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统计,明清两代历543年,举行科举考试201科,全国共取进士51,624名,其中山西籍进士2662名。分别说,明朝开91科,山西籍进士有1268人;清朝开110科,山西籍进士有1394人。下面介绍明代山西各县进士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
清代科举制度沿袭明代传统,自顺治三年乙酉科始,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有清一代共开科112科,衡水地区共考中109名文进士.清代衡水地区109名文进士作为一个群体,分属11个州县,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平均性,其次是中试人数和中额的正相关性,再次是进士出身的家族性,最后是衡水地区进士的仕进特点.这些特点使清代衡水地区进士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有别于其他地域、省份进士.有清一代,衡水地区涌现出了如魏廷珍、郑端、贾臻等著名进士,是衡水地区文进士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3.
明代广西进士共有201名,在明代各省直名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贵州。其在不同时段的数量分布则表现出前后低中间高的特点,洪武四年至成化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55人;成化五年至嘉靖三十二年的29科共考中进士88人;嘉靖三十五年至明末的30科共考中进士58人。另外,进士地理分布也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特点,在广西所属的11个府中只有8个府有进士分布,其中100人出自桂林府,而思恩、思明、镇安三府俱无进士。  相似文献   

4.
自隋炀帝创建进士科以来,科举考试就成了封建王朝进行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某地进士人数的多少标志着该地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清康乾时期,共开科53场,安徽一地共取862名进士.这些进士来源于安徽各地,总体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文章主要通过分析这些进士的地域分布状况,来了解当时安徽各地不同的文化教育水平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周启明,名昭回祖为金陵人,后迁处州,入为缙去籍。生卒年不详。北宋真宗景德中(约1005)举贤良方正,“既而报罢,归教弟子百余人,不复有仕进意,里人称为处士”。①但后来又参加科举考试,登大中祥符二年(1009)已酉科进士。②据《一统志》载,他是“四举进士皆第一”,可谓才学超群。曾得到宋真宗赵恒的褒奖,大中祥符“五年正月乙亥,赐处州进士周启明粟帛”。③仁宗  相似文献   

6.
自清顺治三年(1646)开科取士,至光绪三十年(1904)其间258年,产生进士科状元114名,如加上博学宏词、经济特科状元4人,共118名状元。其中江苏籍的有51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43%。 这些江苏状元,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吴地。其中古镇所在的吴县(包括当时的长洲县)有状元17名、常熟6名、武进5名、无锡3名……共46名。 为何江南吴地能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产生这么多的状元?这要追溯到清初开科取士的缘由。 顺治二年五月,清兵攻占了南京。明福王政权虽然覆灭,但江南人民反抗夷族的斗争并没有停息。清统治者为稳定江南局势,在采用武力镇压的同时,又利用“开科”取士来笼络人心。这年秋,清世祖采纳大臣范文程建议,沿袭明王朝科举取士制度,正式颁诏,实行科举考试。“圣朝特旨试贤良,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徽州人才辈出,科第连绵。根据地方志记载统计,明代徽州有举人1100多人,清代有1536人。明代徽州进士452人,居全国第13位;清代徽州进士684人,居全国第4位。明代徽州状元为3人。而清代112科112名状元中,徽州本籍状元4人,寄籍状元15名,共19人,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一位(原被认为状元数最多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人,但其中有6人为徽州人)。此外,歙县明清两代共取进士623人,居安徽省诸县首位。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9,(3):128-131
朝代更替,尤其是异族入主,士人的出处行藏备受关注。顺治三年丙戌科傅以渐榜取士373人,以今天的行政区划论,主要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六省市,其中隶籍河北的有70人。丙戌科河北籍士人进士及第后,一是任职地方,二是任言官。魏裔介、李霨在顺治及康熙朝初,积极建言献策,参政热情高,官至内阁大学士。坚守"夷夏之辨"者认为,更代之后,尤其是异族入主,士人应以操守自砺,心怀故国而不仕新朝。家天下的帝制时代,士与国家的关系实际窄化为臣与君关系,就一般士人言,与君主的关系其实就是利益共享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五代科举承唐制,原则上年年开考,不举行殿试.由于国家分裂,政局不稳,每次各科参试者少则百余人,最多3000人.进士科每次一般录取几人至十几人不等,最多的一次为25人.宋中期以后一般都有殿试,各科参加省试(即会试)者最多时达到44,562人.进士科录取每次一般在100-400人之间,最多一次达998人.因此,在五代时夺个状元所须战胜的对手比宋中期以后少得多.  相似文献   

10.
后蜀于广政十二年(949年)首开贡举,约共开考10次,约共取士55人;已考出开考年份5次,知贡举3人、进士(包括状元)11名;担任知贡举者的身份或为翰林学士,或为中书舍人。  相似文献   

11.
[民国]《台州府志》卷二二《选举》二转录[万历]《仙居志》所载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戊辰科进士有吴全智、樊蜚卿2人,其按语曰:“时钱镠称天宝,杨渥仍称天祐,安能假道吴国北应汴梁之试,颇为可疑。”言外之意似认为此2人为吴越自行开科所取的进士。其实,钱虽称天宝却又声称“奉中原正朔”,吴虽独立而当时尚未称帝,吴越境内的士人还是有可能赴汴京应试的。据《登科记考》卷二五,开平二年进士郑希闵、陈沆都是莆阳(今莆田市,当时属泉州)人;贞明二年进士何泽是广州人;贞明四年(918年)状元陈逖、天成二年(927年)状元黄仁颖也…  相似文献   

12.
以往人们都认为在中国科举史上,辽宁文士无人中状元。本文经考证认定,金代懿州(今辽宁省阜新市)人奥屯忠孝是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女真进士科第一名,即状元。辽阳张甫,与奥屯忠孝同年中进士,为词赋科状元。此二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空前绝后的两位辽宁籍状元。  相似文献   

13.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此诗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少时就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历任大乐丞、司库参军、右拾遗、监察御史、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处黄河中游,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称,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科举隋大业元年(605年)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终,历经1300年,横跨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延续上千年的历史,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历代科举中,山西共产生3000余名进士,有40余人进入鼎甲。本文尝试对山西历代的状元、榜眼、探花的情况进行小考。  相似文献   

15.
王维     
王维,字摩诘,山西省祁县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公元七○一年),卒于肃宗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他父亲名处廉“终于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旧唐书·王维传》)河东蒲州就是现在的山西永济县。王维是盛唐时期的一位很有名气的诗人、画家、音乐家,可以说是多才多艺。开元九年他二十一岁时中进士作大乐丞,后因给人舞黄狮子的事受到牵连,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三十四岁  相似文献   

16.
萧贯和孔武仲,都是北宗时代江西籍的杰出人物。萧贯,字贯之,临江军新喻县(今新余市)人,登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甲科,《宋史》本传上说他“俊迈能文,尚气概;”“临事敢为,不苟合于世”。住京东转运使时,  相似文献   

17.
隋实行科举制度,设明经、进士两科,为更多士人开放仕途。进士以考诗文为主,明经以考经义为主。唐代进士一科独秀,明经则不被人们看重。明经考试注重“帖经”,“帖经”类似现今的“填空白”,盖住左右经文,中间只开一行,以白纸贴住数字,令考生填写,如十条通五条以上,就可以口问大  相似文献   

18.
晚唐五代山水画宗师荆浩本山西沁水人,其隐居作画的太行洪谷也在山西沁水境内。由于北宋学人对荆浩的误记,致使荆浩里籍与太行洪谷到底位于何地遂起纷争。依据历代地理志及山西、河南有关方志的记载,对“沁水”这一县名在不同时期所指,进行系统的清理辨证,并对荆浩《笔法记》所记山西沁水太行洪谷中几个地名进行实地对照考察,可以初步理清因北宋学人对荆浩里籍与太行洪谷误记而造成的千年悬案。  相似文献   

19.
金朝科举有汉进士科和女真进士科之分,汉进士科又分词赋和经义两科。本文主要考察了金朝不同时期汉进士科的授官制度及相关问题。金初实行"南北选",北榜进士释褐授官优于南选。海陵王贞元二年实行南北通选后,其授官制度才完全一致。世宗朝对进士授官制度略有调整,但大体上与唐、宋、辽制相似,一直实行到金亡。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清史稿》人物列传中共记载了102个清代江西人物,在全国各省人传人数中占第9位。其中进士40人,在全国各省人传进士中占第7位。但在这40名清代江西进士中,有3人的记载存在讹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