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有一部《学记》,它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在《学记》中,论述了教育的内容和程序、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等等,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通过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育专著,我认为在教学方法方面,它提出的“善喻”法,很有借鉴意义,下面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查文丽 《考试周刊》2013,(53):36-37
《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其中很多看似朴素的教育思想在现代依然备受推崇。尤其是"善喻"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最具启发性。本文旨在通过对《学记》中"善喻"思想的思考与实践,使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幸敬存 《学语文》2011,(5):72-72
一、《寡人之于国也》的“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喻”。课文注:“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将“喻”解释为“比喻”,可以说是犯了以今律古的大忌。先秦时代,喻,表示“明白”、“开晓”之义。《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皇侃疏:“喻,晓也。”《汉书·项籍传》:“喻以所为。”颜师古注:“喻,晓告之。”据现存训诂材料,  相似文献   

4.
林凌 《文教资料》2011,(30):115-116
《学记》是先秦时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它继承了儒家学派的教育理念,并做了理论上的归纳与总结.形成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教育教学的论著。本文主要围绕着“喻”(即启发诱导)这一教育理念来解读《学记》,并以此为核心,阐述了《学记》的其他相关教育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用譬喻说理乃至形成博喻论证,是《荀子》的独特说理方式.其对譬喻的倚重信任,有儒家学派的学术源流.梳理儒家譬喻理论的源流,探讨孔子到“七十子”,再到孟子的譬喻理论与实践对《荀子》博喻形成的影响,可以了解譬喻说理的学术来源,把握《荀子》博喻说理方式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6.
陈《文则》称:“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书日:‘若金,用汝作励;若济巨川D,用汝作舟挥;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苟子曰:’犹以指测河也,犹以戈啬黍,犹以雄始壶也’,此类是也”。为了加强语言的形象性,为了将事物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有时作者连续使用成串的比喻。这种文学手法,在修辞学上被称作“联珠譬喻”,也叫博确。博喻在我国古代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在(诗经)和庄周散文中多用这种手法,并且显得驾轻就熟,左右逢源,特别是至唐宋,博喻已成为许多名家惯用的修辞手段,如韩愈、苏武的文章,使用譬喻重…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师要搞好语文教学,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除了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共产生义道德品顷、广博的知识及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外,还必须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有的放矢地安排自己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礼记·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所谓“博喻”就是要懂得学生的心理,善于因材施教。《学记》从心理因素上  相似文献   

8.
《学记》以一种独立思想形态来表现战国后期正处于萌芽期的教育理论,其教学辩证法思想比较丰富、比较深刻,尤其是其论学颇具特色。《学记》有多处专门论及学习,有不少地方还论及学生、学业、学问、学校等。《学记》主张教学相长、藏修息游,并用“喻”的原则即启发性原则统帅其它诸原则。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相对照,这些论述更容易显露出其社会价值。《学记》给我们的启迪正在于,在现代教育科研中“学”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需要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王祥兵 《语文天地》2015,(10):21-22
《兰亭集序》是千古名篇,历来为读者所喜爱。读者多对"不能喻之于怀"的注释理解存有疑义,近期,宋桂奇老师力驳众家之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喻’并非‘明白’,而是‘开导’之义,‘不能喻之于怀’即是‘不能在心里开导自己’。"(《"固"字释义及其他》)宋老师的新论虽很新奇,但笔者认为仍有待商榷。宋老师认为"喻"是"开导"之义,相关的语句应做如下理解: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  相似文献   

10.
黄网官 《师道》2014,(7):98-99
从一个普通教师的角度去读《学记》,可以省掉诸如“‘道’为何”“‘师严然后道尊’是否有理”的纠缠.专注于其对教学、对学生、对自己的意义可矣。笔者读《学记》,犹如顽童戏于河畔,捡一蚌壳而自乐.而“自乐”便是意义之一.  相似文献   

11.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中运用最广泛,最活跃、最普遍、最常见,举足轻重,有其独特的功能,《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东汉哲学家王符在《潜夫论·释难》中说:“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宋代陈骙在《文则》中说:“《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喻乎?”所以凡修辞学著作总要谈到这个重要内容,论述了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引喻、强喻、曲喻、倒喻、反喻、对喻、互  相似文献   

12.
从自身阅读体验出发,归纳《学记》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经验和思想精华,并结合实际加以阐述。认为《学记》强调教学相长、藏息相辅,注重"预、时、孙、摩,"讲究"善喻"追求"长善救失"倡导"善教继志,"在具体分析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可以为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和易教育思想"来自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学记》中"善喻"的论述。它是关于促进师与生、教与学关系的和谐,促进学生发展、变化的教育思想。《学记》不仅提出了"和易教育思想",而且还描述了"和易以思"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究"和易教育思想"的渊源,研究和易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我们构建和易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易教育思想”来自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学记》中“善喻”的论述.它是关于促进师与生、教与学关系的和谐,促进学生发展、变化的教育思想.《学记》不仅提出了“和易教育思想”,而且还描述了“和易以思”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究“和易教育思想”的渊源,研究和易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我们构建和易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激发兴趣 提高能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题的提出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课本中共有187个演示实验和50个学生实验。改革化学实验课的教法,是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进行化学实验课的教法改革呢?我国第一部教育理论《学记》中是这样论述方法的:“君子之教喻也,‘道...  相似文献   

16.
《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论,它系统地阐述了师德、师才、师法,当中的许多观点历久弥新。联系今天的语文教学,可以从《学记》中得到这样的启示:语文教师应兼立人与克己于一职、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于一身、融善察、善问、善待问、善喻于一体。但另一方面,《学记》中提出的“师道尊严”的观点不完全适合当今的教学,因而,要批判地继承《学记》中的教学传统。  相似文献   

17.
《学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它是我国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的总结.这篇文章全文不过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但内容博大精深,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教育和教学.本文仅就《学记》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进行初步探讨.一、诱导法《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君子是指教师;教,是指教学;喻,是指诱导之意,正如南宋戴溪所说:"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全句意  相似文献   

18.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祥刑](2278.2)解:“用刑详审谨慎,《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传》有国土诸侯,告汝以善用刑之道。”按:这条义例不误,引《传》则误。“祥刑”解“用刑样审谨慎”,是因“祥”通“详”,这是正确的。《说文通训定声》解“祥”云:“假借为‘详’,《书吕刑》:‘告尔祥刑’《墨子·尚贤》怍‘讼’,‘讼’者,详之误字。《易》‘履视履考祥’。虞本作‘详’,训‘善也’,失之。《广雅·释诂三》:‘祥,諟也。’”“諟”是详审之义。《广雅·释诂》(卷三上):“祥,审,諟也”《疏证》:“祥与详通。”《辞源》:“祥通‘详’,《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汉书》六二《司马迁传》作‘大详’。”  相似文献   

19.
不可忽视的﹃枝节﹄问题江苏东台市三仓中学孙庭元一彭先礼老师在《说比喻的相似点》(见《中学语文教学》1997.12)一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无前后语境,说‘他讲话像放机关枪’,是喻威力、喻响亮还是喻速度?都像又都不大像。改为‘他讲活像放机关枪一样快...  相似文献   

20.
<正>《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它被人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很多人认为《学记》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例如:关于教育作用、教学原则、教育管理和教师地位等方面的论述。但这只是对《学记》的一种"只见树木"的理解,其实贯穿《学记》全文的只有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关于教师职业的问题。整个《学记》无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