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时下.很多校长在说到学校管理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提及“以人为本”。那么,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我们能不能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人的要求为本”?“以人为本”是不是就是“讲人情”“做老好人”?答案显而易见。“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它强调的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使管理更贴近人性.充分调动人的工作欲望和工作热情.摒弃传统管理中的强制、强硬,从而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绝不是讲人情.不是放纵与施舍。  相似文献   

2.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与“以人为本”,是三个不同概念的命题。行政管理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各级行政部门进行的管理;行政管理学指的是对行政管理学科进行的研究;“以人为本”指的是在从事某项工作时考虑的对象必须以人为中心,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学与“以人为本”却并非完全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  相似文献   

3.
周琴 《黑河教育》2011,(8):64-64
“以人为本”的高校档案管理,是在管理活动中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实施人本管理。高校档案馆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完善、建立档案馆管理制度,实现民主管理和柔性管理等的实施与建设。  相似文献   

4.
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时下,“以人为本”已成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例如经济“以人为本”,企业“以人为本”,管理“以人为本”,科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当然也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时髦的话语。目前关于这个话题的理论文章已为数不少,但是,大多数论者仅从受教育者之为“人”的自然属性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为什么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论述,只重视人的物质利益的满足一面,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的一面。如果不能全面理解“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以片面化的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真正做到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就是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突出“人”的重要性.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教育人、成长人和发展人”。近年来.通城县北门小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品牌战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以人为本是学校之所以为学校的理由,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原则。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是,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以人为本的对立面是以“物”为本。以“物”为本的表现主要有:  相似文献   

7.
黄玉兰 《广西教育》2008,(16):25-25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重要的管理理念,它是在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其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学校人本化管理就是要求学校的任何管理活动以“人”为中心,突出人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即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尊重人、依靠人、凝聚人、开发人的潜能, 塑造高素质的教职员工队伍,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校长应该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人是社会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从严管理和加强思想教育是建设一支具有一流服务素质的职工队伍的重要内容。1.坚持“以人为本,从严管理”的方针以人为本,就是通过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考核人的责任,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从严管理,就是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严格的奖罚条例,象治军一样建立后勤队伍的铁的纪律,各项工作步调一致,令行禁止。高校后勤在“小管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人为本”成为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前不久,在与一外省区校长培训班学员交流时,很多人也谈到在学校管理中要以人为本.这又一次引发了我对学校管理中全面理解和正确实践“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在学校的教育工作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离开这一主体,学校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的思想,心中时刻装着老师和学生,也就是常说的管理者心中要有“人”.确立了师生员工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后,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以人为本搞好学校工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刘小兰 《湖南教育》2009,(12):42-4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核心也是人。“人本管理”,是在学校现有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关心人,重视教师队伍管理,团结和引导学校教职员工全面发展,共创和谐。  相似文献   

12.
顾梅 《广西教育》2008,(32):15-16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班主任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才能全面提高班级的德育效果。“以人为本”,就是在管理的全过程中,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要以学生为本,把“人”这一要素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并使其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管理要求校长转变观念,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眼中有事,心中有人。下面是我在襄川中心小学工作时,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三个例子,愿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动态管理模式就是以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动”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一切管理应当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文章通过几种以人为本管理经验的分析,探讨了构建这种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界说在中小学教师管理中要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首先要对人性假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人性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在教师管理中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管理学界,人们根据对人性的不同假设提出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以下是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1.“经济人”提出“经济人”的是泰罗、法约尔和韦伯。对“经济人”管理理论作出概括的是麦格雷戈的“X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是为了争取最大经济利益,获得最大的享受。2.“社会人”“社会人”概念是由美国…  相似文献   

16.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必须着意于其基本要求、核心理念、路径优化和理想目标。目标管理强调“关心工作”和“关心人”的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构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核心理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有效路径需要通过创新方法实现优化;创造和谐、推动学校与学生的和谐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理想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实践中,必须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强化目标管理,注重方法创新,努力创造和谐,以促进管理对象健康、和谐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管理理念日渐深人人心.“以人为本”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所谓以人为本,实现人本管理,即要求管理者在认清学校工作特殊性的前提下,树立一切活动以人为中心,把人视作能动性的主体,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内在动力作为最高宗旨和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8.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的因素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进一步突显的过程。“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也是人,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取决于人”[1]。学校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都是围绕着“人”这个中心展开的。作为学校管理灵魂的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开启人的心智,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一、组织文化的本质决定了其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教育实践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  相似文献   

19.
学校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对人的管理”的含义绝不等于单纯地对人的“管理”、“要求”和“制约”。以人为本的管理,要多些宽容少些指责,多些自由少些约束,多些灵活少些死板。实施人性化管理,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树立“以人为本”、“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能动性和社会性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根本特征。在高校,人力资源涵盖人才资源,因而表现出更强的自尊心和更高的能动性。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传统的人事管理,在“人”和“事”的关系上,强调以“事”为中心,注重在“管”,淡化了对“人”的关注。“官本位”、“权本位”意识盛行,“大锅饭”、“铁饭碗”现象普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人事管理正在由传统的人事管理逐步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以人为本”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也是贯穿整个管理过程的主线和原则。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放在主要位置,给教职工以充分信任、尊重、关心和激励,才能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