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的迅猛推进下,《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许多教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诸多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使品德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品德教学实效仍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1.品德教学内容仍存在成人化、教条化的问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材的编写由于考虑到根据《思品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要注意传统的内容,又要注意培养现代意识,还要面向广大的学生,因此教材针对共性问题而编写,其中有些实例往往跟一些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只注意概念、基础的学习,而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  相似文献   

2.
台湾南一版《生活》二年级上册的《我的家》单元和大陆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的《我爱我家》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我与家"来展开的,虽然年级不同但是所针对的学生年龄很接近。探讨两地教材同一主题单元编写上的异同及各自特色,对大陆《品德与生活》教科书的编写以及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生活性”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和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在本次品德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充分重视。教科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紧紧抓住“生活性”这一思想内核来设计教材内容、规划教材结构。围绕着“生活性”这一核心要求,本教材具体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4册)《品德与社会》(3册)是我省通过教育部审查的第一套同类教科书。该教材以其鲜明的特色获得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一、教材编写思想充分体现了教改新理念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颁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因此,山东人民版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遵循着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材要“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新理念。每册教材都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使学生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提升;…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日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融合了思品、社会、劳动等多项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了学生的体验与要求,不像以前上思品课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思想教育,而注意帮助学生解决的是一些比较迷茫和困惑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品德与生活》敦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好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并注意与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以及中学《思想品德》等教材的上下联系,避免了重复和脱节。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人教版)教材,是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分别根据教育部2002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是多年从事教材研究编写和出版的专业机构,有着丰富的教材编写和出版经验。但是,我们深感到,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仅仅凭借已有的经验,是不够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我们是在不断地总结以往品德和社会课程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以研究的态度来思考教材改革和教材编写的。现将本套教材编写的目的、指导思想以及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思考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金玲 《福建教育》2005,(4A):62-6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全国德育权威专家鲁洁教授和四省有关教研部门联合编写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己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明,活动性是本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如何把握《品德与生活》课教材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开展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是以小学低段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教材的编写具有情景性。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图文并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还原教材中的生活情境、运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开发教材中的弹性情境”等途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筑生活化的情境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感受,内化体悟,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与博客     
《湖南教育》2009,(2):52-54
唐泽霞,小学高级教师,湖南师范大学2003届教育硕士,长沙市开福区花城小学英语教师。曾参与教育部《国耻国难读本》、省《品德与生活》教材、省编地方教材《生命与健康常识》《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等编写。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编写应以《标准》为基本依据。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教材的编写应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教材的编写还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源自《标准》“教材编写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璋贵 《教育》2012,(27):3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教科书的编写把学生当作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课堂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在课堂中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教学的基本理念,它强调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道德行为的实践;强调在儿童已有的生活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儿童的知识、经验、情感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格和谐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品德课堂“活”了起来,学生“动”了起来,但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仅靠课堂上40分钟的教学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5.
按新课标编写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符合学生的天性,用学生的眼光来精选图片,用学生的口吻配以简洁的文字,吸引了他们的眼球,所以同学们对手头的品德教材情有独钟.但教材中的范例虽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不一定适合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再创造,活用教材,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不断地产生共鸣,与学生真实的生活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人教版)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再  相似文献   

17.
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  相似文献   

18.
按新课标编写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符合学生的天性,用学生的眼光来精选图片,用学生的口吻配以简洁的文字,吸引了他们的眼球,所以同学们对手头的品德教材情有独钟。但教材中的范例虽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不一定适合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再创造,活用教材,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不断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认真指导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热爱生活的教学目标。本文结合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践,来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20.
倪宇涛 《教育艺术》2010,(2):76-76,75
实现儿童品德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宗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必须始终立足于生活。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把握教材.组织教学.指导活动,才能保证《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