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乒乓世界》2014,(8):82-83
晃挑是马龙在实战中经常使用的接发球技术,其特点就是突然、巧妙、攻击力强,但同为国家队的队友,大家对马龙很熟悉,所以对他的晃挑也经常有所防范。本组图中,马龙在正手位晃挑樊振东的正手大角度,樊振东迅速移位上步反拉,马龙快速后撤紧跟着又完成了一板高质量的快带,整个回合如电光火石般的强强碰撞,令人叫绝。  相似文献   

2.
马龙在一局比赛中可以发出三组长球,堪称世界顶级选手中发长球几率最大的选手。图中,马龙发不转长球到左手选手波尔的反手位,随后用自己擅长的前三板抢攻夺得一分。对于波尔来说,接这板球时还是想避开马龙的正手位,不得已才使用反手提拉回球到马龙的反手位。马龙早已算到了波尔的用心,所以提前侧身,拿下了这分。之所以能将发长球战术运用得如此自如,是因为马龙对自己的相持能力十分自信。  相似文献   

3.
周雨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年轻运动员,在九月结束的全运会中有着不俗的表现。他左手持拍。以反手技术见长,他的爆发力和手上感觉都非常出色,是一名极具天赋的运动员。这两套图都是周雨在比赛中利用自己反手的优势进攻得分的。本组图中,周雨发侧上旋短球到马龙的正手位,马龙在接发球时对旋转的估计不足,接发球偏高,周雨抓住机会,反手直接抽拉马龙正手大角度得分。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14,(12):93-93
本组技战术使用是四组当中最强势的一组。图中,奥恰洛夫的三板球都是中远台的加力冲拉,充分体现了他强硬的技战术风格。奥恰洛夫与前面马龙的技术对比起来,显得更加凶狠不讲理,有威胁也有风险。  相似文献   

5.
如国,对于波尔的正手逆旋转发球,马龙运用了击球节奏较快的回搓(图3—5)。波尔利用第三板旋转强烈的反手提拉,回球到马龙的中路偏正手位。马龙快速衔接,用强烈的正手反带取得了这分(图9-13)。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2014,(8):84-84
“闪电挑”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垮对手的技术,许多运动员习惯用这个词来比喻晃挑,以彰显它的威胁。本组图中马龙使用闪电挑的动作重点几乎全放在了手上的晃动和对球的调节上,其重心转换几乎没有增加整体的击球质量。如图3-4,我们可以从正面清楚地看到马龙手腕的晃动动作,他通过手腕轻轻向内一勾.  相似文献   

7.
上组图中,鲍姆是通过两板落点变化来压制对手的。本组图中,马龙通过四板连续的落点变化牵制了对手。最终赢得一分。马龙不是依靠击球质量做为主要得分手段的运动员,他打的是轻巧灵快,所以连续的落点变化是马龙战术组织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8.
本期名将赏析为大家带来了三组不同类型的发球抢攻。第一组是马龙在关键局的关键比分,采用非惯用发球套路,利用变化干扰对手,轻松完成的一板抢攻得分。站在中路使用反手发球,本来就是一项自带“进攻性”的战术,使用者很大程度上都是要寻求两面上手,抢占回合的主动权。敢在关键时刻使用这样的战术,也充分展现了马龙的主动意识,以及围绕正手的特长技术组织战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这组图是克横定式·业余版(四)定式三中的战术延伸——直板接发球撇搓对方底线,迫使对方勉强上手,然后准备反攻。图中,波尔为左手握拍选手,因此马林在接发球时,不但要考虑来球的旋转问题,还要盯住对方的站位,扼制对方有威胁的进攻。波尔发右侧下旋短球到马林的反手位。马林上步突然一撇,撇到波尔的反手偏中路底线。波尔站位离球台比较近,无法及时调整动作,只好快速用反手拉一板,这板拉球的力量并不大。马林稍退半步,反拉波尔的正手位。马林的整套战术运用得非常流畅,每一板球都先观察对方的站位,处理球非常果断,掌握住了节奏。  相似文献   

10.
《乒乓世界》2012,(8):102-103
“正手发球后衔接反手抢攻”是马龙技术武库中的精华部分。这不仅依托于他高质量的发球,同时也体现了他反手具备的强大杀伤性。比起侧身抢攻而言,反手抢攻的步法调整要相对简单,动作相对更小。由于马龙自身的连续进攻能力非常强,所以他在拉这板球时往往更注重旋转、落点以及出球的稳定性。即使对方能扛住这板进攻,他也能从容地在第二板衔接中加快节奏,使出球更具力量和速度。  相似文献   

11.
本组图解中,徐晨皓在面对马龙时展现出了年轻运动员在关键时刻敢于出手的决心。彼时两个人的比赛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争夺阶段,马龙追分过程中使用了非常具有“战术指向性”的中间位反手发球套路,试图利用徐晨皓接发球的犹豫或疏漏展开进攻。而徐晨皓在面对这板发球时表现得十分果断,毫不犹豫地直接上手并最终完成得分。  相似文献   

12.
本期名将赏析为大家带来几组利用“穿直线”的落点战术在比赛中强势得分的实例。一条简单的直线,在高水平运动员的手中能够非常灵活地运用出来,发挥其最大的威胁,而且也能把线路的观赏性充分展现出来,让比赛更具味道和活力。 及时捕捉对手的移动方向 樊振东在发球时抓住了马龙站位太近的机会,发了一个半出台球顶住了对方的位置。马龙感觉到了自己没有调整好位置,所以在接发球时也采取了相应的变化去制约樊振东,他在击球瞬间并没有过多加力,而是通过控制先保证回球上台,随后又通过调节板形,晃了一板樊振东的正手位。尽管回球偏高,但这板接发球还是让樊振东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乒乓世界》2014,(6):74-75
本组内容同样来自马龙对阵奥恰洛夫的比赛中,马龙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以一个非常罕见的高吊弧圈球结束了第二局比赛。在奥恰洛夫发球后,马龙快速摆短到对方的正手位短球。奥恰洛夫上步回摆出台,被马龙抓住机会,抢拉了一板高吊弧圈球得分,图中内容是从奥恰洛夫的回摆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韩华  吕海波  赵晖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12,(11):102-103
1.拉冲结合可以使用在接发球阶段,或者在进攻半出台球后形成连续进攻的环节中。第一板拉球主要以旋转和落点为主;第二板冲球主要追求速度和力量的质量,争取实现得分。  相似文献   

15.
不拿球板的另一只手,称为非持拍手。图中马龙的反手拉球,持拍手和非持拍手在击球时都大幅度地挥向了前方。这样在平稳手肘角度后发力,动作就不会变形,在前台的反手拉球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德国选手波尔在前台反手拉球时也经常使用同样的非持拍手技术。但是在中远台拉球时使用这样的非持拍手会减小攻击幅动,造成力量不足。  相似文献   

16.
本期名将赏析是三名男子运动员在进攻中注重使用落点的套路。第一组是马龙利用巧妙的发球落点变化调动对手,随后侧身冲拉对方追身的技战术图解。这两板球的处理体现了马龙对细节的把控,展现了他强势的正手进攻能力和超强的落点变化意识。发球到小三角,干扰对方战术。图中,马龙发侧旋球到奥恰洛夫的反手小三角处,他想利用这个落点变化干扰对方接发球的反手拧拉。  相似文献   

17.
如图,马龙发球后被马琳抢拉了一板斜线大角度。他抱着拼死的心态,充分伸展持拍手,在近台进行防守(图3.5)。在利用交叉步扑到正手位后,马龙左脚踩住地,右脚随后猛力蹬回,迅速还原到了反手位。依靠反手连续拉球,马龙又将比赛转入了自己擅长的相持局势。  相似文献   

18.
《乒乓世界》2006,(9):78-79
实战应用中,直拍选手由于在处理台内球时稍占优势,因此更多倾向于摆短而非劈长。在现役的直拍选手中,马林的台上功夫是公认的标杆,而摆短后抢冲更是他最基本的看家本领。在本组图中,马林就是有针对性地接发球摆短至波尔的软肋——正手近网处(图1→5),令波尔仓促间回出机会球(图6→9),从而侧身抢冲直线到波尔的反手空档得分(图10→11)。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堪称中式直板得分的经典教材。  相似文献   

19.
《乒乓世界》2014,(11):88-89
本组回合是在快速连续中完成的,马龙在中间位短球的位置采用了一板非常突然的反手翻挑技术,陈建安上手主动快撕了一板马龙的正手位大角度,马龙在还原时及时出手,采用“蹲地式”反拉扭转了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多特蒙德世乒赛男团决赛,中国对东道主德国,张继科3比2战胜波尔,马龙3比0完胜奥恰洛夫。第三场王皓与鲍姆比赛时,马龙走出赛场,盘腿坐在通往新闻工作间的楼梯下,秦志戬站在他对面,两个人都没出声。新闻工作间此刻没有人,记者们都在球馆里看比赛,这里正是马龙所渴望的赛前的安静环境。如果需要马龙再次出场,他的对手将是两年前自己输过的波尔。虽然比赛最终没有打到第四场,但秦志戬说,马龙还是收获了很多备战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