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三农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世纪之初“底层写作”成了当代文坛的一个“热点”。贾平凹的新作《高兴》以特有的人文关怀,运用写实的手法,对作为城市“边缘人”的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和身份焦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开掘,关注他们生存的同时关照着他们的灵魂,在新世纪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碧华成长于香港,认可着自己的香港人身份,作品中流露出浓烈的香港本土意识,属于完全意义上的香港作家.她意识到了香港在未知的巨变前的无可奈何,身份认同的怀疑与焦虑充斥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她一方面以“溯时间之流而上”的方式来为香港立传,另一方面通过对陌生又熟悉的母国的想象,寻找着香港意识与中国国族想象中的共通性,实现对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追寻”.  相似文献   

3.
在文化上,赛珍珠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但中国人并不认同她;她的美国血统决定了她的美国身份,而美国却没完全接纳她。她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拥有单一而又确定的文化身份,因而内心里总有种无“家”可归的焦虑。她终生都在寻觅和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中西文化的融合者、沟通者。这正是她从事写作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强大心理动力。  相似文献   

4.
身份政治是后殖民主义文论的核心议题.萨义德揭示了西方强势的学术、文化和文学建构“东方”身份的策略,斯皮瓦克发掘出“底层人”身份,霍米巴巴从“杂交文化”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殖民者、被殖民者、民族以及散居族裔的文化身份问题,由此说明,后殖民主义文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批判性和政治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文坛劳模,范小青不仅多产,而且能够在创作上不断自我突破。她凭借小巷叙事成名,当小巷题材式微时,她及时地抓住了"新的现实",开始别开生面的官场叙事和温暖的底层叙事。尽管叙事类型迥异,但她一直以来所坚守的一些创作理念是不变的。因此,叙事流变研究非常重要。通过分析其叙事特征的成因和叙事流变的意义,可以实现从一个全新角度来研究范小青小说创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文学即人学”,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人”的形象特征,尤其是形象的心理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切入口。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一书中的相关理论,为解读《祝福》主人公祥林嫂形象提供了新视角,可从人物衣着打扮、话语特征、行事方式、心理特征四个角度来探究她维护自身身份时独特的心理状态,审视其对命运的无妄挣扎,进而理解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7.
“表情”是范小青创作中的一个关键词,写过《城市表情》、《现实表情》的她的确是捕捉世情的翘楚,能够通过叙事的精微、情感的细腻和语言的绵密书写出当下的现实以及人类生存的处境.她创作过二百多部短篇,还有大量的中长篇小说,令人咂舌称赞.其实,她的作品特别打动我的是变与不变,变的是世情流转,不变的是安然恬淡的“苏州情怀”,那么敏感的触角能用那么淡定的语调讲述,也因此,在她个人创作的“时间简史”之中,她能不断拓展,使得作品的精神体积越来越大,内在的品质也越来越丰沛.  相似文献   

8.
作品信息     
正范小青长篇小说《桂香街》描写当代世情日前,范小青长篇小说《桂香街》研讨会在南京召开。范小青的创作生涯已有近40年,但这次创作《桂香街》依旧对她构成了不小的挑战。2015年春节过后不久,范小青从不同渠道陆陆续续看到了同一个名字:许巧珍。这个平凡的社区居委会主任,她的事迹深深感动了范小青。研讨会上,范小青坦言:"写作是内心的小妖精,它让人永远年轻,不害怕老之到来。这是  相似文献   

9.
陈蔚 《语文知识》2011,(4):23-25
农民工是近年来底层写作中重点塑造的对象,虽然他们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他们很难融入城市,被迫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一方面,他们对城市生活有着向往;另一方面,他们漂泊在精神的孤岛上。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农民工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依婉·伯兰是爱尔兰当代著名的女诗人,爱尔兰独特的民族历史和她自身的个人经历,使她非常重视民族身份问题.她以诗歌文本的形式展现了童年时身份的缺失与焦虑、爱尔兰人民对民族身份的渴求、以及在困难重重中对于民族身份构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迁徙、流动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于是城市移民问题便成为影视媒介关注的焦点。作为城市电影的重要亚类型之一,城市移民电影对底层移民群体的生存状况及悲剧命运进行了揭示与思考,如对城市移民面临的欲望与精神的溃败、身份的焦虑与文化的认同以及女性的失语与妥协等问题都有所涉及,表现了电影人对底层移民群体的悲悯情怀。城市移民作为底层弱势群体,他们既渴望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又很难融入其中。城市移民电影以影像的方式回应了城市移民与城市、乡村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日在温州举办的“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上,作家范小青讲了两个她所经历的真实故事。今年初,在南方各地发生罕见冰雪灾害的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范小青接到一个邀请,到苏州一个镇上参加当地文学社活动。艰难的路程,让她迟到了。然而,到了目的地以后,她吃惊地发现,会场上热气腾腾,30几位镇上的文学爱好者来了,他们中有派出所的,有银行的,有当地农民,还有外地农民工。  相似文献   

13.
范小青的《裤裆巷风流记》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而《城市表情》则发表于2004年,事隔20年,范小青依然关注着城市改造这一主题,而且这种关注愈发热切。但两部作品中所讲述的城市改造,无论从所涉及的程度,还是作者叙述的角度、态度都有所转变。与《裤裆巷风流记》相比较,《城市表情》所涉及的城市改造部分从次要上升到主要,叙述角度从市民转向市长,态度从“挽留”转变为热情支持。  相似文献   

14.
底层文学已成为新世纪文学创作的一种趋向,作为一种异质性的文学创作逐渐引起批评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关注底层求生者,关注底层求生者的生存焦虑和身份焦虑,也成为底层写作者抒写的一种范式,注重从心灵的探讨以期寻求人性的思考,在关注底层求生者生存境况的前提下更注重从心理去捕捉他们希望的追寻与失落。  相似文献   

15.
农民“大瞎生”主动离开土地,想要融人城市,但又不想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城市中立足,而只是以城市人自居混迹城市.所遭遇的是被拒城市身份,又被乡村抛弃的尴尬的无身份境遇.为了摆脱这种孤立、绝望的处境,他只能选择反抗,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证明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某大学生QQ群对大学生身份焦虑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访谈,并将讨论和访谈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编制了问卷,对包括00群在内的18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为97.8名。通过数据分析,将大学生身份焦虑的成因归纳为四大类:一、“好孩子”身份的焦虑;二、未来成功期盼者的“焦虑”;三、爱与被爱者的焦虑;四、社会资本积累者的焦虑。  相似文献   

17.
当今全球化的语境在造成全球文化日益一体化的同时,也给各民族文化带来了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文化本土化的诉求正是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以“失语症”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等为例,分析文化本土化诉求的悖论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此悖论的解决方案.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破除全球化和本土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破除对纯洁的民族身份的偏执,而着眼于其发展和建构,在书写“现在”中展现生命价值和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8.
时间意识与张爱玲小说艺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探讨张爱玲小说中时间意识形成的心理动因及表现, 以及由此呈现出的小说艺术风貌。文章认为, 时间焦虑背后的心理动因是身份焦虑, 其外在表现是作品中呈现的两类时间形式: 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 张爱玲的时间策略是以心理时间操纵现实时间,在“过去”的时间场上找寻一片澄明之境。“意象化空间”是她为缓解时间焦虑而采用的核心美学技巧。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描述美国黑人创伤小说之一的《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看不见的人对其社会身份、自我身份和未来追求的焦虑,勾画了黑人探索个人命运和种族命运的众生像,展现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记载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焦虑来源于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担忧,因此在以白人价值观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社会身份以及种族意识焦虑的探讨不仅对于黑人群体,对其它少数族裔群体的权利诉求也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无碑》是对上世纪90年代城市底层真实的文学表述,堪称众多打工文学作品中的力作。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一代打工者的底层生存状况,展现了特殊社会时期强势的城市文化与弱势的乡村文化间的矛盾冲突,并以此揭示打工者面对尴尬身份的追问与焦虑,直击他们所承受的生存困境,以具有人文关怀的笔调完成了打工者自我的呐喊与诉求,真切地体现了文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