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末建安年间,曹氏统治的北中国出现一个邺下文人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因,论者从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加以探讨,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曹操为诸子“置官属”,妙选文学,对邺下文学集团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则不容忽视,它是形成邺下文学集团的一个直接的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邺下文学集团的文学活动是在曹氏父子的领导下进行的。曹氏拥有政治和文学上的绝对权力和优势,成为邺下文学集团的领军人物,主宰着邺下文学集团,影响邺下文人的创作,使邺下文学集团在领导层、作家队伍、创作环境及诗歌内容等方面,呈现出贵族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 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建安文学确实有着它的特定光彩。它在承继前代文学的余绪中,有自己新的创造性的特色,同时也给了后世文学以多面的影响,历久而不衰。所谓建安文学,历来研究者多以曹氏父子、祖孙及环绕着他们的一批文人为代表,即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或称三祖(去曹植而增曹睿)和七子(孔融、陈琳、阮瑀、王粲、徐干、应瑒、刘桢)。实际上,当时文人辈出,自然不止此数,而且其范围也不只囿于邺下曹魏集团。不过这几位成就较著,而又屡被称述,己为研究文学史的人们所熟知,所以以他们为代表,用来论述建安文学也还是可以的。因之,我们在这里谈的建安文学历史的时代分划问题,重点也还是以这些人物和他们的作品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提到英雄辈出的东汉末年,就不得不提及曹操,我们暂且不说曹操的政治功绩,单是那斐然的文采就值得我们仔细体味。曹操(155-220),字孟德,作为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还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共同缔造了“建安风骨”的独特文学风格。他们的诗歌普遍采用五言的形式,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苍凉遒劲的特色著称,被后世尊为典范。  相似文献   

5.
文学交游是文人之间以创作为目的的文学活动。汉末建安年间,曹氏父子皆雅好文学,那些因战乱流亡于各地的文人先后聚集到邺城,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意义重大的邺下文人集团.邺前文人集团和前邺下文人集团时期以曹操为领导核心,三曹与文人的文学交游呈现出功利性向非功利性、主情过渡的特征;后邺下文人集团时期以丕、植兄弟为文人集团更直接的领导,曹氏兄弟与邺下文人举行过重大的文学活动如南皮之游、西园盛会等,在这些文学交游活动中,他们借物咏叹、即兴赋诗、抒发情怀、互相切磋技艺,三曹与文人的文学交游也以主情、非功利性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自觉的背景下,刘桢在文艺理论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本文从刘桢对孔融的褒扬之语入手,分析了“气”这一文学理论范畴的演变,并将刘桢的文气论与曹丕的文气说进行比较,得出刘桢论文重气更重势。  相似文献   

7.
汉末建安年间出现的邺下文人集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文学意味的文人集团,孕育出"文学的自觉"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巨变。本文以邺下游宴活动入手,探求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而更好地揭示邺下游宴与邺下文人集团创作之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邺下文学集团前后存在的七年时间中,集团内部开展了大量的与文学相关的宴集、唱和等文学活动,并产生了数量可观的相应的文学作品,成为建安文学创作最丰硕的时期。尽管学界对此多有论及,但不够全面系统,还有需要补充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根据曹丕与建安文士之间不同的隶属关系,本文拟将建安文士分为三类:一是作为曹操属吏的王粲、陈琳、阮瑀、繁钦等人;二是担任过五官将文学的刘桢、徐幹和应瑒等人;三是作为曹丕政治智囊团的主要人物的吴质,通过钩稽史籍,论述曹丕同建安文士非同一般的文学友情关系。  相似文献   

10.
邺下文学集团时期,集团内部文人的宴集、游览、出征等活动极大地深化了该期文人对文学本质特征及其功用的认识与理解.其渠道就是邺下文学集团的文人在活动中所形成的对活动本质特征和作用的认识、看法等活动观念,一旦受到那些活动的感发,文人创作了反映那些活动的作品时,文人的活动观念就部分地转化成了文人的文学观念.这主要表现在发展了孔子以来兴、观、群、怨的文学观念,使其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东汉末年,我国文学史上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由于这个流派产生在汉献帝时期,而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叫建安,所以文学史上便将这个流派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其他如孔融、王粲、刘桢、阮王禹、  相似文献   

12.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曹丕的诗歌很好地继承了乐府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同时又有所革新和发展,即完成纯粹之七言诗体、变叙事为主为抒情为主、诗风清丽哀怨。此外,曹丕对文学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和"文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曹操入邺(建安九年)后的十余年间,以三曹和七子(孔融实未参与)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在频繁的应酬交际的活动中,饮宴赋诗、赠答酬唱,创作了大量的诗赋作品,表现那个时代的文学特色和审美追求。本文从文学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邺下文人的创作心态、试与赋的交融互动等方面入手,探讨这种文学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建安七子和三曹为核心的邺下丈人多宴会赋诗,互相诗赋赠答,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学创作团体--邺下文学集团.邺下文学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其创作最显著的特征是唱和赠答.邺下文人们的诗赋交往使他们的作品多了些歌功颂德的内容,促进了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使邺下文学在文以气主导下慷慨悲凉诗风与华丽诗风并存.  相似文献   

15.
曹操入邺(建安九年)后的十余年间,以三曹和七子(孔融实未参与)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在频繁的应酬交际的活动中,饮宴赋诗、赠答酬唱,创作了大量的诗赋作品,表现那个时代的文学特色和审美追求。本文从文学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邺下文人的创作心态、试与赋的交融互动等方面入手,探讨这种文学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建安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游宴诗,即建安诗人以宴饮、游玩为题材,表现他们在宴饮、游玩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是建安中、后期的代表作家,是建安时期邺下文人交游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生活在安定的环境里,  相似文献   

17.
曹丕和曹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二人在文学方面各有成就。历代论者对于二人诗歌的评价多呈现出推崇曹植,贬斥曹丕的倾向,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却扬丕抑植,认为两人有着仙凡之隔,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王夫之儒家正统的文艺观以及正反互见的评诗方式。  相似文献   

18.
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王易)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评论陈琳,刘桢、王粲等人的作品时说:孔璋(陈琳)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刘桢)有逸气,但未道耳。……仲  相似文献   

19.
慷慨以任气 磊落以使才——刘桢和他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安代表诗人中刘桢与曹植齐名,这史上“曹刘”并称,“递相祖述”。二人中对刘桢的研究甚微,即不合理也不利于建安文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刘桢身世坎坷,性格膏爽,品格庄正直,才高气逸,诗作风格源于《古诗》,富有时代精神,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建发风骨。研究刘桢及其诗歌创作,以加深对建;安诗风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鲁迅结合汉魏之际的政治情势考察了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破除历史偏见,突出了曹操在建安文学风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文学史上首次为曹操正名.他着重论述了曹丕影响下建安文风的发展变化,认为文学风格的"华丽""壮大"是曹丕提倡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曹丕的功劳.他还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曹植的"辞赋小道"说,分析曹植的矛盾心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