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伶俐 《新闻前哨》2012,(10):69-70
如果说2005年刮起的“超女风暴”让中国观众第一次认识了音乐真人秀节目,那七年后的2012年无疑称得上是音乐选秀节目的“转型年”。这一年共有十余档音乐选秀节目集体开播,无论是山东卫视的《天籁之声》,还是东方卫视的《声动亚洲》都纷纷举起了创新、革新音乐选秀节目的大旗,寻求突破。而白热化的竞争中,“黑马”《中国好声音》却后来居上,独占鳌头。第二期节目收视率就高达2.8,第三期收视率更以3.093博得全国收视冠军,创下了历年来音乐选秀节目最快之成长速度。《中国好声音》缘何在短短数周内迅速串红,其原因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2.
7月22日,《新京报》刊文称暑期能看到各电视台制作的13档音乐选秀节目,选秀节目的过度竞争,正在把"金瓜"变成"烂瓜",造成节目制作资源的浪费,也透支着中国观众的娱乐期待。7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称,将对歌唱类选拔节目实行调控:从现在起各上星综合频道在调控期内不再投入制作  相似文献   

3.
高国庆 《现代传播》2015,(3):163-165
评委点评是选秀节目中的重要一环,占有重要一席,它的语言上。中国戏曲界有句老话"千金念白四两唱",在选秀起着支撑节目结构的重要作用。任何一场选秀节目,都是一节目中可以说成"千金点评四两秀"。"所谓‘流水的选手,种技能的展示,评委的专业修养和角色定位直接体现在点评铁打的评委’,随着节目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观众发现,不是  相似文献   

4.
强烈的观众反响背后也埋藏了选秀类娱乐节目的隐忧:日益明显的节目同质化加剧了行业内竞争,短期打造的大批量平民偶像号召力参差不齐。此外,全国范围内的海选、选秀新人的后续包装等环节也伴随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如何清晰定位、规避同质竞争,  相似文献   

5.
从2004年首届《超级女声》将选秀植入电视伊始,到2010年《快乐男声》无话题寂寥落幕,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已历时七年,正经历着观众对节目丧失新鲜感、渐生厌倦之“痒”。如今电视选秀节目已真正到了一个“拐点”。有人将选秀节目比作“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人悲观地预言“选秀将死”。无论内容与形式都已没落;  相似文献   

6.
李敏 《声屏世界》2013,(5):53-55
2012年对于中国电视行业来说,又是一个扎堆儿竞争、疯狂烧钱的年份。卫视对电视剧的过分依赖和争夺使电视剧购买价格不断飙高;歌唱类选秀节目大热,从《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各地卫视歌唱类选秀节目数量已达两位数,一档节目动辄投资过亿。从经营上来说,白热化的竞争也确实改变了卫视已有的竞争格局,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快速成长,实力直逼湖南卫视。而这一年的河南卫视,则经历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次  相似文献   

7.
一、选秀节目定义的界定从2004年起,“海选”活动使国内亿万观众认识了“选秀节目”。选秀节目由于与国内的传统真人秀节目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所不同,国内电视人对选秀节目的归类与定义上也由此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8.
李翔 《新闻实践》2011,(2):53-55
纵观2010年的中国电视荧屏,电视真人秀节目依旧应接不暇,让人眼花缭乱。 电视选秀:竞争激烈创新生存 2010年暑期,诸多卫视纷纷上演选秀大战,而在激烈的收视竞争背后,一直饱受争议并被诟病的电视选秀在传播形态、环节设置、主题选择等方面较之以往都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9.
吴萍 《东南传播》2012,(10):133-135
今夏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引爆了观众对选秀节目的新一轮疯狂与激情,这档靠"好声音"选拔为主打的音乐选秀节目,在国内收视火爆,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在互联网上也成为海内外观众追捧的对象。一花独放不是春,山东卫视、东方卫视、广西卫视、云南卫视的音乐选秀节目今夏也都办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些音乐选秀节目都不约而同打出了用"盲听"选拔"好声音"的旗号。以"盲听"方式进行音乐选秀的电视节目,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0.
戴元初 《视听界》2012,(6):23-26
近十年,中国电视市场因为有“卫视”这一全国性的竞争平台,电视人的创新热情和竞争冲动都被空前地激发出来,节目类型和节目模式的哄抢式消费成为一大景观。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观众对于某一节目类型的收视热情被掠夺式开发,转瞬间由热转冷,进而疲劳甚至厌倦。面对省级卫视一掷干金的狂热,地面频道的同行们经历着羡慕嫉妒恨复杂的心态转换,一些地方频道开始具体而微地推出选秀节目“地方版”,效果似乎并不理想。事实上,  相似文献   

11.
蒋良 《中国传媒科技》2012,(20):243-244
选秀节目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曾风靡一时,直到现在,声势浩大的选秀节目还一直吸引着观众的眼球.选秀节目不仅在众多的娱乐节目中赢得了收视率,还吸引着媒体和人们的广泛关注.从2010年开始,上海东方卫视推出的《中国达人秀》又掀起了一股平民选秀节目的高潮.作为目前国内最为火爆的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代表着未来选秀节目的发展趋势.本文力图通过对《中国达人秀》成功举办的具体分析,概括出当前中国选秀节目的现状,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选秀节目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选秀节目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电视选秀节目就一直是电视综艺栏目中重要的一部分;有一年的夏天,《超级女声》爆红,随之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在各大卫视出现,因为每个电视台都在做类似这样的节目,于是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再加上国家限娱令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伴随着各类选秀节目的经久不衰和国外优秀节目模式的不断引进,中国音乐选秀类节目层出不穷,电视荧屏"歌声"此起彼伏,瞬间爆发的音乐选秀收视热逐渐被日趋严重的节目同质化所取代。观众的审美疲劳也伴随着我国省级卫视阵营的激烈竞争,为避免落入收视分流的不利境地,难免无法跳脱音乐选秀类节目的怪圈。一时间,"声音"对决,荧屏唱响,大家都在有限的空间内争夺市场与收视的宝贵份额。但是,也许谁  相似文献   

14.
马冲 《青年记者》2012,(32):51-52
《中国好声音》是浙江卫视于2012年7月13日播出的选秀节目,首播一炮而红,之后收视率不断创出新高,逆转了低迷的选秀市场,成为里程碑式的力作。《中国好声音》带动历经繁华和低潮的选秀节目,在颓势中涅槃重生,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借由《中国好声音》,梳理出我国选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并解析该节目的创新点。选秀节目的初次繁荣及理论援引(一)选秀节目的诞生与初次发展高峰选秀是指普通民众通过媒体,展示自己并赢得观众支持的带有目的性的活动。2003年,湖南电视台娱乐频道在本地推出了《超级男声》,标志着内地的才艺类选秀节目正式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5.
面临新世纪中国电视全频道竞争的态势,每一个频道的节目制作和播出目标变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让每一个节目尽量多地吸引观众,满足特定观众群体的需要。那么,怎样的节目可以吸引观众、满足观众需要呢?本文试从节目内容的角度,探讨一下成功的电视节目,到底具有怎  相似文献   

16.
吴琼 《声屏世界》2011,(5):38-40
2010年的电视圈异常热闹,300多部电视剧和种类繁多的综艺节目让观众应接不暇。《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等一系列"零门槛"节目的迅速走红,以及明星娱乐、选秀风潮的日趋平淡,预示着中国电视已经提前进入了"后选秀、后综艺"时代。纵观往年的电视台竞争,央视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可撼动,湖南卫视的老二位置也无人动摇,其他卫视你争我夺的只是"季军"地位。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媒体的强大压力,面对电视媒体市场内部竞争的分化,面对有限的观众收视规模和有限的广告资源,省级卫视的突破可以有三种思路,一是合纵联横,整合资源,拓展渠道平台,以合力和规模加大竞争优势;二是以内容为主导,以高收视、传播效果好的节目为突破点,建立频道品牌和特质,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分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三是以内容为基础,融合其他媒体,延伸产业链,分解电视市场节目和广告竞争的压力,创建新的赢利模式。  相似文献   

18.
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舶来品,面临着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如何找到中国观众喜欢的节目套路成了一个难题.从<超级女声>开始,到现在的<快乐男生>、<快乐女声>,中国的电视真人秀似乎都一窝蜂地追寻选秀真人秀的路子,造成同质化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从初期的单一化淘汰制选秀比赛逐步转变为了多元化个性展示、包含丰富情感冲突的选秀形式,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其中,电视选秀节目对于"情感维度"的有效把握就是选秀节目在自身摸索成长过程中获得的一个成功的经验。本文以"情感维度"这一角度对电视选秀节目进行简要分析,以期通过这一角度透视电视选秀节目是如何抓住观众、掀起如此轰动的收视热潮的。  相似文献   

20.
在电视娱乐功能突然放大的大背景中,电视选秀节目一哄而起。目前,除了央视“梦想中国”、“星光大道”外,仅省级卫视台同类节目就达到30多个。问题是,继去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火爆异常外,各种选秀节目收视率渐呈颓势。可以不夸张地说,在观众巨大的收视能量瞬间释放之后,选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