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明威以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著称于世。这些“硬汉”形象的共同之处是冷静而“优雅”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甚至欢迎死亡。但他《海流中的岛屿》因未完成,长期以来一直为评论界所漠视。事实上,本作品中的主人公托马斯.赫德森也有“硬汉”们所共同具备的一些性格特点:意志顽强、感情内敛,冷静地对待死亡。  相似文献   

2.
一位喜欢野外探险的朋友与我分享他的幸福经历。他用“幸福”一词来形容,着实让我吓了一跳,野外探险充满危险性,迷路是在所难免的,生命朝不保夕,而他的幸福在于一种理想,一种超然,更是一种常人所不懂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对苏轼与密州超然台的密切关系,鲜有人知晓也没相关专论。其实,超然台是苏轼主政密州时修建一座城墙旧台并命名为“超然台”而来,是他赋予了这座城墙旧台以新生。超然台则成为他在密州时的主要文化活动场所。他爱之游之,在此收获了身心安顿和对人生的一些感悟。他最后一次登临超然台是在元丰八年,对密州、对超然台的深情仍溢于言表。因为与苏轼的这层密切关系,超然台才成为地方文化圣地,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4.
时下,有这样一个新兴职业群体备受关注:他们虽然都是些50岁左右的年轻人,最低年薪却在15万元以上,有的年收入早已超过百万。尽管这个群体目前在中国不足800人,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左右着千万家中外公司的命运!这就是被老总们誉为“头戴wBsA金冠”的时尚新贵——商务策划师!怎样才能从事这一尚属“稀缺资源”的新鲜职业?他们又是如何创造财富奇迹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策划师的精彩生活。  相似文献   

5.
美学意义上的“畅神”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经历了“致用”、“比德”到“畅神”的过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进入自然山水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6.
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历史上诗词成就最高的帝王,他的大部分词所写的内容都以亡国之恨为主。抒发的感情多为亡国之痛。但是,他的一首《渔父调》却让我们看到了李煜的另外一种生活,另外一种人生境界,那就是道法自然的生活与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相当长的历史里,我们的文学作品对于女性“孕育”和“生产”人的生命的表述确实是比较稀缺的。而且,在男女作家那里,这类表述又涂抹上了不同的性别印记。为此,笔者在这里要探究的是:男性作家以什么态度表现女性“孕育”和“生产”时的形象?而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又树立了“自己”怎样的“孕”“产”形象?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郑骞说“旷者,能摆脱之谓也……能摆脱故能潇洒……”。苏轼之词旷源于人之超然,他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努力摆脱,依然做到不失快乐之心。这一点在他的《超然台记》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在文中说“游于物之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也因此,很多人认为《超然台记》表达了他超然旷达的情怀。对于这种认识我很赞同,  相似文献   

9.
标新立异的杨维桢及其铁崖体在元末明初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其时东南文坛的风云人物,于此也遭到了持理学观点的人们的激烈批判。对徐一夔的标举张载诗学,特别是贝琼的“词涉夸大”和王彝的“文妖”等进行考论,发现理学在进行超然的文学批判时,常常和元明更迭的政治局势、传统诗学的观念传统所共同要求的雅正、平易观念糅合在一起,而这和明代的理学重回意识形态主流和士人重回社会精神生活中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浅谈"游"与"意境"--兼谈中国古代文人的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以及它的最高形式“意境”在传统文化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渗透到文化艺术中,而且还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游”与“意境”为古代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当今的文艺创作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以苏东坡一生思想发展为脉络,具体分析了他在守密时写作的《超然台记》,指出文中提出的超然思想,是苏东坡思想:人生哲学思想,处世思想和艺术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姜莉莉 《文教资料》2007,5(2):74-75
三十年代的京派强调保持文学的独立性,致力于“纯文学”的建设,同时在社会危机面前,他们的创作和编辑又体现着政治色彩和明确的现实目的性,表现出超然与介入相杂糅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试论《超然台记》在苏轼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之所以能够在青壮年时期就写出了著名的《超然台记》,是因为他在青年时期就对人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从儒道释三家思想中汲取其有益营养,向北宋先贤学习的结果.超然思想形成后,使他淡薄名利,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从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令后人研究不已的东坡文化.  相似文献   

14.
何必添足     
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他”与“她”各司其职,分指男女两性,“他”用于指代男性,“她”用于指代女性。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他”有其特殊性,除了指代男性外,还指通性,即它可以兼指男女两性。第三人称代词这种用法,是现代汉语语法的规范,已为大家熟知并运用。用“他们”指夫妻俩,绝不会有人误解为两个人都是男性。同样,“一个人,当他取得成绩的时候,绝不要骄傲”一句中的“他”也没有人认为它专指男性,但是有些人却不肯遵守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规范,非要采用“他”与“她”联用的形式,以表示他笔下的第三人称代词所指范围…  相似文献   

15.
徐特立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著名的“苏区五老”之一。朱德曾称他为“当今一圣人”;毛泽东致信称徐老永远是他的“先生”。徐老在江西苏区时,曾担任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他大力兴办苏维埃教育事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超然台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该文明确阐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这也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真正领悟和对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这一思想既是他在朝廷激烈党争中急流勇退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以后战胜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劫难的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苏轼才能始终笑对人生,超越于一切荣辱、祸福和得失之外,获得内心的安适和心灵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十分重视农村金融建设,这是他“国家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思想的体现,他倡办农村银行是为发农业,便利农民,他把健全金融喻为“人身血脉流畅”,他对农村金融建设的卓识远见和实践经验,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少有的全才,文以豪放气派开一代新风,文人画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里程碑,书法造诣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然其仕途坎坷,数次迁任,知密州太守时,是其思想和书风转变的重要时期,近年来研究苏轼在密州的学者专家,大都把目光放在了他的思想、政绩与诗词创作方面,而对他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的书法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就苏轼书法分期特点及倡导的"尚意"、知密州时期书风转变因素作探析。  相似文献   

19.
“双差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成为教学一线老师的难题,对“双差生”教育的研究也很多,可实施起来并不见得有效,主要原因在于对“双差生”打心里就不喜欢,观念很难改变——他是“双差生”,他很让我头痛,他是我的麻烦.正因如此,观念上的偏见是造成“双差生”教育一直用力不少,见效不大。笔者认为,对“双差生”的教育有五忌,注意并做好这五忌,“双差生”教育必定会取得理想成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平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新平教育在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次面对面采访杨永祥时,他的“干练”印证了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