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奇伟 《文教资料》2011,(15):87-89
游戏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诞生于以视觉图像文化为中心的当代:它是以数字化技术为主的全新多维度娱乐体验的“电子游戏”和当今主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电影”两种文化现象相互碰撞的产物。本文通过分析以电子游戏《最终幻想》系列为原型的游戏电影,分析在尝试了两种制作模式后其游戏电影的特点和演化的趋势,从中找到创新点,以使我国游戏动漫产业启发新思维。开拓电影题材选择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正> 在今日的电影理论界,有人以为“电影是用特殊手段完成的文学”,有人以为“电影决不是文学,而是独立的艺术样式”。实际上,歧义所在并不是观点的对立,而是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因此仔细研究一下概念的实际内涵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文学和艺术这两个概念,历来就存在着使用的差别。因而,在对电影文学与电影艺术两个概念內涵的理解上,也出现了差异。一曰:电影文学是指电影剧本的创作,一曰;电影文学=电影艺术=银幕形式。显然,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在于对“文学”和“艺术”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上。现在使用的文学和艺术这两个概念之间大致有三种关系。一是相等的关系——人  相似文献   

3.
《成长》2005,(7):86-88
有段时间.“情色电影”这个词似乎特别时尚.这一“革命性”概念的提出立刻混淆了大众对电影的认识.拉近了艺术电影与三级片、“毛片”的文化距离。先不管这些电影思想是否深刻,手法运用得是否前卫.只要画面稍与“情色”二字沾边.立刻就成为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电影之中.“性”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视觉因素,而在无处不在的广告中.“性”几乎就成为了一种最为基本的创意语言,为了引起目标消费者对品牌的注意、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许许多多的广告创意人在“性”话题上大作文章。正应了“创意不惊人死不体”,广告中所呈现出来的“情色世界”更为光怪陆离!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理论是美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命题。电影作为一门短史艺术样式,100多年来得到飞速发展。电影的意识形态性阐释在现代西方理论视域中是建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上的,这些理论家通过“根据征候阅读”、“神话模型”、“逻各斯中心”解构、无意识“镜像”等概念的创造性运用,从理论上阐发和解剖了影像艺术背后深潜的文化政策谋略对现当代西方社会秩序的监控。  相似文献   

5.
福柯提出的“异质空间”概念当代电影批评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本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文化研究者对异质空间的不同阐述和理解,第二是异质空间概念对艺术批评的意义,第三是异质空间概念对当代电影批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电影新论》序董健(南京大学,南京,220093)电影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进入大学,被作为教学内容和科学研究的对象,更是很晚的事了。现在大学里研究电影的人开始多起来,但与其他学科(如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等)相比,力量还是很薄弱的。一种艺...  相似文献   

7.
世界电影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我们看到了许多男性大师的巨大身影,他们拍摄出了许多令世界震惊的电影,使电影从一种杂耍变成一门综合艺术。由于它在今天的巨大影响,这门“第七艺术”俨然已经成为影响最大的“第一艺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包括道德景观)。应该说,女性的声音在  相似文献   

8.
从四个方面考察了“戏说剧”在化语境中的当代发生及其特性,分析它作为一种特殊电视剧形式类型在现时与未来两个层面上的意识形态意义,阐述了“戏说剧”的艺术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关系,肯定了“戏说剧”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9.
电影是现代社会最普及、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短短九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它已拥有了属于自身的艺术表现手段体系,成为一门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力的独立艺术。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越来越引起艺术理论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为了普及电影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促使中国电影更快地走向世界,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电影艺术作为一门学科,开始逐步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文科课堂,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文科已开设了电影课。我校是从1985年开始在中文系陆续开设了“电影文学概论”,“电影艺术”等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0.
论电影的空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对空间的扩展和表现上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对空间的处理也构成了电影独特的审美风格。电影空间不是静态的背景,而是与人物相结合的动态表现元素;它不是客观现实的机械再现,而是经过观念整合的主观空间;它拓展了现实空间,大大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它是时间化的空间;数码技术“合成”的虚拟空间,提出了二种全新的电影假定性。  相似文献   

11.
在《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提出了自己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是一种现代技术催生的已丧失“灵晕”的新兴艺术样式。技术复制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并且与戏剧、绘画等传统艺术相比,具有动态性、消遣性等特点,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震惊”的审美感受。电影具有扩大人们的视觉世界,促进艺术的民主化、大众化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滋味说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不但以表现性的方式来创作艺术,也以表现性的方式来鉴赏和评价艺术,而最能代表这种主观性艺术审美立场的概念,莫过于“味”。“味”作为艺术审美概念,在我国发端甚早,它与我国人的审美意识本身即起源于味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考证“美”字的原始内涵,寻绎它从单纯的味觉到艺术审美概念的发展过程,举出先秦到六朝以“味”来评艺衡文的许多实例,证明这一衡文标准并非始于六朝,而是一个十分古老、源远流长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在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七十三届奥斯卡电影评选中荣获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指导/道具、最佳原创音乐奖四项大奖。这部完全中国化故事题材的影片为什么受到西方人亲睐,并引来一片喝彩和盛赞呢?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好莱坞”的电影文化东方策略:1.挖掘与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相一致题材。2.利用华人打造地道的“好莱坞”主流电影,以期占领潜在的电影市场。3.让观众对电影的东方情结转化为“好莱坞”的商业企图。电影作为极其丰富的文化叙事符号,它不仅包含着对一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镜像图解,同时也包含着经济、商业运作的内涵。因为,电影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艺术完美之境地。入世后的中国电影也将面临“民族电影”全球化的问题,通过借鉴“好莱坞”的经验,来装备我们自己的民族电影,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论王家卫电影的时间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时空艺术,本身便具有一种特殊的时间魅力。香港导演王家卫是一位在电影的时间艺术上有着自觉追求的“作导演”,其影片不仅充分展示了电影艺术的时空特点,而且体现着他对生活和时间的一种哲学解读。王家卫电影世界中的时空观,从其表层物理时间的碎片和无序状态到其深层生命时间的内在流动都显现出了时间艺术的哲学背景,从而更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的时代生活。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也是科学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种形式。由于它形式上及演出条件上有种种便利,不受时空限制,证明了它在艺术领域中,较其他任何形式为优越。列宁说过:“……在一切艺术中,对我们最重要的是电影。”斯大林也曾说过:“电影是鼓动群众的最大的手段。”在目前配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有以下几部片子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  相似文献   

17.
电影作为以机械性技术工具构筑“审美幻像世界”的艺术形态,具有既实且虚、似真尤幻的双重性呈现特征,它的内核在于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审美表现。电影艺术世界表现人类历史进程的更高的“事实真相”。物象真实性与虚构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导致电影艺术世界的梦幻性呈现方式;而电影艺术形态隶属于艺术创造系统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最终是人类自觉的有机创造,与不自觉的梦幻运作有着本质区别。文中在论证电影艺术世界与梦幻世界相通相异的同时,对文艺美学讨论中的理性与非理性、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等问题提出了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电影艺术与梦本体异同的基本之点,建立了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电影艺术在金球化的语境下,民族性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民族化与全球化作为一对概念似乎也日渐复杂。一方面,作为“视觉的世界语”,在新技术新手段的操作下佳作不断;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精神需求,民族化又是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坚持民族价值观念,融入现代技术手段,兼具全球文化视野,电影艺术的发展才具有光明的前途。  相似文献   

19.
现象化与抽象化的两极对峙:张世谋艺术倾向的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电影创作是中国艺术前沿发展状态的一种缩影,它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纪实与高度抒情的两极性,在美学上,可称之为现象化再现与抽象化表现两种审美方式的分裂对峙。作为现代艺术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的美学现象,这种分裂对峙体现了中国艺术对狭隘封闭的古代审美理想的又一次突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代表着中国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当电影由一种纪录性“写实”(卢米埃尔)呈现,演进为以某种“特定叙述方式”展示故事,从而引起人们的推想、悬念和惊奇时,电影成为严格意义上(“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的艺术。这在卢米埃尔的《水浇园丁》中初露端倪,在梅里爱的“排演片”、“变形片”中已得到确认。故而乔治·萨杜尔说:“梅里爱以他真正叙事性的影片,创造了故事片的样式。”到了格里菲斯的手中,电影艺术的叙述方式已奠定基础(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格里菲斯创造了电影的句法。在1908年以前电影还只是在拼凑字母;但自从有了格里菲斯之后,它就开始有了银幕文法和摄影修辞了”(拉姆萨语);苏联电影学派则使电影艺术的特定叙述方式得到完善和深化(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蒙太奇理论和文法规范);被人们称之为“现代蒙太奇”(戈达尔式)的叙述方式和方法,则强化了电影叙事的破碎感、断裂性,使电影的故事性更晦涩、更迷乱,从而增强了人们对电影艺术叙述方式自身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