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乒乓世界》2014,(10):42-42
仁川亚运会男队战略性地报了许听和樊振东打单打,并在集训l中把他们两个作为亚运会的重点观察和培养对象,希望通过亚运会的洗礼,使他们能真正在奥运会上担当起重要的角色。亚运会单打如果报张继科和马龙,获胜的把握会更大一些,但是我认为比起保证获得亚运会金牌,盘活男队的奥运阵容意义更加重大。如果在里约奥运会周期中,张继科、马龙、许昕和樊振东四个人能真正形成竞争的态势,这对男乒将有很深远的影响。亚运会对队伍来说是一场练兵,现在不练兵的话,到奥运会就来不及了。  相似文献   

2.
声音     
《乒乓世界》2012,(4):154-154
亚锦赛期间,论坛贴吧上满是关于张继科和马龙的讨论。有人说马龙好,他技术全面;有人说张继科好,他有血性、有爆发。双方各执己见,还没争出个胜负,又有了张/马“握手门”事件。虽然赛后张继科立即发微博表示自己打得太投入,忘记了握手,并向马龙和广大球迷致歉,马龙也大度地回以“一起加油吧!”但双方的球迷仿佛并不想白白放掉这个吐槽的机会……这一切不禁让人感叹,“既生瑜,何生亮”啊!  相似文献   

3.
5月19日,第22届亚洲杯乒乓球比赛在西子湖畔的杭州拉开战幕。中国队派出了男子王皓、马龙、张继科,女子郭跃、刘诗雯、丁宁的强大阵容。经过小组赛的争夺,男子八强浮出水面,他们是:王皓、江天一、马龙、唐鹏、张继科、松平贤二、岸川圣也和丹羽孝希;女子方面郭跃、冯天薇、帖雅娜、姜华瑁、刘诗雯、福原爱、平野早矢香和丁宁占据了八强席位。在男单1,4决赛中,王皓4比2战胜江天一,马龙4比2淘汰唐鹏,张继科4比1击败松平贤二,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综述法、录像观察法、乒乓球"三段分析法"等,对2012年乒乓球斯洛文尼亚公开赛男单决赛张继科与马龙在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张继科在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战术得分率均高于马龙,而马龙在发球直接得分上高于张继科。  相似文献   

5.
经典战例     
《乒乓世界》2013,(6):88-97
第一局 6:3—7:3》》》王皓反手连续拉,张继科反手防守得分 在半决赛中,如果王皓这么连续进攻马龙,马龙可能会选择强行侧身,那正手的空当就会露出来。但是张继科的反手能扛住,敢于和王皓强强对抗。王皓进攻时他可以防守,王皓稍微弱一些,他就可以转攻。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2010,(11):28-30
1 看:男团中日对抗能否上演? 以王皓、马琳、王励勤、马龙、张继科五大主力出战广州亚运会的中国男队无疑是乒乓球男团比赛中夺冠呼声最高的球队。从年龄结构分析.中国队是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队伍;  相似文献   

7.
2008年的春天,张继科刚满20岁,在前不久的科威特和卡塔尔公开赛上,他苏醒了。两个双打亚军和一个单打4强,“张继科”这个名字再次引了人们的注意。 男队主教练刘国梁说,几年前的张继科和马龙一样,都是队里的重点,但后来他走了两年弯路,脚步慢了下来,现在的张继科正在加紧“赶路”。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乒乓球"三段分析"等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张继科与马龙的决赛技战术特点,从发球效果、发球抢攻、接发球抢攻、相持阶段以及整场比赛的前三板的技战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张继科在接发球段和相持段的得分率高于马龙,而马龙的发球效果和发球抢攻段以及整场比赛的前三板得分率高于张继科。  相似文献   

9.
横拍打法是男子乒坛的主流打法,在乒乓球发展中起着重要地位。以全台反手为主的张继科和以强大正手为主的马龙是优秀的男子乒乓球横拍打法代表。在第52届世乒赛团体比赛中,张继科输给了同为横拍打法的欧洲选手奥恰洛夫,而马龙战胜了奥恰洛夫。通过对这两场比赛的技战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总结张继科和马龙技战术特点和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建议,为横拍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和提高横拍打法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晓阳 《乒乓世界》2010,(6):135-135
马龙许昕张继科,郭跃诗雯李晓霞, 此番若让六人去,此行意义很重大。 未来国乒的一哥,三人必定选一个, 世界乒坛大姐大,肯定逃不过她仨。  相似文献   

11.
孙彦 《乒乓世界》2012,(3):84-84
初见张继科是在2010年底的广州亚运会上,在电视转播一场男单的比赛时,镜头扫过了坐在场下观战的张继科。不知为什么,就不自觉地被这个看上去“睡眼惺忪”的男生吸引住了,后来才知道他叫张继科。虽然广州亚运会并不是继科绽放光芒的一次比赛,但这个名字就这样印在了我的心底,这个人也逐渐走进了我的生命里。  相似文献   

12.
张继科刚进国家二队的时候,肖战正是二队主教练,两人的缘份似乎从那时候就注定了。2003年,他亲手把张继科、马龙、邱贻可等五个具有潜力的小队员送进了一队。肖战再次成为张继科的教练已经是2009年的年初,张继科还和主力二字不沾边,更不用提奥运会这个极为遥远而模糊的概念了。那之前的6年,张继科最出名的事件是被退回省,和临场不听教练指挥拒绝下场而被主教练当众批评。这样的孩子,肖战带的不是第一个,之前的陈圮、邱贻可哪个也不是乖乖仔,一个比一个有个性。事实上,回过头来想想,这对于肖战和张继科来说,或许都算是一件幸事。  相似文献   

13.
年度赛事     
《乒乓世界》2014,(12):38-51
男子世界杯单打决赛 张继科4比3马龙 -8,4,11,-7,-2,5,10 张继科和马龙是中国乒乓球男队的两大绝对主力,但阴差阳错,两人却从来没有在三大赛的决赛场上碰过面。2014年10月,恰逢国际乒联将新材料球首次引入世界大赛,两人也终于一同出现在了争夺新球时代第一个男子单打世界冠军的决赛场上。10月26日晚,“科龙大战”果然风起云涌。  相似文献   

14.
邱晓弋 《新体育》2013,(5):66-69
从默默无闻,到乒坛新人,几位乒坛小将用执着与坚持,获得了通往巴黎世乒赛的门票,他们将在巴黎争艳。 今年5月的巴黎世乒赛上,一批乒乓小将,欲亮相巴黎。中国乒乓球队人才济济,丁宁、李晓霞、马龙、张继科等男女选手,在世界乒坛扬名已久。胡丽梅、武杨、朱雨铃、闫安这四位新人的突然出现,让人觉得陌生。  相似文献   

15.
《乒乓世界》2012,(8):2-2
7月9日,中国乒乓球队在成都举行了奥运模拟热身赛。7月10日,在备受瞩目的单打比赛中,男队两位奥运“非单打”选手马龙、许听分别在A组B组登顶,张继科、王皓则颗粒无收。女队丁宁、李晓霞则毫无悬念地获得冠军。但六名国手和两名替补的发挥赢得了男、女队主教练的认可。他们认为,“成都热身赛已让奥运选手找到了比赛中紧张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乒乓世界》2014,(12):82-83
最后一组是许昕直接通过直板横拉得分的技术图解。许昕击球时在击打和摩擦的配比上进行了调整,把球拉得很薄很转,使对方没有准备,直接得分。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决赛中,张继科在决胜局9:7领先时,接发球用了一板正常拧拉,被马龙算到后直接反撕得分;随后到9:8时,张继科改变了拧拉的节奏和方式,出手时,通过前臂的迅速制动,把球吃在了球板上,拧出了一板高吊弧囤球,马龙没有防备,直接失分。许昕的这板球与张继科在9:8时的拧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13,(10):26-27
我一直说马龙和许听在心智上还不够强大,尤其跟王皓、张继科、王励勤和马琳相比。这次的比赛对马龙来说算是过了一关。在男单比赛中,我很期待看到第七局,因为第七局胜出的这个队员,他心里一定是过硬的,马龙是能够做到在最后时刻先下手,能够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这样的洗礼无论对于马龙还是樊振东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乒乓世界》2012,(4):68-68
两年前亚锦赛的中日决赛,是我们近几年来打得最紧张的一次比赛,临场发挥也是最不稳定的一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三个年轻小将,马龙、许昕和张继科当时在思想、技术、心理等方面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洲际比赛都出现了问题。上次张继科不错,拿了两分。  相似文献   

19.
运用乒乓球“三段分析法”等方法,对马龙、张继科在第20届乒乓球亚洲锦标赛男单决赛中各项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他们在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的技战术运用特点,找出其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乒乓世界》2010,(12):12-16
亚运会期间,在CCTV5插播的广告中,一个牛奶的广告让人眼前一亮,一脸阳光灿烂的马龙在训练馆练球,在体育场奔跑。笑容定格在他脸上,清澈的眼睛冲着镜头眨巴,只能用一个字形容——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