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帕麦斯顿是19世纪长期活跃于英国政坛和国际舞台上的著名政治家与外交家,他信守保守的自由主义原则。保守自由主义是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混合体,它兼具二者的特点。帕麦斯顿认为这种政治哲学能最好地保卫英国的国家利益,我们从其印度政策的制定中处处可以发现这一思想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巴麦尊与鸦片战争孙建国巴麦尊(1784—1865),又译帕麦斯顿,是19世纪中期英国著名的国务活动家和外交家,以善于玩弄政治权术和外交手腕而著称。“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我们的利益才是永久的和不变的。”这句名言即出自他之口。他三次出任...  相似文献   

3.
还是在150多年前,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子爵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香港只是一个沓无人烟的荒芜小岛。”没想到,历史魔术师跟这位英国贵族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昔日的小岛今天变成了一颗光耀全球的“东方明  相似文献   

4.
亨利·约翰·坦普尔·帕麦斯顿是19世纪初期起长期活跃于英国政坛与国际舞台的著名政治家与外 交家。他在执掌英国外交时,在以维护英国既得利益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的对外政策的宗旨下,对欧洲大陆诸 国及远近东地区采取了均势和强权相结合的外交政策,对以后英国的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诺曼·梅勒一向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良心",有人则称他为"文学恐怖分子"。无论是褒和贬,其"斗士"的形象是几乎所有论者公认的。其激进的理想主义在他那篇存在主义的宣言《白色的黑人》中表露无遗。但文中"非上帝即魔鬼"的二元论哲学观与思想方法,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保守性,更使梅勒在多元文化的新时代成了他曾经猛烈抨击过的"保守的自由主义"的别一种代表。本文通过呈现和评析梅勒思想的两个阶段,揭示出梅勒思想中这种激进的保守。  相似文献   

6.
试论英国中近东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关于“维持奥斯曼帝国完整”的中近东政策经历了不明确、初见端倪到形成确立的变化过程。本文分析了这一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并阐述了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根据英国中近东政策的需要,促成1841年《海峡公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7.
150多年前,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曾说过:“香港只是一个沓无人烟的荒芜小岛.”英国学者彼得·哈里斯在1978年写到:“倘若19世纪的任何港督今天能重返香港,他们对所看到的一切变化可能要大吃一惊…….”引起这种吃惊的变化无疑应该是香港经济迅速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由此不断繁荣进步的社会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8.
由《几何原本》说到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天然的保守性是必然要在课程上表现出来的,我们需要相应思考的是:保守些什么,如何保守。当然,保守也有自己的边界。课程变革的必要性之所以出现,仍然是与人们对保守的思考关联着的。激情与理性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总是同时需要的。  相似文献   

9.
在哲学界,人们普遍认为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与保守性的矛盾实质上就是其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即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是保守的,辩证的方法是革命的。本文却认为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同时都具有革命性和保守性两方面的内容,并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革命性内容和辩证方法中的保守性内容,同时指出,在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与保守性的矛盾中革命性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大学传统与保守的文化品格形成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其发展与升华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由教育是其精神内核。大学传统与保守文化品格的形成与超越,必须坚持自由探索的原则,坚持“教育重于教学”的思想,保守人文教育传统,实现自由教育与职业性教育的调和发展,达到保守性与进取性的均衡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1.
Almost everyman     
The leading tragedian of mid‐Victorian England is re‐examined for importance in acting history; Kean reflected the transition from “old school” acting to a new realistic style in both “gentlemanly melodrama” and the classical repertory.  相似文献   

12.
Focusing on the Working Men’s College (WMC), this study charts the chequered fortunes of a Victorian project: providing workers with a ‘liberal educatio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oject’s aim (making ‘better citizens’), its disciplinary content (the humanities and/or the sciences) and its challenges (the increasing prestige of vocational studies). It argues that, in an increasingly professionalised society, a ‘liberal education’ for workers became contentious ground. As the role of the sciences within a ‘liberal education’ diminished, and the provision of practical skills took precedence in the local-authority-funded courses, Victorian workers’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on became polarised between ‘useful’ sciences and ‘profitless’ humanities. With natural scientists losing the 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 of their discipline to technicians, the WMC Edwardian educators chose to side unequivocally with the humanities. The paper contends that it was in the Edwardian context of the adult education movement that the ‘two cultures’ debate first emerged in Britain.  相似文献   

13.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教育处于一个深度变革的历史时期,普及义务教育问题是这一时期英国教育领域的一个中心议题,边沁传统为这一时期英国义务教育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保守主义教育哲学、自由主义教育哲学与科学教育哲学一起构成了这一时期英国义务教育思想的智慧传统。处于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英国义务教育思想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4.
liberal arts或liberal education是西方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但这两个概念又非常复杂,难以把握。本研究试图从概念史的方法入手,将这两个概念的历史分成若干阶段,通过对相关经典文本的解读,把握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历史学专业作为主要文科之一,其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育自然成为各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从新文科的提出背景、新文科新在何处、传统文科的不足,以及新文科人才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使历史学专业在新文科视域下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马修·阿诺德是维多利亚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诗人。在其传世诗作《多佛海滩》中,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精炼的语言向读者描绘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全景图.诗人用一首小诗就概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华以及繁华背后的危机.并向读者预言了一个可怕的“荒原”般的人类的未来。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诗人心中的维多利亚时代.  相似文献   

17.
北欧成人通识教育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欧的成人通识教育有其鲜明的特点,包括悠久而良好的成人通识教育传统,独具特色的成人通识教育机构,强有力的成人通识教育立法保障,高素质的成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以及对成人通识教育领域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无名的裘德》作为哈代最后一部饱受争议的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型女性,淑·布莱德赫,她饱览群书,深受约翰·密尔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影响而具备了一些新女性意识.《论自由》是在英国资产阶级已取得统治地位、追求利润的狂热呼声中产生的.哈代深受密尔自由主义的影响,他将这种影响刻画在他的小说人物形象中,淑·布莱德赫就是其中一例.通过对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分析,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了淑这一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Liberal education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中的几个核心概念之一,但学界对这一概念的认识长期被其模糊性所困扰。本文通过思想史和类型学方法,对这一概念在历史上形成的多重涵义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liberal education一词在历史上具有十种主要的语义,这十种语义分别从教育对象(自由人、绅士、自由公民)、功能(非功利教育、通识性教育、心智自由、心智训练)和内容(古典教育、人文学、文理学科)三个维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沉淀的语义一方面是“相互论证”的,另一方面也存在不一致甚至冲突之处。从课程实践角度来看,深入分析liberal education的多重涵义对于当下的本科教育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在未来的大学课程改革中,应更多强调通识课程的心智训练价值和公民素质培养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