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形象一般是值得尊崇与仰慕的,因为母亲终其一生以无比的慈爱与坚忍的毅力来抚育子女,她的牺牲奉献成就了她的功德。但是到了20世纪,张爱玲却以"罪恶母亲"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中母亲的苦难伟大的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2.
母亲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中国文学史上传统作家所描写的母亲大多具有伟大、无私、圣洁的形象。然而,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以她对生活冷静的观察与体验,用"罪恶母亲"为主题改写了传统母亲形象。她建构的母亲文本内涵丰富,将解构的笔伸向母性深层,表达了具有现代意识的女作家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与超越,使母亲形象成为一个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3.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她所有作品中被研究最多的一篇。其中主人公曹七巧几乎是无法撇开的话题,关于她的"疯狂",关于她的"变态",关于她的阴险,关于她的丑恶,这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臭名昭著的妻子和母亲原型。"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倍受关注的女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抒写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对女性性别群体中的母亲形象赋予的全新阐释尤为特别,更彰显出其女性意识之不同。谭恩美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为文坛所注目。这两位女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塑造出的母亲形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法父权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由此生发出的母女间的冲突也都纠缠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着意于探讨在这两位女作家笔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母亲形象的关系、母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女儿展示出的“魔鬼”与“天使”的双面性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女性作家在经历了"文革"的伤痛之后,呼唤人性的复归,塑造了一批伟大、善良的母亲形象,与此同时,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一部分作家解构母亲神话,发现母亲的世俗性,反思母亲的人性恶,并追寻理想的母爱。她们对母性的重新书写为文学史提供了复杂、真实的母亲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命运多变的女作家。她从小就没有体会到母爱,又加之成年后婚姻生活的不幸及自己作为人母时的无奈抉择,使她有着不同常人的情感体验。在她笔下母亲都是畸形变态的恶母形象。这些母亲形象折射出作者对母性的价值和本质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开拓了母性题材的新主题,为文坛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倍受关注的女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抒写显示出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对女性性别群体中的母亲形象赋予的全新阐释尤为特别,更彰显出其女性意识之不同。谭恩美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为文坛所注目。这两位女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塑造出的母亲形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法父权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由此生发出的母女间的冲突也都纠缠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着意于探讨在这两位女作家笔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母亲形象的关系、母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女儿展示出的“魔鬼”与“天使”的双面性及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雪林作为第一代"五四"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书写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吃苦耐劳、隐忍坚韧的母亲形象。"五四"女作家们在书写母亲时,尽力挖掘被文化遮蔽的真实性,展示母亲在生活中真实的生存状态,这些多元的母亲群落的存在,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典型的"五四"女儿,苏雪林必然带着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烙印,本文以《棘心》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析苏雪林眼中的母亲形象,解析其母对其一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她从小失去母爱,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体验。她以这种极端的体验,书写了一群非常态的母性形象。在这些形象身上更多的是冷漠、自私,有的甚至是畸形变态。张爱玲在作品中毅然撕去了贴在母亲身上的天使般神圣的标签,对高尚善良.无私奉献的传统母亲形象产生质疑,打破了母性讴歌的传统模式。这些母性形象折射出作者对母性的价值和本质的更深层思考,开拓了母性题材的新主题,为文坛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苏雪林的代表作品《棘心》深受西方宗教文化影响,引发了她的精神同构。她把慈爱、忠贞与牺牲精神融入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中,使其充满性灵之美。从原型理论角度探讨《棘心》中的母亲形象,可以发现其中蕴涵了圣母、受难者和救赎者等多重宗教意蕴。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以一种异于常人的情感体验,书写了一群非常态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的伟大形象,她所塑造的母亲,自私、病态为其标签,对母亲与儿女关系的刻画更是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阿Q是文学艺术长廊中不朽的艺术形象。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观点。通过对比三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文学史教材(王瑶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及钱理群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来勘测三个不同时期历史文化图景及其文学理论"地形图",并以此厘清不同时期的文学史"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为数不多的老年妇女,形象生动,在《红楼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她是慈祥的母亲,为儿女的生存扯下了自己的尊严,勇敢地去乞讨;她是一名知恩图报的农妇,尽自己所能"带着精挑细选的果蔬"来还情;在贾府危难时刻,她善良、勇敢而有谋略,成功救出"大姐"。她的形象塑造衬托了贾府的掌权人,纵情享乐的贾母。  相似文献   

14.
端木以男性的眼光和需要,塑造了"母亲"和"灵姨"这样充满母性特质的女性形象,她们寄托着作者对爱与美的向往,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母性膜拜。本文挖掘了端木对《初吻》中"母亲"和"灵姨"形象描摹的深层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生命早期对母亲的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但是当她17岁回到母亲身边时,由于钱的压力,母女关系开始紧张,张爱玲对母爱开始失望。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就塑造了令人失望的母亲形象。这在《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花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母亲由于金钱因素和本身性格的扭曲,破坏儿女们的幸福,成了文学史上特殊的"罪恶母亲"。  相似文献   

16.
当代英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是大不列颠文坛的焦点人物之一。她的早期小说《磨砺》在文学史上首次描述未婚单身母亲的心路历程,是解构与女权主义文本的典范。德拉布尔在作品里和现实生活中解构传统女性形象的同时,成功地建构了理想的女性形象和女性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长期有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学者、评论家以及读者往往依照他们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理想去"重塑"古代名人。这些后代的"重塑"成为近代名人传记学者的一种难以克服的挑战。我们可以说每个国家每个朝代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重塑"其文化传统中的关键人物。但在中国历史上,因为时间悠久,没有断裂片段,历代学者所承受的也包括屡次被"重塑"过的见解。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代作家的形象,是长期持续被改造的结果,所以各方面的变化可能是极其微妙而不容易察觉到的。这些不但影响到我们对某一个古人的感知,也会影响到该作家的传记资料。其著作(或我们认为是他的著作)也与我们想象中的作家形象一起经历了长期而缓慢的改变。这篇文章是讨论一个极端"重塑"的例子,那就是清代学者怎样通过改造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传记来改变后代对她婚姻经历的看法。先夫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再嫁,这件事实通过清代学者两百多年的讨论与论争后,被绝对地否定,坚定地说根本无此事。到了清代末年,这种看法在学者中达成了共识,直到二十世纪末年才有所改变。清代学者对李清照是否再嫁的看法不但与她的传记文学有密切关系,也与二十世纪早期对于其著作的编辑和整理以及当时文学史把她提升为历史上最优秀的女性诗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使我们今天所接受的李清照,不管是她的传记,著作,或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还承受着清代学者"重塑"李清照形象的影响,虽然清代否认她再嫁的看法已经不再为学术界所接受了。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浮生六记》刻画了一位生活在清代中叶的奇女子陈芸。林语堂曾盛赞其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通过对她坎坷的生平、诗化的性情等方面进行解析,分析她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民间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及其早期小说浅论郭运恒张爱玲这位在"孤岛文学"沦陷区红极一时的女作家,无论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香港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都不曾给她留下方寸之地。而"张爱玲不见于目前的中国文学史毫不奇怪,国内卓有成就的作家,文学史家视而不见的,比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