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记者,笔者在平时的新闻采访工作中,经常运用同期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好同期声,能使报道的新闻更加客观、更加真实可信,但如果运用不好同期声,就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本文拟探讨一些地方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运用同期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怎样采制好及运用好同期声问题。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从微观角度看主要指单条新闻的声画组合,从宏观角度看主要是指对诸多新闻加工、选择、调配后进行的有机串联。从采摄、制作到播出的过程中,编排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着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其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在谈到凤凰精神时说,创新是凤凰的生命线。本文拟从形式角度,以凤凰卫视资讯台《时事直通车》和《凤凰早班车》为例,探讨新闻节目编排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汪勇 《视听纵横》2004,(6):61-62
电视新闻的细节指的是在新闻现场中那些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象征的能够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电视新闻的突出优势是能够用形象的现场画面,表现新闻事件或人物的真实状态。如果说,有了现场画面,电视新闻变得血肉饱满的话,那么有了细节,便使电视画面有了灵气,更具魅力。电视新闻对细节运用得好,能小中见大,见微知  相似文献   

4.
2004年1月1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改版而来的中国之声开播。这套广播频率增加了新闻评论节目的数量,提升了新闻评论的质量,加强了新闻评论的力度。新闻评论成为中国之声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5.
<正>电视新闻与传统的平面新闻进行比较,其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可以做到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同步。媒体人在电视新闻中若将声音的作用发挥好,可以弥补单一画面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观众的收看兴趣。同期声指的就是记者在电视新闻的采访、录制过程中所同步记录下来的声音,这些音频信息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地贴近新闻事件,是电视新闻里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根据对象的不同,通常可将同期声分为人物采访同期声和环境背景同期声两种,其中又以人物采访同期声最为重要。在新闻拍摄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同期声将不同人  相似文献   

6.
齐蕴泉 《新闻知识》2006,(9):78-78,64
近年来,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部在探索时政新闻的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在时政新闻中大量运用同期声。所谓同期声,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与新闻内容相关的画面空间(包括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共时存在的声音。同期声作为电视新闻的表现符号之一,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新闻人物的谈话、现场的声音以及记者的现场报道。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声画共时,声音是依附于画面上的,画面因为同构共时的声音,更生动真实地再现场景。本文着重论述的同期  相似文献   

7.
李春燕 《新闻爱好者》2008,(11):121-121
什么是同期声?同期声是指电视拍摄过程中一同策划的任务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声响效果等,它能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现场氛围,作为表达新闻事实一部分的同期声,正是同期声在烘托节目主题,渲染现场气氛,展示任务个性等方面发挥着画面无法替代的作用。给人以强烈的现场参与感、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说,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阮虹  陈怡 《中国广播》2011,(5):8-11
中国之声新闻改革在广播节目创新中具有典型意义,也是主流媒体从激烈竞争中突围的成功范例。本文以中国之声为例,探究国家电台新闻频率如何通过对节目进行持续不断的局部调整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版,使节目设置和编.排呈现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之声新闻改革在广播节目创新中具有典型意义,也是主流媒体从激烈竞争中突围的成功范例。本文以中国之声为例,探究国家电台新闻频率如何通过对节目进行持续不断的局部调整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版,使节目设置和编排呈现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
吴雁 《新闻传播》2005,(11):41-43
同期声原本是指与画面中人物同步出现的声音。它包括记者在现场报道、提问、采访的声音;被采访对象叙述事实、提供情况、表达观点的声音,以及新闻现场的效果声。同期声作为电视传播系统的基本元素,不再是电视画面的一种点缀,而是和所有表现主题息息相关的一个有效的信息文本,作为新闻事实的一部分,它的运用使新闻内容更具真情实感,同时给受众以充分的信息感受,增强了新闻的准确性、权威性和说服力。可以说,同期声从它诞生起,就成为电视新闻传播中最具魅力的声音,它以来自现场的真实的声音减少了传播过程中把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就新闻而言,精品是指那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具有广泛社会反响的精神产品。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广播电台生产精品,强化节目精品意识,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与其他媒体竞争的需要。如果说精品生产是一个台的立台之本,那么精品创作同样是一个新闻从业的立足之本。而创作精品,离不开创新拼搏,离不开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12.
陈晨 《新闻前哨》2005,(12):53-54
《提案追踪》节目是湖北经济电视台的一档新闻专题节目。这档节目将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跟踪报道政协委员的提案提出和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的过程,较好地监督了政府职能机构的工作,促进了多种问题的解决,深受群众的关注和欢迎。 一、舆论监督与民主监督都需要创新和拓展 新闻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公开报道事实发表意见等新闻传播活动形成或  相似文献   

13.
著名学者李良荣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一文中说:“时政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中最后一个堡垒,一旦时政报道能突破,中国的新闻传媒可以与世界任何传媒抗衡。”笔者认为,在广播方面,2004年1月1日悄然登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大胆改革创新,以其前卫的现代传播理念,开拓了广播新闻许多新的节目样式,节目形态和节目运作模式,其中,开创的一种新闻模式——互动新闻,对包括时政报道在内的广播新闻改革是一个突破点,它既值得人们称道,又应引起业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第一个问题,谈谈频率定位的问题。“中国之声”改版后,我们曾经专门做过统计:正常情况下,从周一到周五,“中国之声”在消息类节目中,每天有l5档《整点新闻》(《早安中国》中包含4:00《整点新闻》、《健康夜话》包含1:00《整点新闻》)、12档《半点新闻》(《新闻观潮》中包含21:30《半点新闻》)、  相似文献   

15.
曾小洪 《声屏世界》2004,(12):48-48
同期声运用得好,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得不好,不但不能增强新闻现场感,甚至会产生破坏主题、画蛇添足的负面效应。目前记者在运用同期声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把同期声拍摄当作“顺手人情”。有些记者在采访时,本来采访的素材已足够了,生怕冷落了人家,就说:“某某领导,您也说上几句吧!”于是这位“领导”就对事件来个离题万里.不着边际的“深刻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城市.永远是新闻资源最多的地方.也是新闻消费最多的地方。尤其是今天,城市已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的经济状况、就业状况、环境状况.治安状况.文化与思想动态等等,汇成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晴雨表”。城市里有大量的、鲜活的新闻资源和新闻线索.但由于我们的熟视无睹以及囿于传统的传播理念.使大量的新闻资源和新闻线索被尘封了。  相似文献   

17.
于良 《河北广播》2004,(5):73-75
新闻评论节目历来都是新闻媒体的主体、龙头,它以其正确的舆论导向、鲜活的时代气息、贴近百姓的角度、现代而又多样的传播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兴趣和重视,而随着受众眼球聚焦于新闻评论节目的同时,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更是备受关注。如果说,对于其他类别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当中仅仅依赖现成稿件,说错话时,受众即使不满,也无非是用遥控器换台了事儿,但是,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同期声是指在电视新闻拍摄的过程中所记录的人物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声、效果声等。不同同期声的交互运用可使节目节奏富有变化,对观众造成视听感受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9.
郑孟杰 《视听纵横》2005,(2):109-10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录音新闻中的音响当然必须采录自新闻事件的现场,这样才能使听众在聆听节目时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遗憾的是,目前有些录音新闻中的音响有假冒之嫌,如有家市级电台前几年获奖的一档抗台新闻其中有一条“现场报道”,背景的风声却是北风呼啸的音响资料,其实真实的大风声是短促的“啵、啵”声,不如音响资料那么悦耳动听,记在现场对着话筒播讲时也难免会受风声干扰而时断时续。  相似文献   

20.
赵挺 《视听纵横》2002,(4):49-50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新闻的真实感则是受众在接受新闻传播时对新闻事件是否具有真实性的一种判断,直接影响其对新闻报道主体的接受程度。真实性是真实感的基础,真实感则反映真实性,只有真实的且让受众有强烈真实感的新闻报道,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并被广大受众所接受,但新闻报道具备了一定的真实性却不一定就有真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