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通过调查当前河南省部分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认为造成当前民间传统文化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客观上现代文明对民间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冲击,主观上人们在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等相关工作中忽视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由此提出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思路:加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注重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科学研究,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考察甘肃民间音乐状况,分析了甘肃民间音乐与音乐旅游经济的关系,探究音乐文化对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发展旅游对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重大意义,从政府、社会及民间音乐传承艺人的角度把脉音乐旅游开发与民间音乐传承保护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在发展音乐旅游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实现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从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考察甘肃民间音乐状况,分析了甘肃民间音乐与音乐旅游经济的关系,探究音乐文化对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发展旅游对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重大意义,从政府、社会及民间音乐传承艺人的角度把脉音乐旅游开发与民间音乐传承保护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在发展音乐旅游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实现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云南少数民族绘画由民间绘画与专业绘画两个部分组成。民间绘画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机形态,在现代社会与专业绘画发生互动,因而对其发掘保护能够推动云南少数民族绘画的整体发展。20世纪的四次发掘、保护云南民族民间美术浪潮取得不少成果,但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即调查研究工作不够深入、现代传承教育薄弱、发掘保护缺乏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5.
针对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保护不力,流失现象严重和传承出现断层的现状,应采取制定和完善保护农村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制度,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民间艺人待遇,出台培养民间文化人才的措施,以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多样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客家传统民族音乐在当前音乐文化中的地位日渐边缘化,发展受阻,引起传统民间音乐爱好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以保护与传承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为目的,从客家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困境入手,从文化意义认识、内涵剖析、广域交流、学习与传承等角度提出了加强对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认同的主要措施,希望帮助客家传统民间音乐走出当前困境。  相似文献   

7.
水族主要居住于贵州省黔南州的偏远山区,水书、水歌和马尾绣历来被认为是其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要素,被公认为是水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重要的标志性文化特征。历史上,水书、水歌和马尾绣盛行于水族的各处村寨,但到了当代尤其是到了最近20年间,随着水族社会的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水族的传统文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保护和传承三者考验着当地的民间和政府。本文首先以个案的方式描述、分析黔南州的政府和民间对水书等实施保护的实践与初步的结果,然后加以讨论,试图总结出某些规律,为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提供若干借鉴。  相似文献   

8.
当下转型语境中的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及其艺术展演,分别在文化和经济维度上表征了民族文化的双重属性,更在动态格局中凸现了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在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中的互动与冲突.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的组织类型,具有不同的组织目标和运作逻辑,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自然呈现出不同的召唤意识和话语诉求,从而使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显现出复杂的文化色彩.调和与平衡三种组织取向冲突而达致良性互动,其关键路径是立足于民族文化本身及持有者,即于新文化语境中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存续意义,并获得文化持有者的认同和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认可,在开发、变迁中持续获得自我创生不断延续的激活力量.  相似文献   

9.
阿昌族传统文化深厚鲜明,民间手工艺发达,户撒刀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户撒刀影响着阿昌族群众的经济生活、族际互动与民俗活动,彰显了民族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受到社会变迁与文化传递等因素影响,户撒刀及其锻制技艺的传承日渐式微,基于“文化自觉”角度,阿昌族要采取若干举措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10.
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与旅游业发展结合的空间很大,将口头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民间手工艺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是提升浙江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甘肃藏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藏区位于青康藏高原东北缘,特殊的自然和民族、宗教文化孕育了独特的藏族民间传统体育,这些传统体育的功能和形式具有区域的不同,主要分为嬉戏娱乐、竞技能力和节庆仪式3类,传统上甘肃藏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主要通过政府主办的民族体育赛事、群众自办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融汇于节日庆典或依托于宗教祭祀仪式等4种模式进行传承保护,当前,复活对藏族传统体育的记忆,促进当地藏人参与式的发展以及走产业化和市场化道路是藏区传统体育文化得以有效传承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就需要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就需要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基地,更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文章详细分析了高校参与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校加强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方法,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主要应大力弘扬传统民间音乐,保持其文化特色,拓宽其艺术视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只有坚持文化自觉、加强保护、鼓励创新、群众参与,使传统民间音乐吸收大众审美和传统审美的养分,才能使传统民间音乐在倡导多元丈化的世界里永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艺术文化资源保护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也不是某一部门的问题,而应形成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方式,立体式思考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把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与行政、经济、教育等环节联系在一起,形成正确的保护观.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保护体系一方面强调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挖掘,只有发现才能保护;另一方面以原生态为切入点,强调以民众为基础还原民间艺术的本来面目,使民间艺术不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民间原生态氛围;同时还应明确政府、学者专家以及文化市场在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中的责任,即行政指导作用、教育传承作用,资源开发作用等.多层次保护体系可以有效弥补政府所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的浅泛与功利,也可以补充民间艺术文化学者提出的各种保护措施研究的传播短效,使民间艺术文化在民众氛围中自律性变迁,还原民间艺术文化的民间内涵.只有民问俗文化的自律性保护与政府保护措施、学者研究等精英文化相互配合,展开精英文化与()文化的融合,才能共同促进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客家人,多为从粤东梅州迁徙而至。历史以来两岸客家族群一直保持不同形式的互动。从移民初期的民间信仰互动,到清代中后期直至民国时期的以宗族为单元的寻根问祖成为两岸互动的重要形式;19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活动则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历史以来两岸客家人的互动交流印证了两岸客家人同根同源的史实。当前在两岸交流上应该加强原乡客家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加快民间交流互动的力度,不断推进两岸关系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是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且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音乐文化形式。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越发重视,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也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广为关注,对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进行展示与传播已然成为对其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充分推动了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数字化技术所具备的存储性和开放性的优势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此,我国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也应重视对数字化的运用,确保通过其实现有效的展示与传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田野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在探讨了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质基础上,从文化生态视角分析了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与传承路径,该研究将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格斯尔》史诗在巴林蒙古民间传播和地方化过程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衍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以及富有特色的史诗表演场域等等,都具有开发利用的巨大空间。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学界形成的有关史诗传统本身以及整体保护史诗传统新的理论认识的影响下,在学术界长时间的资料准备和学术准备以及学术推动基础上,巴林右旗政府利用雄厚的《格斯尔》文化资源,改变以文本为主的保护方式,逐渐转向开发史诗文化资源,以开发促保护的方向。其整个过程透露的是由民众、民间艺人、知识分子、学术界以及政府共同参与和推动,在开发中保护史诗文化传统的新动向、新思维,值得去梳理、总结、和引导。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拥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采用民间艺术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农家乐、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等形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耦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20.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肯定政府及知识界的巨大作用,还要充分认识到民间社会生存的自然秩序,发挥民间百姓的主体性作用,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良好的民间基础,为此,笔者提出民间“基层社区”保护、民间“文化空间保护”、“民间社会保护”三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