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唐宋是中国赋学批评史上的中衰期,其理论成就上不及汉魏六朝,下不及元明清,然唐宋两代科举试赋(律体赋)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赋论特色:一是赋的本体论,即赋如何写的问题,亦是璺学古律之辩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赋与科举的牵连,围绕着科举试赋,文学派与经义派展开了不断的论争,并备才学之辩发展到朋党之争,赋与政治的关联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赋的诗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五、七言诗句大规模入赋,在内容上表现为对主观抒情性的重视。赋的诗化是南北朝文人继魏晋文人之后为挽救赋体的衰落所做的一种努力,它显著提高了赋自身的审美素质,使赋体恢复了生机,其影响及于唐赋,也及于唐诗。赋的诗化产生的背景是诗体的强劲发展与赋体的相对衰落,它是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进步、文学自觉精神提高的产物,也是作家创作自觉追求新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盛行于唐宋时期的辞赋化文体律赋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律赋存在于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合理性,律赋的产生背景,律赋在体式方面的优势,如限韵、句式特征,以及构思方面的特点,并结合一些唐宋律赋名家的作品和赋论,探讨了律赋的文学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赋的诗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五、七言诗句大规模入赋,在内容上表现为对说观抒情性的重视,赋的诗化是南北朝人继魏晋人之后为挽救赋体的衰落所做的一种努力,它显提高了赋自身的审美素质,使赋体恢复了生机,其影响及于唐赋,也及于唐诗,赋的诗化产生的背景是诗体的强劲发展与赋体的相对衰落,它是南北朝时期学观念进步、学自觉精神提高的产物,也是作家创伤自觉追求新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初唐武德、贞观赋坛,以唐太宗为首的十九位宫廷赋家为主流,他们创作的赋在题材、技巧、体式、词采上对南朝宫廷赋有所继承,但在情志、思、格调上多有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革除了南朝赋作的绮艳追求;二是显示出了刚直古拙之气;三是有了流畅壮大的情思。  相似文献   

6.
汉代“士不遇”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士不遇”赋是汉代政治抒情赋的代表。这类赋反映时代变化,描写自然景物,思想内容丰富,它还探索表现方法,创造新的体裁,在艺术形式上也取得高度成就。不过,汉代士不遇赋有很多的教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7.
以赋论赋是一种独特的赋论形式,肇端于白居易《赋赋》,罕见于宋元明,直到清代才蔚为壮观。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清代“赋体观”的突破,推尊赋体,不以骈、律为鄙,自觉将赋体的“铺陈”用为赋论阐述。外在推力在于试赋政策,而文人争胜之心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考察清代赋论的赋体书写,“论赋赋”在形式和理论两方面都有重要的开拓价值,彰显了清代赋论的独有特色,其在于极致铺陈、寓虚于实、融古入律及颂扬当朝。而在以赋论赋的背后,则是清代赋论研究的一个侧面,从而窥探清人对传统赋论的总结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琴赋》是嵇康集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于一身而创作出的佳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皆颇有值得称道之处,尤其是“变汉体之旧”,在很大程度上脱出了前人同类赋之窠臼,更使其成为传世杰作.而成就《琴赋》诸多“闪光点”的原因,多认为在于嵇康的思想、性格和富有自然色彩的音乐理论;其实,归根结底,是在于魏晋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9.
六朝时期诗与赋的发展状况处于"一种过渡折中状态"。为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六朝赋家不断地改进作赋的方法,使得赋作逐渐具有了诗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赋作之抒情化,赋作形式之诗化以及赋作修辞格选用之诗化。这使得赋体克服了自身的结构性危机,恢复了生命力,使得其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得以复兴。  相似文献   

10.
六朝赋在汉赋成熟的体式的基础上,追求“体物”之妙,即要求赋美丽、写实、巧似。六朝诗歌在这种强势体的影响下,表现出赋的许多特征,铺陈手法的运用、对偶等形式技法的借鉴正是这种倾向的外部体现,究其实质则是诗歌审美趣味向赋的靠近。  相似文献   

11.
庾信在梁时,赋作内容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但是,他前期赋作从形式技巧上看,行文讲求对仗不拘泥形式,用典讲究灵活而不生搬硬套,色彩明丽,音韵和谐,显示出十分明显的趣味性,分别表现为古趣、雅趣、意趣及生趣。  相似文献   

12.
论杨炯及其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华阴籍人杨炯是初唐时期重要作家,初唐四杰之一,又是一位长期被人忽视的秦东古代作家。他的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赋作上。其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冲破上官体流风,开拓了新的诗风;二是促进了五言诗的定型化。  相似文献   

13.
王勃赋刍议     
王勃的赋上承齐梁,下启盛唐;有许多突出之处,带有明显的“唐人精神”,可谓开风气之先。内容方面.王勃赋表现出强烈的仕进心理、深重的时命之叹以及达观自适的超越情怀;形式上,王勃赋仍然沿用了骚体赋和骈赋的一些句式,但已经有所超越,具有了初唐诗中歌行体的特色;在声律对偶方面,王勃的赋比前人表现得更为自觉和着力,这为唐代律赋的盛行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西晋统一王朝的建立,唤起了士大夫文士的中兴期盼,也为大赋的繁荣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并使汉代赋学观在晋代得到接受和传播。对汉代赋学观的接受形成了晋人赋学观的兼容开放与大度;在抒情小赋繁荣之际,大赋勃尔复兴于赋坛,荟萃成为大赋小赋争奇斗艳,各展风姿的绚丽景观,使晋代成为六朝辞赋创作最为繁荣活跃、成就最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苏轼汲取了前人赋体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成就,运用古文的笔法,开创了赋体文学的新局面,并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学体裁——文赋。苏轼文赋的主要特色是:追求平淡自然,通过绚丽多姿的艺术效果把古文的散句融入赋体之中,使得文赋趋于散文化。同时在一种理性思辨中力求淡化赋体的功利性,从而增强了赋体的抒情性。而且这些艺术特色往往包孕于苏轼的文艺观和审美情趣之中,体现出苏轼独具特色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6.
才学化是六朝赋创作中的一种普遍追求,南朝赋有着较为典型的才学化倾向。"人的觉醒"与"赋兼才学"是南朝赋形成才学化倾向的根本原因。六朝时期新兴的社会思潮"人的觉醒"与传统的赋学观念"赋兼才学"叠加在一起,使六朝赋的才学化特征比汉赋突出;"人的觉醒"促使六朝士人努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才情,促使赋家在赋的创作中运用种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出超人(包括前人)一等的才学,故南朝赋的才学化倾向比魏晋赋典型。  相似文献   

17.
赋是中国文学独有的文学样式,赋体叙事研究随着赋体文学研究的复兴而逐渐发展,也是赋体研究逐步深入的重要表现。综合学术界相关成果,可以看到赋体叙事研究在其文学体式影响、汉赋、唐赋及俗赋等若干点上有了初步成绩。以赋的文学成就来比照,汉赋叙事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尤其显得不足。  相似文献   

18.
赋名是由"瞍赋"、赋诗之赋的口诵之义发展而来。赋的立类依据有四:从表演形式看,是不歌且不配乐而诵;从出现形式看,是独立创作;从传播形态看,是独立成篇的;从文体形式看,是有韵的文字。合此四者,是赋最早的定义,即赋是不为配乐而创作、不歌且单独成篇的有韵的文字。  相似文献   

19.
西晋文人大量地创作咏物赋,咏物赋成为他们关注日常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西晋咏物赋题材生活化,描摹事物生动形象,富于理的内涵,与前代的咏物赋相比,西晋咏物赋不仅题材扩大了,在艺术上也有长足的发展。西晋咏物赋的繁荣体现了赋体文学观的发展变化,倾向于征实①,追求穷形尽相,讲究分赋物理等,对后来的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赋是介于诗与文中间的一种文体,但对于“什么是赋”这个问题却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赋的文体特征本来就不规范.故判断一篇作品是否是赋还是应当以题目为标准,以赋名篇者即是赋,否则即不视为赋.正因为赋的文体特征不规范,唐代赋的创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即:一是增加限制,强化规则;一是弱化规则,进一步模糊与其他文体之界限.前者以律赋为代表,后者则导致赋的散文化与非文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