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写这个题目,是有感于对一则新闻的争论。这则题目为《张县长哪儿去了?》的报道,发表于1990年2月13日的《邯郸日报》,篇幅不长,全文如下: 张县长哪去了? 肥乡城里城外无人知晓。那几天,找他的人接二连三,但一个个都吃了闭门羹。办公室里找不到,家属院总该有人吧,走近一看,两把“铁将军”把着门。那时,不但下属机关的找不到他,就连他的副手——5位副县长也不知他的去向。他们的心里也在嘀咕:老张哪里去了?怎么也不给打个招呼?每当有人问到这事,县委书记连书臣总是说:“他有点事,过几天就回来。”时隔3天,也就是正月十三晚上,当张学勤县长的身影出现在县政府大院时,人们才发现他的右臂上戴着一块黑纱,仔细打听才明白,他母亲去世了,这3天他原来是为母亲办丧事去了。正月十一,当张县长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后,当即向县委连书记请了假,赶回老家大名县,匆匆同母亲见了最后一面。老母亲去世后,他向同行的司机交待:给连书记说一下,  相似文献   

2.
影片推荐     
喜欢《如父如子》的影迷也喜欢 《东京塔》因为父母离婚.母亲带着雅也回到了老家长大后,雅也去了一直向往的东京无论学业和事业都并不顺遂.  相似文献   

3.
生活励志     
《全国新书目》2014,(9):30-32
《我的母亲手记》是日本文豪井上靖的私密日记,也是热门电影《我的母亲手记》的原著。全书记录井上靖幼年因战乱与父母疏离成长,在父亲去世后,与手足一起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日渐严重,一步步失忆。井上靖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的生活,冷静、细腻地观察和叙说,试图为母亲留住渐渐模糊的记忆,在一步步的记录和陪伴中,他也重拾了对母亲的爱。  相似文献   

4.
世界折腾不了他,他也不去折腾世界,他是千百年来第一个系统阐释在临界点逍遥任游的哲人,为世人奉献了一套臻于妙极的零度哲学。划分中国古代的哲人,不大好用左派右派,而是更适用出世和入世。而王博在《庄子哲学》说庄子的微妙就在于他是个不出世也不入世的哲人,他对他所处的世界没有像儒家、墨家那样投身其间去奋斗、去改变的热情,但也没有像许由、夷齐那样弃绝社会的冰冷,他谨慎地把握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尺度,世界折腾不了他,他也不去折腾世界,他是千百年来第一个系统阐释在临界点逍遥任游的哲人,为世人奉献了一套臻  相似文献   

5.
薛宝海 《视听界》2012,(6):126-126
我在广东增城有个纪录片节目《今日故事》,编导在网上给我报了个选题“边检站的优秀员工”,可是预采来的故事让我很不满意,比如“母亲去世不去奔丧,留在工作岗位”,我说这是“不孝顺”,在当代不提倡这样的价值观。再比如“助人为乐不计得失,都是同事们的嘴中夸他”,我觉得这是应该做的,不值得拿出来做节目。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四年级时,孙红雷得知,家里要推迟两个小时吃晚饭,因为母亲下班后,要去捡破烂贴补家用。一天,母亲轻言细语地对他说:"三郎,你放了学也和妈一起去捡好吗?""不,我要做作业。"他飞快地答道,不敢看母亲的眼睛。这以后,孙红雷开始变得孤僻、沉默。有一天,孙红雷放学回来,走到二楼楼梯口时,看到母亲正背对着他站在走廊里。"请问,家里有人吗?"孙红雷听到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29日、30日,广东《汕头日报》文摘版连续转载了辽宁《青年时报》的《法律,你不应该沉默——一位中学生为什么上吊?》这篇报道。它报道了湖北省蕲春县莲花村14岁的中学生(黄海亮)(又名“苦瓜”),因砍了房后竹园子一根楠竹做电视天线,被林业人员无理地处以100元罚款的事情。“苦瓜”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兄弟生活无着而交不起罚款。林业人员又要搬走他全家唯一的宝贝——母亲改嫁换来的黑白电视机。在争执中,苦瓜被打断了胳膊,又没钱告状。他怎么也想不通,最后选择了自杀绝路。这篇报道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8.
1933年新春。虽然才到正月初四,竟听不到几声鞭炮响。母亲在厨房唠叨着: “年也不象个年了。”茅盾坐在沙发上,看着两个孩子在争论和玩,自己有时也插进去逗他俩几句。这是他难得的轻闲。前年秋天,茅盾开始动笔写长篇小说《子夜》。为了不被杂事烦扰,他向雪峰请了长假。鲁迅先生很支持他,说现在左翼文艺只靠发宣言是压不倒敌人的,要靠我们的作家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到1932年秋,《子夜》基本完成,后交给开明书店出版。春节前,茅盾已收到《子夜》的样书,他立刻拿了一本送给鲁迅先生。《子夜》在社会上将有什么反应,茅盾在等待着。  相似文献   

9.
八十八岁的红学家俞平伯今天乘飞机赴香港作《红楼梦》研究演讲。在首都机场,记者为他送行。他说,早晨五点钟就起来了,六十五年前去香港,香港还象个村落,如今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记者看到他衣着单薄,问他冷不冷,他说他不怕冷。谈到这次乘飞机,老人的童心再现,说“一九三五年我乘飞机,由上海来北京,还瞒着母亲,自那以后没乘过飞机。”因飞机晚点,到民航宾馆小憩.他高兴地说:“真有趣,想不到跑到这里过了半天。”  相似文献   

10.
站在一个普通记如何实现新闻作品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我们研读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评报》(以下简称《评报》)。媒体的总编辑,不可能天天去开会贯彻他的传播思路,不可能天天去向每个记编辑诉说他的灵感,不可能天天去评价每件新闻作品的优劣,更不可能自己天天去四海捉“鳖”。而《评报》则是把这些“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一条途径。我们认为,《评报》具有如下四项功能:  相似文献   

11.
陈铎的眼泪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中央电视台播映了系列纪录片《长征:英雄的诗》。长征红军将士们英勇献身、克服千难万险的精神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陈铎在第四集《母亲万岁》中采访时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的场面,也使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陈铎是中央电视台老的节目主持人。他在《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等节目中的沉稳淳朴的风格和语调,给我的印象是一位长者和学者。而这一次我却看到了他满腔激情的一面。 那是陈铎采访李中权老将军的时刻。李中权一家都参加了红军。他的母亲经过两次翻越雪山后身体已  相似文献   

12.
偶尔去领导办公室取送文件,有幸得到一本书《母亲》,这本书的作者是陇南市委书记王义。如获至宝,闲暇之余,我用心认真地品读和学习。《母亲》一书分篇章描写了陇南大山深处的多位母亲,其中有不辞劳苦50多年喂养两个痴呆儿子的母亲,有为顶替儿子而挥舞钢钎、炸石修路的60多岁的母亲,  相似文献   

13.
<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这首《烛光里的妈妈》大家一定很熟悉,我推荐的这本书和妈妈有关,她带给我很多关于人生的感慨和感悟。非常感谢工会给了我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在女人的节日到来的时候,带着这个命题,去追寻关于女人、关于爱、关于母亲的书籍,铭记在心的是那本《母亲的手记》。如果你曾被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打动,一定会为《母亲的手记》所感怀。《母亲的手记》是日本知名作家井上靖用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  相似文献   

14.
音乐、音响是电视语言中最富于表情性和渲染性的组成部分。它们常常是画面语言和解说词的补充。在人物感情的深度和广度难以表现的时候,在感情色彩最浓的时候,在画面气氛需要渲染的时候,音乐、音响能发挥独特的作用。音乐可以是语意的延伸、人物感情的深化,也是感染观众的有效手段。例如电视专题片《胖连长和他的连队》中,"探家"一段表现胖连长的家庭生活。在连队,他是称职的连长,带出了百名神枪手。在家里,他是个好儿子,母亲叫他去卖鸡蛋,他便去集市摆摊,他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帮助收秋,和儿子形影不离。在休假结束告别家人的…  相似文献   

15.
有的人很容易给人留下印象。有的人去却需要长期交往,随着慢慢地接触,形象才会日渐清晰,令人难忘。圣野属于后者。一最近,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准备出版圣野一个选集:《雷公公和啄木鸟》,圣野同志嘱我为他写个序。我诚惶诚恐地打开这本书的清样,第一首诗就是我熟悉的《井》。我啊地的女儿我居住在地的深处但我不离开人我把母亲给我的爱的汁液  相似文献   

16.
如今新闻从业人员出书、编书,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而浏览了朱有华(《人民前线》报社总编室主任)新近出版的典型报道作品选《放歌星辰》,脑子里却闪出了本文这个题目。新闻界频频出书,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堪喜堪忧,情况不一,各人的感觉也难以一致。这里我只是想说,有华的这本书表明,他看重文人、走向文人、走进了文人行列。这是我的感觉;他自己怎么想、是何感觉,我不知道,也不必问他。范匡夫、“红三连”、嵇琪和他的母亲嵇蓉珍……书中群星灿烂,气象万千。作者诗意地说:“我的思绪的翅膀在走过的路上扑腾。”(《自序》)这…  相似文献   

17.
陈新 《新闻记者》2005,(6):51-51
《报刊文摘》今年2月25日摘登了台湾作家龙应台《(四郎探母)显示文化的力量》一文,说龙的父亲16岁在湖南乡下“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从此70年不曾再见来不及道别的母亲。但《知识文库》今年第2期摘自台湾《中国时报》的文章是.父亲“在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与龙应台的原文是一致的。《报刊文摘》将“跟着去”当兵,改成被“抓了壮丁”,意思完全不一样了。这样的改动,我以为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5,(Z1)
第一0二期《综艺大观》音乐散文母亲自述声情并茂者,散文之精髓也。散文配乐,固以声感人;究其底蕴,仍在以情夺人心魄。人人有母亲,人人听《母亲自述》,岂有不潸然落泪者乎?儿子说长大就长大了,不用听妈妈唱那些老掉牙的歌谣了.儿子说离开妈妈就离开了,这是真的...  相似文献   

19.
罗茜 《新闻爱好者》2011,(4):156-157
1999年,当代文学批评家梅蕙兰女士在《母亲:永恒的生命底色——田中禾创作论》中就说过:"在不知不觉之中他接受并神化着母亲的生存智慧与历史眼光,母亲成了他心目中的巨人。这一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地潜入了田中禾的生命中,并直接地影响着  相似文献   

20.
殷殷写稿情     
焦作市解放区人武部特聘通讯员赵世升是一个搞新闻报道上痛的人。1988年10月,赵世升被调到焦作化工厂党委宣传部工作,他萌发了向报社、电台投稿的念头,不久《中国化工报》等报刊发了他3篇稿件。天有不测风云。互992年初,经医生诊断他患了食道癌。知道这个事后,他想得很多很多:他有王个已成年的儿女尚未成家,农村老家有年过九旬的母亲和身患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弟弟—…·他无法想象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他母亲和弟弟怎么过。他沉浸在痛苦之中。1992年4月17日,他住进了省肿瘤医院,等待做手术。去医院时,他带了4篇写好的稿子,还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