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15-216
荷兰物理学家范德瓦尔斯(van der Waals,Johannes Diederik,1837—1923)(邮票V3a和V3b)1837年11月23日生于莱顿,他虽于1862年进入莱顿大学,但他主要还是靠自学成才。1873年他的论文《论液态和气态的连续性》首次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并因此获得了博士学位,为他一生的研究定下了基调。1877年,他被任命为阿姆斯特丹大学物理学教授,在那里干了30年才退休。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91-192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Ivan Petrovich,1849—1936)(邮票P9a)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曾学过神学,他起初所受的教育是要他很好地继承这种家庭传统。然而,在神学院上学时,他读到了达尔文跳的《物种起源》,觉得他应该献身的是自然科学而非宗教事业。于是在1870年离开神学院进入圣彼得堡大学物理一数学系,在门捷列夫^M14和布特列洛夫踮。指导下学习自然科学,重点是生理学。1875年毕业后进人外科医学院(后来的军事医学院),立志从事理论医学研究,并在那里的鲍特金研究室工作。1883年他在圣彼得堡军事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884年到1886年去德国和法国进修,  相似文献   

3.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07-210
英国一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Rutherford,Lord,1871—1937)(邮票R18a)的祖父是于1842年移居到新西兰的苏格兰人。卢瑟福的父亲是轮箍匠兼农夫,一共有12个孩子,卢瑟福排行第2,他幼年时种过地。卢瑟福在求学时期就已经显露出非凡的才能,在十几岁时获得了到新西兰大学读书的奖学金。他在新西兰大学毕业的时候名列第4(不知前3名学生后来都怎么样了)。他在大学读书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并且研制出来一个磁性无线电检波器。然而,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22-124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Hubble,Edwin Powell,1889—1953)(邮票H31a)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时,受天文学家海耳^H3启发开始对天文学发生兴趣。他在该校时即已获数学和天文学的校内学位;但毕业后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学习法律,1913年在美国肯塔基州开业当律师。后来,他终于集中精力研究天文学,并返回芝加哥大学,在该校设于威斯康星州的叶凯士天文台工作。在获得天文学哲学博士学位和从军参战在法国服役以后,他便开始在威尔逊天文台(现属海耳^H3天文台)专心研究河外星系并做出新发现。他在那里可以使用254cm(100英寸)望远镜,并在那里度过他的余年。  相似文献   

5.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55-56
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Da Vinci,Leonardo,1452-1519)(邮票D7a)是个私生子,但他的父亲承认并抚养了他。1476—1497年,达芬奇跟佛罗伦萨名画家韦罗基奥学习绘画和自然科学。1482—1499年在米兰大公爵斯福尔扎(1451-1508)手下任军事技师,水利、建筑工程师和画家。后来在佛罗伦萨、米兰、罗马、威尼斯等地工作。晚年侨居法国。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6-29
波兰天文学家哥自尼(Copernicus,Nieolaus,1473-1543)(邮票C22a)是一富裕商人之子。早在1483年丧父后,由一兼任主教的叔父瓦琴洛德抚养,所以他享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条件。他在当时及其后多年的波兰文化中心克拉科夫学习数学和绘画。1496年到意大利旅行,在那里住了10年,在这期间他研究医学及宗教法规,后来读了雷纪奥蒙坦的著作后,对天文学发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7.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67-177
1不幸的童年 英国大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Newton,Sir Issac,1642—1727)(邮票N8a),这个许多人认为是有史以来的最伟大的天才,幼年时却颇为不幸。他是个遗腹子(未出生,父亲就死了),又是早产儿,他出生那年(1642年),刚好伽里略^G3去世,并差点儿天亡。3年后母亲改嫁,把他留给了外祖父母(继父在他还上小学的时候死去)。在学校里,牛顿是个古怪、孤僻的孩子,喜欢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做风筝、日晷、滴漏之类的器物。他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但并不显得特别聪明。10来岁时,他在学习上好像还相当迟钝,后来却明显地超过了班上的小霸王——是班里学习的第1名。  相似文献   

8.
钳工在我国国民眼中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提起它大多数人都还是比较陌生,不知道它到底是干什么的,其实钳工是一种很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他的起源很早,后来被人们应用到机械制造业当中去.但是,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一度是比较落后的,所以钳工技术才不被国人所熟知。本文就主要介绍了有关这项技术的课程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12-113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Heisenberg,Werner Karl,1901—1976)(邮票Hga和邮票Hgb)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维尔茨堡,他的父亲是史学教授,专门研究东罗马帝国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森堡正值少年,但他跟一般循规蹈矩的小学究们大不一样,曾在慕尼黑街上与其他少年多次殴斗。以后,他又热衷于滑雪和登山运动,喜爱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尽管如此,他最强烈的兴趣还是在科学方面。  相似文献   

10.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10-111
德国化学家哈恩(Hahn,Otto,1879-1968)(邮票H2a)1879年3月8日出生在莱因湖畔法兰克福郊区的乡村,父亲是一位勤劳质朴、擅长多种手艺的农民,母亲是北部日耳曼民族的后裔。受家庭环境影响,他从小就会干农活,并掌握了好几种手工技术,长大成人后当过玻璃工匠和从事过房屋建筑营造业。  相似文献   

11.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9-23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Bohr,Niels Henrik David,1885—1962)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一位有才华的生理学教授;母亲出身于一个享有声望的富裕犹太人家庭。这个家有三个孩子,玻尔排行第二。孩子们除了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还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鼓励,使他们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玻尔于1903年入哥本哈根大学攻读物理,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他的弟弟踢得更好,曾入选丹麦国家足球队,为丹麦在19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亚军出了力)。玻尔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就被认为是一个理解力不一般的学生而出众:他的一篇测定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在1906年荣获科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异常细心和严谨。邮票B36a上是青年时代玻尔的肖像。  相似文献   

12.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44-145
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Lomonosov,Mikhail Vasilievich,1711—1765)(邮票L36a)是一个富裕渔民的、好学的儿子。他17岁时去到莫斯科(部分原因是避开他的继母),设法冒充一个贵族的儿子被获准上了学。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58-161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Mendel6ev,Dmitry Ivanovich,1834—1907)(邮票M14a)出生于一个子女众多的大家庭,兄弟姐妹达14人之多,他是其中最年幼的一个。他很可能有某种亚洲的血统,据说他母亲有蒙古血统。  相似文献   

14.
周德钿 《科教文汇》2012,(28):F0002-F0002,F0003
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认识吴宪鸿同志了。那时我接手主编《歙县文艺》.他在一所中学里教书,常给我们投稿,我还去过他们学校看过他。后来他调城里工作,我们见面机会就多了。他主要是写小说,也写报告文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深夜追夫》(1984年第3期《歙县文艺》)和《文革趣事录》(1989年第1期《歙县文艺》),我觉得他写的小说很有点感觉。发过他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鞋匠补缀丹青梦》(1997年1、2期合刊《歙县文艺》)。还发过一些民间故事。  相似文献   

15.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21-222
英国工程师瓦特(Watt,James,1736-1819)(邮票Wga)生于英国苏格兰的格里诺克,小时侯体弱多病,不能去学校上学,由他母亲教他读书写字。他患慢性的周期性头痛病,被认为是一个智力迟钝的儿童。瓦特在十几岁时,母亲去世了。父亲原先是一个富裕的商人,以后每况愈下,经受艰难的时光。瓦特来到英格兰,最终到达了伦敦。在伦敦他经历了一年的艰苦学徒生涯,学会了使用工具和制造器械的手艺。  相似文献   

16.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20-220
美国生物化学家沃森(Watson,James Dewey,1928-)(邮票W6a)是一个神童,在无线电方面显得极有才能,他在15岁时就进芝加哥大学学习,1947年毕业。1950年,他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本打算研究鸟学,但马勒(Muller,Hermann Joseph,1890-1967,美国生物化学家)来到学校后,就使他的注意力转向生物化学和遗传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佩奇警长的辖区内,有一个出了名的“独眼龙”,他的真名叫布罗兹。他从小就不务正业,到处游荡,曾经在乡下为了偷牛而被人打瞎了右眼。后来则是警察局和看守所里几进几出的惯偷,但由于他每次偷窃的数额不大,所以也判不了什么重罪。  相似文献   

18.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43-143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Gottfried Wilhelm,1646—1716)(邮票L17a,邮票L17b)是哲学教授之子,6岁时丧父。莱布尼兹是一个神童,一生才华横溢。他被称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舢”,或许可以说他是具有相当成就的最后一位通才。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66-80
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虽是一所世界闻名的大学所在地,但却仍然是一个古老的、有着林荫小道的小城镇。此地,人们难得有缘在路上碰到古怪的人。这便是一位妇女在1940年的一天见到一个人而永世不忘的原因。那时,她还是个小姑娘,那天,她突然见到一个滑稽有趣的入朝她走了过来。“我记得”,她后来对自己的子女回忆道:“他满头白发,十分凌乱——简直像刚用电烫过一般。他个儿不高,肥大的衣服,非常随便地套在身上,就像人们为了保暖,将毯子裹在身上一样。他有一个大鼻子,一双深凹的眼镜,嘴唇上长着粗硬的胡子。他老是凝视着,思考着。当他走近时,突然发现了我,作了一个很愉快的微笑,然后又继续走着和思考着。我发现他穿着拖鞋——居然忘了换鞋子。  相似文献   

20.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3-5
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公元前212)(邮票A15a)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是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和数学家,直到两千年后出现的牛顿^n8才能与他相提并论。阿基米德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学习,他的老师康农(Conon,公元前约300年生,卒年不详,希腊数学家)曾在那里当过欧几里得^E12的学生。阿基米德决定离开亚历山大城,而回到了他的故乡,这在当时是不寻常的行动,这可能是他与叙拉古国王希罗二世有亲属关系的缘故。阿基米德是个贵族,又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人,他并不祈求埃及皇室支持他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