镑还是巴塞罗那都是一回事,而来到利物浦和英格兰就不一样了。 加西亚现在住得很舒服,他的队服卖得比他队友的要好,在他谈起这个问题时,就像他谈论安菲尔德那样的兴奋。他习惯清晨5点钟喝早茶,然后洋溢着快乐穿过泥泞的小路,向画着福勒和巴恩斯的墙上自由地踢球。他刚出生的儿子都没能让他在家里多呆一会儿。"他的护照是西班牙的,"加西亚说道,'如果他也  相似文献   

5.
钓翁     
我家住在学校边,每天早晨我去学校上课时都见一老翁提着鱼篓、拿着鱼竿去南门水库(离我家有5里)钓鱼;傍晚我下了班又见他回家路过。他与我上班一样准时,像约定了似的,几乎天天如此。老翁头发早已白透且稀疏,看去年龄已逾七旬;但他精神矍陈,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一口粗气不喘,那样子像是要赶到哪儿去上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但他归时常常鱼篓空空。时时碰到他,我总微笑一下算打个招呼,渐渐地就熟悉些了。见他篓里有几尾白条、鲫鱼什么的,我就说:'"老大爷,今天收获啦。"他说:"收获了。"见他鱼篓一片空白,我就说:"老大…  相似文献   

6.
"我经常用11天时间走遍全球。我细心安排航程,在飞机上睡得很香。我爱乘印度航空公司的飞机,因为头等舱设有舒适的床位,还能享受到家乡的美食。"这么说着的时候,微笑浮现在维杰·阿姆里特雷吉的脸上。多年来,他常常奔波于世界各地,活跃在体育、文艺、商务、外交等各个领域中。对他而言,在各种角色之间进行身份切换已成了家常便饭。  相似文献   

7.
不觉间鼻头冒出细密的汗珠,赵南哲擦拭了一下。对手石像一样在榻榻米上一动不动。几个熟悉的面孔凑到棋盘前晃了晃,然后摇摇头离开了。窗外的天色瓦蓝,赵南哲觉得眼睛酸痛。从早晨开始他一直盯着棋盘。赵南哲忽然想到了家乡爬过后山的小路,可能摇曳着连理草和紫云英。"我输了。"赵南哲听到这样一句。回神看棋盘,对手的手指着最后的胜负处,这是提议复盘。良久,对手疲倦地起身,忽然想起什么向赵南哲伸出了手:"祝贺你。" 赵南哲握住了手,起身正视对方。他长久的渴望变成凌晨的微雨消逝在身后了。赵南哲入段了。  相似文献   

8.
棋艺茶室     
鲍立群:王老收了一个小徒弟,小家伙被安排和小崔切磋棋艺,开始时,每到关键时刻小崔总是施展他的"江湖伎俩",并常常能凭之反败为胜。可是后来,却终不敌之。问其原因,答曰:"他涨棋乎?非也,他已学会我之伎俩矣!"成伟东:一到春节就有些发慌,不光因为长假流程会显得很忙,往往还有"三十"晚班  相似文献   

9.
心灵页面     
绊倒自己的石头在一个树林里有一条小路,人们常常穿过树林到城里去。小路上有一块黑色的大石头,在白天,路人通常会绕过去,到了晚上不小心会被石头绊倒。被绊倒的人被摔得很疼,常常会大叫倒霉,想移开石头,但转念一想,移开石头只是方便了别人,于是便一走了之。很多人都这么想,所以晚上被绊倒的人很多,却谁也没有移开这石头。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在黑夜路过这里,也被石头绊倒,他的膝盖被摔出血来。他爬起来一摸那是一块很大的石头。第二天白天他又来到小路上看这块石头,发现那是一块没有一点杂质的黑色石头,他觉得经过打磨可以做成一个石凳子,于…  相似文献   

10.
我爱下棋,从小就爱下棋.刚学会下棋不久,我就知道棋坛有个叫王嘉良的高手,他是街里棋摊上的人常常念叨的人.下棋人爱夸口,有时遇到绝杀的棋,得意的一方或许会说一句:"这棋就是王嘉良来了也没救!"说真的,王嘉良就是我心目中的纹枰圣手了.多少年来,我追逐着王嘉良的足迹,注视着他在全国大赛中的成绩.我在报纸上看过他对弈的照片.瘦削的脸,一双眼睛却极有神.真正和他谋面是1980年的秋天,我为中国新闻社组写一篇他的访问记.当我到省体工队棋类训练室时,我面前的王  相似文献   

11.
回味大师杯     
去现场看大师杯,和在家里看电视有什么不一样?听她们为你一一描述。最幸福的女人去年11月17日,我在路上收到北京好友小路的短信:"去不去上海看大师杯?"  相似文献   

12.
半个钓鱼人     
谢立娟 《钓鱼》2005,(8):34-34
我是个不会钓鱼的女人,但我却喜欢去看钓鱼,因为我老公经常去钓鱼。刚开始时我看他钓鱼,见他一脸专注的神情,仿佛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根本就忽略了我的存在,我常常在等待他钓鱼时不知不觉中睡着了。待收竿时,他才会想起身边的那只“睡猫”,然后拖着迷迷糊糊的我向家的方向走去。这种甜蜜而又浪漫的故事常常发生,我也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个非常节俭的人,为了节省几块钱的车费,他甚至有过步行40里路走回家的经历。让他没想到的是,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小偷光顾的对象。那是一年的春播时节,他在集市上买完种子后还剩下100多块钱,他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坐上了回乡的客车。大概是买票时被人瞄上了,再翻口袋的时候,他发现兜里那张100元的票子已经不翼而飞。他感到非常心疼,因为对于他来说,那不是个小数目,100块钱可以给家里买很多东西呢。而就在他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车下突然传来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和抽泣:"我的种子丢了,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  相似文献   

14.
走为百功之祖,百练不如一走。洪昭光教授说的“最好的运动是步行”,在我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步行人人都会,但能每日坚持却不那么容易。因为能每日坚持,又能防治老年疾病,所以,我称步行为“步行功”。我今年77岁,十多年前,我的身体比较好,血脂血压正常。但由于外伤导致颅底骨折  相似文献   

15.
尹璐 《集邮博览》2013,(1):84-85
八十多岁高龄的董先生上午从远在北六环的家中出发,乘公交,换地铁,再加步行,中午到达位于西二环的北京市邮票公司营业部,单程耗时4个小时。望着风尘仆仆的董先生,我们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如此执着,他说:没办法,我要订小版,只能来这儿啊。  相似文献   

16.
张洪波  青争 《中国钓鱼》2023,(11):83-85
<正>2022年10月15日深夜,因新冠疫情紧急封控,小区静态管理至10月21日解封,但人员仅限在城区范围内溜达。22日晨,我和宋钓友从小路绕到城西白马河作钓,钓到9时无口。这时我获知城区也解封,异常激动立即准备去30千米外的沂河钓场。宋钓友对解封的消息半信半疑,他不想随我同去,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遗憾独行,果然出城顺利。  相似文献   

17.
陈中春 《钓鱼》2011,(6):48-49
2001年我退休后,经常骑自行车到莲花水库钓鱼的时间,就比以前更多了,且回回出门很早。不过,还有比自己更早的一位钓翁,几乎每次在半路上都能碰上他,总是迈腿步行。那时候,每当与他擦肩而过,总是听他先亲切的招呼一声。其实,我们根本就互不相识。  相似文献   

18.
王方宇 《收藏》2015,(3):146-149
40多年前,我初见安思远的时候,他是一位英俊而聪明的青年。那时我在耶鲁大学任教,他来耶鲁大学学习中文。我们谈到中国古文物,彼此发现了共同兴趣。他上课时,常常心不在焉。所以我给他取了一个中国姓名,叫安思远——也就是那个姓安的,想得很远。他会开车到学校来上课,下了课,我常常坐他的车一起到纽约去看中国古董,他的中文学业虽然没有什么成绩,但我们间却交流了不少有关中国艺术的知识。1948年,上海画鱼名家汪亚尘带了一批现代中国画到美国来,同年10月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印了一本心形的目录,有顾维钧大使和林语堂先生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美国步行之父——埃德华·佩森·韦斯顿为参加亚伯拉罕·林肯的就职仪式。于1961年从波士顿出发去首都华盛顿。此后,他介绍并宣传了受到广泛赞誉的对身体与健康有益的长途步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韦斯顿那样的境地:1913年,他74岁时从纽约步行去明尼亚波利斯仅用了60天。韦斯顿深信步行确实能使一个人不易衰老并精力旺盛,他活到90岁。步行是增强体质最有效的锻炼手段之一。这种连续不断、始终如一的行动比其他形式的锻炼要使用更多的肌肉,并易于终生坚持。它可做为预防或恢复心脏病后功能的医疗计划。如果步行的肌肉萎缩,整个身躯就会萎缩。所以步行在一定程度上是最好的生命保险。首先应予关注的是应找到最适合于本人的步行常规。假如有心脏病史,在步行锻炼前应请医生检查一下身体。  相似文献   

20.
回归步行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人们来去匆匆,以车代步由此成为必然。然而,大自然常常会开“国际玩笑”: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时,交通中断,汽车成为废物。习惯于以车代步的日本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们必须步行走回家去。这次经历,对于早已不习惯步行的日本人是如此刻骨铭心,以至于1996年到1998年两年间,在东京开展了四次大规模“步行演习”。由“回家难民会”举办的“步行”演习,进行了人们沿着“幸存者之路”步行回到自己家中的训练。步行防病大自然的灾难迫使人们回归步行,去安步当车,固然事出无奈。但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失去步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