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消息是各类报纸的主角,是报纸诸种宣传形式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形式。消息这种体裁凝聚了各类新闻报道文体的共同特点,集中反映了新闻报道文体的一般写作要求,因而要熟悉整个新闻报道艺术,掌握消息写作技能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梯。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它的结构一般都有电头或"本报讯",有导语和主体部分,有的还有个结尾。它往往采取"倒金字塔"形式,即把最重要、最新鲜、受众最关心的事写在前面。  相似文献   

2.
第一章 结构形式与结构内容 1新闻结构,包括结构形式和结构内容两层含义。结构形式是指作品的开头、主体、结尾呈现的一种基本框架或段落格式,它表现出不同的文体式样一定有特殊的段落构成。在所有文章结构中,固定的结构形式只适用于少数文体,且最能反映出同一文体有大致相同的不变格式和段落共性。如书信体,开头必有称呼形成独立段落;再如消息,第一段一定是消息导语,尔后是主体或背景;导语、背景和主体共同组成了消息体裁的基本框架格  相似文献   

3.
通过编辑基层通讯员来稿发现,很多通讯员还没有掌握消息最基本的结构.即便是已经刊发在报纸上的消息,个别的文章因导语没有切中消息要害,也显得缺乏力度.本人通过对《人民日报》的优秀文章研究及工作中的实践,得到一些巧妙运用导语引导消息全文的要领,希望通过此文让通讯员尽快掌握消息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4.
一条消息能不能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的好坏。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禁锢,报纸上的消息导语几乎是千篇一律。新闻改革给导语写作注入了新的生命。今年评出的1985年全国获奖消息,在导语的写作上就有很大的变化,其中不少具有新意。  相似文献   

5.
一条消息能不能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的好坏。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禁锢,报纸上的消息导语几乎是千篇一律。新闻改革给导语写作注入了新的生命。今年评出的1985年全国获奖消息,在导语的写作上就有很大的变化,其中不少具有新意。《“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北京日报),是一则科技成果鉴定会的消息。请看它的导语:  相似文献   

6.
文章的结尾,也就是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应当写得精彩,这是古今名家十分重视的一个写作问题,并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那么,消息写作要不要有个精彩的结尾呢?在新闻界曾有过不同的看法。有的同行说,消息写作一般采用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说完就止,没有必要讲究结尾。但是,更多的同志认为,大多数消息写作应当有个讲究的结尾。因为它和导语、主体、背景同样是一条完整消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赞同后者的看法。新闻写作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报纸上经常看到,除简讯、快讯和短消息之  相似文献   

7.
消息的结构,从外部总体形式上看,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组成,这是消息共同的结构形式。从消息内在的构造形态上看,彼此千差万别,存有很大差异。深入研究和探  相似文献   

8.
体育消息,是体育新闻的主要报道形式,它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迅捷的报道传播读者所关心的体育人物和事件.但在体育新闻的实践中,还是存在忽视体育消息的现象,一些体育记者不愿花气力去写,有些报纸的体育消息的主体地位有被其它文体,尤其是通讯取代的倾向.本文拟就体育消息报道中如何走出认识的误区、打破陈旧的模式和加强理论的研讨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报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1988年第2期《新闻学刊》登载《消息不必有导语》一文,强调“消息中的导语亟需废除”,理由之一是“导语降低了报纸的可读性”.这种观点,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从新闻的发展历程看,一百多年来,从没有导语到“5W”俱全的导语(即晒衣绳式导语),到重要W导语(即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方面)和以新颖取胜的延缓性导语,这是新闻适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形势的不断进步.是新  相似文献   

10.
消息怎样才能引人?本文通过报道实例及评述,在写作技巧上创新地提出了让导语"简"下来、"重"起来;讲究时效,把新闻写新;注重细节描写,让新闻活起来的办法,值得一试. 在消息写作中,一些采编人员和通讯员不重视对导语、时效和细节的字斟句酌,笔者最近阅读一些消息,发现有三大问题特别突出:导语偏长、不引入;时间观念差、打马虎眼;内文干巴巴、不鲜活.这些消息发表后直接影响报纸的质量和读者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广播消息是一种以有声语言和其他音响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体裁。广播消息和报刊消息一样都要写成文字稿,但由于广播消息与报刊消息所使用的传播工具不同,因而有不同时写作要求。广播新闻是“说”的新闻,因而要尽可能按照“听觉规律”的要求办事,它的最根本的要求是必须适合于听众通过听觉来接受信息的传播特性。导语直入,简明扼要,不绕弯子,不卖关子广播消息的导语在写作上类似报纸消息的标题,既不过于抽象,又不过于具体,而是虚实结合。报纸消息的导语前,一般都有生标题、副标题、引题等。这些标题是读者…  相似文献   

12.
以快速传递信息为特色的消息文体,从辛亥革命后开始在报纸上崭露头角,并以短、快,易于记者撰写、读者阅读的特点,在近百年的报纸发展中处于唱主角的地位。可到了90年代的今天,新兴的电子媒介使报纸消息失去了快递信息的优势,一向被认为正宗新闻文体的消息好像走过了它的黄金时代。即便如此,短小活泼的消息在媒体中仍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最近传来了好几个关于消息的“消息”: 在一年一度的“陕西新闻奖”评选中,消息的上乘作品匮乏,以至于很难挑出上一等奖的作品。 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时,消息类作品也不容乐观。评委们一致感到,消息作品质量平平,比起其它体栽仍然较弱。 辽宁省记协、陕西省记协针对消息作品薄弱的问题,最近召开了“主攻消息”研讨会,与会同志呼吁报纸重视消息,尽快改变消息趋弱的局面。 由此看来,消息作品质量下滑,这在全国新闻界是一个普遍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已不是新问题了,早在前几年就有端倪。 提出“主攻消息”这个口号看到似乎很滑稽!因为,本来让消息唱主角是报纸作为新闻纸最基本的标志之一,消息这种最便捷最明快的文体理应占据报纸的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成为报纸的主体,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近些年来,消息的主角不“主”,消息作品不“硬”,评委们多次呼吁要重视消息。这个本来不应成为问  相似文献   

14.
消息与通讯,是报纸上两类十分重要的新闻体裁.我们常说的新闻标题,大都是指这两类新闻的标题.因而,我们讲新闻标题的制作,也就不可不研究这两类文体的标题特色.通讯的标题与消息的标题的制作,除有其共性之外,又有不同的特色.二者相比,大体说来有这样的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15.
从消息的结构来说,导语之后,即进入了消息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里,消息的作者将对导语中所提到的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作进一步的阐述,或加以必要的补充,以使读者对新闻事实有个完整、明确的认识.主体部分犹似消息的主干,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把消息写得具有群众性、可读性,应着力研究消息的写作技巧问题。消息的写作技巧,主要体现在四种写法上,即巧设悬念、积累兴趣、运用“特写镜头”、讲述故事。下面分別谈谈这四种方法在写消息时如何运用。巧设悬念。消息的导语是记叙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的部分。巧设悬念是为增强消息导语阅读效果而采用的一种技巧。其目标应是:一、概括凝炼,要言不烦,准确地反映全篇的关键部分。二、吸引读者卒读全篇。好的导语是尽力抓住新、奇、巧的事实和材料,使它像磁石一样紧紧吸住读者。下面援例予以说明。哈尔滨火车站主楼设计方案完成,两家报纸同时刊发了消息,《黑龙江日报》消息的导语是:“哈尔滨火车站主楼设计方案竞赛,今天在哈尔滨铁路局揭晓:省建筑设计院谭军的设计获一等奖。”《前进列车报》的消息导语是:“候车室两头盖——哈尔  相似文献   

17.
正"新闻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写作导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麦尔文·门彻的这句话说明了导语写作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极有造诣的资深记者,还是权威的新闻学者都认为,导语不仅是新闻重要的部分,其写作也是新闻写作最难的部分。如果记者在写作消息导语时做到了在三言两语之中感染了读者,把新闻主要内容传递给了读者,那么他的消息就写好了一半。然而,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屡屡  相似文献   

18.
用尽可能经济的文字,合理的句法,简明扼要地传递最重要的事实信息,这就是最常用的新闻报道文体——消息。它是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时战地报道的产物。当今时代人们传播信息的“急迫需求”,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度的新闻媒体共同选择了消息文体,无论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概莫能外。消息有一个特殊的结构方式——倒金字塔:大头在上,小头在下;结果在前,过程在后。新事实在前,旧事实在后。这种结构方式,有利于记者的快速写作,编辑的快速选稿、快速拟标题,最终是有利于受众的快速阅读和接收,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19.
报纸生来就是“新闻纸”,传播新闻最便捷的因而也最常使用的“载体”是消息,消息理所当然是报纸的“主角”。然而,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报业发展成果辉煌,新闻文体百花争妍,消息却一步步告退,以至历年“中国新闻奖”评选时,评委们屡屡呼唤“振兴消息”。这一切,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新闻学那个最  相似文献   

20.
消息作为新闻的一种文体有它独特的写作要求。如要有导语,要用事实说话,少加主观评论等。但是,实践又说明,死板地按照一定的格式套写消息,就可能把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各种各样的新闻框死,造成千人一面。最近阅读毛泽东同志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撰写的消息,很受启发。他写的消息除题材重大、语言生动简炼、分析深刻,还纵笔驰骋、不拘一格,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