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克·莱尔顿,早年是一位英文老师及小提琴演奏者,教职达十五年之久,非常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现象和生活现实,也很有教育经验。他是两个男孩的父亲。他将神话角色巧妙地融入冒险故事框架中创作出了"波西·杰克逊"系列小说以及"埃及守护神"系列小说,深受全球广大青少年读者喜爱,占据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诸多重要奖项。雷克·莱尔顿也经常到各地和大小读者交流写作与生活的心得。他目前和家人住在美国德州的圣安东尼奥。"埃及守护神"系列是雷克·莱尔顿继"波西·杰克逊"系列之后的又一全新奇幻巨作。在浪漫希腊天神世界之后,莱尔顿延续他卓越的说故事能力,以全新的主角、人  相似文献   

2.
埃德加·爱伦·坡,美国19世纪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其代表小说《黑猫》利用人物的无声对话、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布局为读者制造出一部恐怖的典型哥特式小说。本文旨在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探索作品恐怖色彩的背后,作家如何为自己找到了"熵减"的方式,同时也为当代读者提供了挑战孤独的生命启示。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J·D·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的守望者》为文本,结合战后美国的状况,特别是道德方面的主流思潮"反文化"及欧洲"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主人翁霍尔顿的典型的"垮掉派"的意识行为进行剖析,将霍尔顿终身志愿做一名守望者的纯真及崇高理想再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夹杂着颓废与反叛的双重精神氛围里进一步凸现了时代对于一代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也是《麦田的守望者》总是令人记忆犹新,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二战后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主导了战后国际金融秩序,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了战后国际经济复苏。但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该体系自身缺陷,发展到后期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桎梏,逐渐走向崩溃。通过重新审视"布雷顿森林体系",探究其最后走向崩溃的原因,对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给予科学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个性·成长"作文大赛已成功举办。为了鼓励和倡导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和提高写作水平,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注入正能量,在《第二课堂》创刊3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特举办第二届"个性·成长"作文大赛暨"我与《第二课堂》"征文比赛。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一、征文主题:书香伴我成长《第二课堂》创刊于1985年5月,2015年将迎来创刊30周年纪念。从一棵幼苗到成长为参天大树,《第二课堂》伴随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走过了卅载历程。30年来,《第二课堂》为渴望增长知识的读者朋友们持续提供了图文并茂的知识大餐,丰富和拓展了大家的视野,也为跋涉在书山题海中的青少年撑起了一片绿荫,滋润和抚慰过他们的心灵。30年来,无数的读者和作者与《第二课堂》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第二课堂》既是读者提升学识和能力的加油站,也是大家休闲和快意表达的演练场。请把你与《第二课堂》的故事,或者你阅读《第  相似文献   

6.
正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个性·成长"作文大赛已成功举办。为了鼓励和倡导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和提高写作水平,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注入正能量,在《第二课堂》创刊3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特举办第二届"个性·成长"作文大赛暨"我与《第二课堂》"征文比赛。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一、征文主题:书香伴我成长《第二课堂》创刊于1985年5月,2015年将迎来创刊30周年纪念。从一棵幼苗到成长为参天大树,《第二课堂》伴随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走过了卅载历程。30年来,《第二课堂》为渴望增长知识的读者朋友们持续提供了图文并茂的知识大餐,丰富和拓展了大家的视野,也为跋涉在书山题海中的青少年撑起了一片绿荫,滋润和抚慰过他们的心灵。30年来,无数的读者和作者与《第二课堂》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第二课堂》既是读者提升学识和能力的加油站,也是大家休闲和快意表达的演练场。请把你与《第二课堂》的故事,或者你阅读《第二课堂》的感受,用文字写下来。  相似文献   

7.
雷克·莱尔顿,当今世界最畅销童书作家之一,也是超级畅销书"39条线索"系列的作者之一。七子预言响起,波西·杰克逊归来!夺回失落的鹰徽,对抗不死巨人!现代冒险+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奇幻元素+幽默佐料。全球最当红青少年小说作家的最经典作品,美国总统奥巴马钦点推荐最佳读物。"波西·杰克逊奥林匹斯英雄"系列故事紧衔"波西·杰克逊"系列而来,《海神之子》为"波西·杰克逊奥林匹斯英雄系列"的第二部。  相似文献   

8.
王慧青 《文教资料》2007,(33):50-52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向读者诉说了盖茨比在物质与理想追求中的错位,及"美国梦"的破灭。该文揭示出战后美国社会金钱至上、没有感情只有物欲、自私冷漠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著名作家之一。其著名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列为美国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菲茨杰拉德也被评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作家"。在这部精彩的小说中,作者对主人公盖茨比的梦想进行了准确而深刻的描述,不仅如此,作者感性的语言描写和含蓄的词汇使用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使读者能够臆想到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社会从动荡到疯狂的历史岁月。"平等权利"和"人人都能成功"这些"美国梦"在这部小说中虽然是幻灭的,但是我们不能不说,如今的新的一代美国移民正在努力的打拼着自己的美好而又实在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10.
正短篇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作者运用独特的视角与巧妙构思,在方寸之间让读者领会人生的奥妙和哲理性,并留下一连串难以言说的休止符。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我们能从"欧·亨利式结尾"品味"含泪的微笑",以此获得一拍三叹的效果。在20世纪美国文坛上,欧·亨利式的短篇小说艺术可谓独树一帜,作为与俄国的契诃夫和法国的莫泊桑齐名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被看成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汇集了《爱的牺牲》《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咖啡馆里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1.
詹姆斯·费伦修辞叙事理论把叙事看作是读者参与的动态进程,叙事不仅依赖作者的叙事技巧和策略,而且需要读者投入情感认知等才能不断推进。"读者"概念的引入是詹姆斯·费伦与此前W·C·布斯修辞叙事研究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其特色所在。有关"读者"概念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四维度读者观的论述中,但是其对"读者"概念的阐释只能算作一种理想的理论模式,不同读者之间缺乏明晰的界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血有肉的实际读者的差异往往会渗透作用于其他读者身份,二是参与叙事的不同读者身份在具体转化时复杂难辨。  相似文献   

12.
《同学少年》2015,(3):54
<正>欧·亨利(公元1862-1910年),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欧·亨利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聚在结尾部分,让读者在似乎平淡无奇而又诙谐风趣的  相似文献   

13.
唐·德里罗的"9·11"小说《坠落的人》反映了"山巅之城"神话在美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及该神话破灭之后对美国民众的巨大冲击。以尼娜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深信美国是一座"山巅之城",其光芒普照世界。他们沉浸于自身的伟大和正义之中,却看不到美国给他人带来的伤害。然而,马丁却试图指出美国在"9·11"事件中的责任和"山巅之城"神话的虚幻性。行为艺术家杰尼阿克则通过表演高空坠落,迫使美国民众正视"9·11"事件的恐怖,走出政治上的"天真",认识到他们笃信的"山巅之城"已经坍塌。  相似文献   

14.
石原莞尔作为"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却在战后被免于追究战争责任,这主要归因于其暂缓侵华、集中全力建设"满洲国"等一系列被认为是属于"不扩大"的战略思想。但这种"不扩大"思想却隐含着一些更为深刻的谋略,明显带有渐进性、策略性因素,其险恶程度与东条英机战争战略的实施是难分高低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吐温(1835年~1910年),原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名著。道德是一种获得--如同音乐,如同外国语,如同虔诚、扑克和瘫痪--没有人生来就拥有道德。--马克·吐温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的小说《唐老亚》讲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史实的探究和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构。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运用弗朗茨·法农和斯图亚特·霍尔等人的后殖民理论对《唐老亚》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展现唐老亚从"他者"到"自我"的觉醒和其重构自己文化身份的历程。当代华裔美国人必须颠覆白人霸权话语和强加给华人的刻板形象,并依托文化之间平等的交流与融合来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7.
在事发时几乎毫无"美国性"的纳粹大屠杀,战后非但没有消弭于美国社会,反而逐步上升为美国国史和国家记忆的重要部分。二战期间美国未能切实援助犹太人的内疚感,在大屠杀真相浮出水面后,逐步转变为关注大屠杀、勿让悲剧重演的警钟,成为美国对待大屠杀态度转变的起点。以《安妮日记》《大屠杀》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作品,对大屠杀进行去犹太性、美国化加工与诠释,在民众中引发激烈的情感共振。"艾希曼审判"成为大屠杀记忆美国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梵二会议"不仅使基督徒学者反思并研究大屠杀,也使犹太人开始将大屠杀记忆作为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黑人民权运动推动长期遭遇不公与歧视的中下层民众将大屠杀视为揭露社会撕裂、达成权益诉求的有力工具。诞生于美国国内政治危机、被打上鲜明政治烙印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其建立过程是大屠杀记忆美国化的主线,其建立标志着大屠杀记忆美国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欧·亨利作为美国短篇小说一代巨匠,以其美国式的辛辣幽默感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深深地征服了各国读者.欧·亨利在文学领域的巨大影响力,根源在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剖析其文学思想的社会成因,有利于推动对欧·亨利文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9.
2003年3月开始的美伊战争被视为美国落实其"先发制人"军事安全战略的具体行动。"先发制人"战略的出台有9·11的心理冲击背景和新保守主义政策渊源,其目标在于打通欧亚大陆通道。该战略对战后国际关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菲兹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杰出小说家,作为其代表作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与艺术上的双重魅力,小说揭批了战后美国拜金主义思潮下虚伪、冷漠、自私的人性本质,是一部动人心弦的"美国梦"的实现与幻灭的悲剧,论文着重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并通过对小说的评论看英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以及它在中国读者中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