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作,无论是从锁定人生轨迹、连接健康生命的层面,还是从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的角度说,其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作文出来后,老师都要批阅,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批阅一般是粗放的批阅,对学生的促进并不大,反成了老师一个负担。所以许多同仁都在思考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来,不仅大大地减低了老师的负担,也让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批改学生的作文占用了语文老师的大量精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学生对批改结果的漠视,作文批改所达成的效果低微或无效。或许我们应该思索我们一贯的"学生写,老师改"的作文批阅过程的症结,这种"累己而不益人"的低效做法应该尝试着有所改变了。模式一:自荐式批阅自荐式批阅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能代表自身最近写作水平的习作,交给老师批阅;  相似文献   

3.
我于一九八二年开始,在自己任教的高中班对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进厅了改革。其方法是:学生在课内完成作文后任意请一位同学帮助批改,习作者认真考虑同学的批改意见,再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文章,然后交老师批阅。我采取这种批改方法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通过相互批改,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互相勉励,共同提高;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的方法,力争在交给老师之前把作文修改好.在实行这一新的办法前我做了四项准备工作:一是认真批改每一学生的每一篇文  相似文献   

4.
张培永 《考试周刊》2014,(96):64-64
<正>新课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自主批改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让学生自主批阅作文达到预期效果?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让学生自主批阅作文,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作文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均衡分班,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老师不了解学生的整体、个体的作文情况,就  相似文献   

5.
张展 《考试周刊》2011,(66):47-47
作文批改的方法共有三种:老师批阅、学生互评、自批。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老师批阅,通过批阅学生的作文,我们可以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了解学生的文字功底、文学功底。通过批语我们还可以和学生进行学业和思想上的交流.确实好处很多。其实,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多尝试学生互评的作文批改方法,它也有很多妙处。  相似文献   

6.
学生写好作文,誊写完毕,交给老师,老师一般都是带回办公室批改.老师苦于工作繁重,每天备课、上课、辅导,真正静下心来集中时间批改作文的并不多.又加上大部分老师认为作文必须精批细改,从标点字句,到结构安排、内容选择,都要批阅点评,写出眉批总评.这样一来,教师要把一个班四五十本作文批完,少则七天八天,多则十天半月,有时甚至下一次作文学生把草稿已写好了,老师手头上学生的上一次作文尚未批阅完毕.……  相似文献   

7.
如何改变作文批改“老师改半天,学生翻一翻”的被动局面,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并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作文批改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吸收学生共同参与作文批改,并逐渐放手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角,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批改、发动学生相互批改和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批改,是作文批改的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8.
面对作文批阅,很多老师都感觉头痛,因为无论老师如何用心写评语,学生都很少在评语指导下修改作文。究竟该如何做好作文批阅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呢?一、"两段三分制"作文批改模式二十世纪90年代,我县形成了"两段三分制"作文批改模式。"两段"指的是教师给学生的作文批语必须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第一自然段评价学生本次习作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做规范了教师习作指导,避免了指导漫无目的、全面开花、指导没有针对性的弊端,起到了  相似文献   

9.
<正>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使作文批改摆脱传统方式的束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面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作文批改方式。现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面批作文的一点认识。一、对传统批改方式的审视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发现绝大多数老师批改作文的做法是"封闭式"的,即学生完成习作后交给老师,老师在办公室里独自批阅,批阅过程中先是圈圈点点,最后再写上评语,  相似文献   

10.
王海霞 《阅读与鉴赏》2008,(11):46-46,45
在我们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常常是作文本交给老师,老师批阅之后又发到学生手里,学生看完老师的评语,就意味着此次写作活动已经结束了。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对于作文评改更多集中在批改的形式方面,而对具体如何批改,一直以来鲜有规范性的条文。按照高考评分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作文评改单,可以提高教师批阅讲评作文的实效性,减轻教师的作文批阅负担,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考场作文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提高学生应试作文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老师批改作文辛辛苦苦写的评语,学生扫一眼就了事;学生不管怎样努力,每一篇作文的得分都差不多……一段时间过后,老师和学生都对作文能力的提高感到失望,失去了自信。于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作文教学模式就一直沿用至今:每次作文课,老师给个作文题目让学生两节课写完,再用两周的时间批阅每一篇作文;下一次作文课简单总结一下上次作文的优、缺  相似文献   

13.
李兴明 《甘肃教育》2014,(19):49-49
正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对作文评改方式进行着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作文的批阅评改作了一些软性规定:老师在批阅部分学生作文,掌握整体情况之后,可组织学生相互评改。这种做法,既体现了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应该是一种较好的作文批阅评改方式。当然,学生互相评改不能不讲究方式方法。本人认为,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  相似文献   

14.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而学生最害怕的,也是写作。以往的习作批改方式是学生写、教师改的模式,教师在批阅时是从成人的角度去评判学生作文,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思想,学生不易将教师的评语融合于自己的习作中。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的作文,原来是什么样,批改后还是什么样,进步微乎其微。而只有改变习作的批改方式,才能让学生的习作"乐"起来。  相似文献   

15.
汪丽萍 《教师》2011,(22):37-37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传统作文批改主要是以教师评改为主。然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每次作文批改下来,老师要写一百多篇"小评论""读后感",不仅力不从心,而且也免不了出现"雷同卷"。因此,我们在作文批改上大胆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即让学生互批互改,自己动手,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修改错误,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刘鹏 《语文天地》2011,(11):32-33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苦口婆心地教了那么多写作技巧,念了那么多范文,学生却没有"灵"起来;老师圈圈点点,辛辛苦苦地批改作文,甚至不惜动用溢美之词,也没有让学生的文章"靓"起来。为什么呢?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常常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秦彩芳 《成才之路》2012,(23):87-87
当前,作文批改似乎成了压在语文教师肩上的一座大山。怎样才能把老师肩上的这座山搬走,不仅要发扬愚公精神,还得另辟蹊径——引导、发动学生互批作文,就能批出一片新天地。一、下放"民间"——批改"平民化"批改作文一直是老师的"专利",如果批改作文能从"庙堂"进入"民间",学生自己也能品尝为人师的滋味,孩子们怎能不喜悦,不激动呢?但学生的语文功底参差不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分配和安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精心批改好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大多只是关心分数,至于作文的批语,很少有人琢磨。学生对作文批语的漠视让很多教师都感叹:以这样的批改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可谓是劳而无功。其实,要让学生关注老师作文的批改,老师必须有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要改变过去“一锤定音”的惯性做法。近年来,我在作文批改中创新了“分数累加式”评价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是关于作文批改话题的争鸣一直是语文老师研讨的一大热点,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这一问题越来越显著的摆在热衷于作文教学的语文老师面前。是精批细改,还是多就少改?是只批不改,还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批改?面对重重困惑,我结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批改作文历来是浯文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在传统教学中,面对成沓的作文,老师们费尽了心思:精批细改。他们抓住学生的作文,不厌其烦的指导,让学生不断地修改,这样不但加重了老师的负担,而且使学生认为,…  相似文献   

20.
《福建教育》2008,(4):26-28
很多语文教师都习惯于对每篇作文作精批细改,以致累得头昏眼花,但成效却不尽人意。全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代小学语文》主编张化万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批改方法,不但让自己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任务中解脱出来,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提高了学生的修改能力。什么样的作文批改方法能够这样一举两得?张化万老师是如何批改、评价学生作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