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末"湘水校经堂"力倡教学内容服务于社会实践而闻名全国,另一所与之完全类似的书院--"沅水校经堂",因其僻处湘西边远之地的沅州(即今芷江),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
严粲所著《诗缉》现存版本比较重要的是明味经堂刊本、《四库全书》本等.笔者以北图珍本丛刊中影印的味经堂本《诗缉》为底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四库全书》本《诗缉》为校本进行对校,发现《四库全书》本极为精善,错讹极少,可谓善本;赵府本错讹却有近千处之多,比较拙劣,究其实算不上善本,如果使用此本作为研究之用的确差强人意.  相似文献   

3.
“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为加强图书生产流程中校对环节的管理,确保图书编校质量而作出的规定。从这一量化了的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校对的次数被视为保证图书质量的关键之一。应该说,“三校”之规定综合考虑了图书编校质量、出版周期与成本以及市场等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三校”是可行的。但是,对于“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这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对“三校”之规定所作的补充,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校对次数不能简单地以“三”为限,应以质量论校对。遗憾的是,在执行上述规定过程中,不少出版…  相似文献   

4.
磁盘原稿包括其复印件,下同,对于校对者来说,因为它集原稿与校样于一体,无法把作者之“非”和录排之“异”分开来校正,只能采用读通校法,不能采用对校法;所以有人就认为,原稿磁盘化了,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会因为没有出现在校样上不同于原稿的“异”而消失;校异同作为校对方法,也会因为没有校样与原稿两个文本的比照而自行消失。这就是说,在原稿磁盘化的条件下,“双校”只剩下校是非、没有校异同了。事实果真如此吗还是让我们作些具体分析吧。一、校异同作为校对功能,今后会消失吗校对功能,最简括地说就是“猎错”。校异同的…  相似文献   

5.
顾广圻被誉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他的古典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不校校之”原则、校勘方法、重考据与宋本、版本目录、及“唯无自欺,亦无书欺。存其真面,以传来兹。”的态度,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傅荣贤 《图书馆杂志》2003,22(4):71-72,44
《七略》将当时文献分为六大类,并非“因校书之分职”和“酌篇卷之多寡”,而是和当时的“尚六”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7.
刘向是第一个把校对称为“校雠”并对之作出界定的。刘向在当时那么多可选用的汉字中,为什么偏偏选中“校雠”二字?我认为,对此二字所以情有独钟,不排除下述因素,即刘向在校书中对此有特殊的感情体验。根据是:从文字学角度看,校与雠都是形声兼会意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只提到它们是形声字。这不够全面。我的理解是:“校”的偏旁“交”不但是声符也是意符,它与另一意符“木”会意,即木相交会意为枷、桎梏等刑具。木制刑具就是校的本义。《易·噬嗑》中有“屡校灭趾”、“何(通荷,去声)校灭耳”句,这里的“校”,显系刑具。又,武当山东麓现存的“迁校  相似文献   

8.
编校一家,自古如是。刘向《孙卿书录》:“所校雠中孙卿书(即《荀子》),凡三百二十二篇。”《宋史·郑樵传》:“聚书数千卷,皆自校雠。”说的都是编辑既编且校,亦编亦校,自编自校的事。后来,编校虽随社会之进步,出版生产力之发展而分家而各立门户,却仍然是“同...  相似文献   

9.
左平熙 《档案》2008,(3):24-26
校,就是考核、校对,勘就是删取,校勘是校雠的核心。刘向《孙卿书录》:“臣向言,所校雠《孙卿书》……以相校……”。刘向自称整理古籍的工作为校,又称校雠。《太平御览》618卷引《风俗通》:“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取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条其篇目”,主要是篇章字句的校勘;而“撮其指意”,主要是考辨其书的学术宗旨、渊源、流派,论其得失。  相似文献   

10.
怎样当好高校图书馆分馆馆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高校并校改革产生分馆馆长之现状,提出了分馆馆长必须树立一个“过硬”、两个“划清”、三个“摆正”的领导作风。  相似文献   

11.
校对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以质量取胜。但校对工作也有它的局限性,严格来说,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只有尊重原稿的义务,而没有擅自更改原稿的权力。我们称这种对原稿负责,努力发现校样与原稿不符的方法为“校异同”。实践证明,在目前出版的书籍中,“校异同”能有效地保证书稿的质量,使之达到出书要求。在“校异同”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本”探     
刘向(前77—前6)以前,“本”字无书籍义。《文选·魏都赋》“校雠篆籀”句,李善注引《风俗通》云:“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这是“本”字有书义之始。刘向这一段文字(下简称“向文”),后世谈目录版本校勘的多加引用。对“向文”中的“本”(下简称“向本”),或称为“书”,或称为“底本”。但对于“向本”究竟缘何而来,很少着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建立于晚清贵州遵义的藏书楼锄经堂与沙滩文化的渊源关系,通过对锄经堂几代管理人的生平及藏书活动的阐述,展现了锄经堂从肇始到发展、由极盛到衰亡的过程,以及该藏书楼对地处中国西南边远地区的贵州省的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校对是一门大学问”,大在哪里?有何为证?这是个需要多方论证的问题。 一、名人如是说,我辈意如何 我国自元代以来,有不少学者提出“通儒校勘”的问题,认为只有“通儒”才堪当“校勘”大任。近代学者陈垣先生提出,“校是非”的理校法,“须通识者为之”。他认为,能够完全胜任校对任务的人,必须是通才,有大学问。 梁厚甫(美籍华人学者):“我向来佩服校对出身的报人。我每进报馆,先和校对点头,然后及于编辑,因为他们是‘文章司命’也。”把校对工作者看成是掌管文章寿天生死的文运星官。确认校对职责大。 郭沫若:“《青铜器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了几遍,但终究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对之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4):F0002-F0002
1、湖南大学图书馆:4月初,湖南大学图书馆启动“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以“互动、参与”为要点,在4-5月,相继推出系列活动,包括:书签设计大赛、图书漂流活动、千人签名共享读书快乐、头脑风暴之采购建议、“好书中的好书”展览推介等等。其中,通过读者投票与校长推荐,产生2014年精读“一校一书”为《自由在高处》(校长推荐)、《邓小平时代》(学生投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目录之书的提要传统,创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其时称之为“叙录”。“叙录”的内容,除著录书名、篇目及雠校原委外,还记述著者生平,说明书名含义及书之性质,考辨书之真伪,论述其价值与学术源流。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诗集中,“瑟瑟”一词凡十五见①。依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顺序,录诗题、诗句如下(后附其卷数、页数及校记):一、《庭松》(11/617)疏韵秋械械,凉荫夏凄凄。校:“械械”,马本此下注云:“止前切,陨落貌。”《英华》二字作“瑟瑟”。汪本、《全诗》俱注云:“一作‘瑟瑟’。”H、《琵琶引》(12/685)精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校:“瑟瑟”,宋本、那波本、《全诗》、卢校惧作‘索索’。何校:“‘索索’,兰雪同。”又马本“瑟瑟”下注云:“半红半白之貌。”三、《题遗爱寺前溪…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的旧书业十分活跃,杭州朱遂翔所经营的‘抱经堂’是其中佼佼者之一。他从书贩起家,擅版本目录之学,却没有滞留在世俗的‘掠贩家’之列;他改善书肆经营方式,拓展业务,‘自利而兼利人’,并向藏书家过渡;通过与社会知名人士交往,所留下的这幅《抱经堂藏书图》题跋,为我们提供了书肆研究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9.
有明一代,历朝皇帝均“命儒臣编纂实录”,将前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作详细记载,并在《实录》的基础上,“采辑皇考言行政事之可师可法者以为宝训”。“实录以备纪载,宝训以贻典则”,当朝皇帝“既以存诸心,力诸行,又望后之子孙皆尊之如典谟,一代之制存焉,不可或废也”。《宝训》“盖取诸实录所记”,集《实录》之精华汇编而成,既便于当朝皇帝“朝夕览省”,又可垂教于后世。 明代皇帝,除了被成祖篡位的惠帝、被英宗“夺门”废黜的代宗和“亡国之君”思宗崇祯三人外,其余历朝均有《宝训》。万历三十年春付梓的《新镌官板皇明宝训》辑录自太祖(洪武)至穆宗(隆庆)十朝皇帝的》。其后又续修了神宗(万历)、光宗(泰昌)、熹宗(天启)三朝的《宝训》。其中太祖的《宝训》篇幅最长,达253页;在位仅一个月的光宗(朱常洛)《宝训》最简,仅存6页。 《明熹宗宝训》是从《明实录·熹宗实录》87卷中选粹而成的。现在见到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明熹宗宝训》(载《明实录》之100册,下称“校印本”)是个残本,计53页。旅顺博物馆藏之《明熹宗宝训》(下称“馆藏本”)计17页,皆为“校印本”所未收者,故而弥足珍贵。今述其要以使世人知其梗概,俟《明实录》有再版机缘,或可尽补缺之绵薄。  相似文献   

20.
校对员要学点逻辑杨金花当前,图书文字质量出现滑坡,作者、编辑、校对都有责任。校对的功能有二:一是“校异同”,一是“校是非”。一个好的校对员,要在“校异同”的基础上,进行“校是非”。只“校异同”即使消灭了全部排版差错,还是不能保证图书没有差错,因为原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