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山国王是粤东地区的地方保护神,特别为粤东客家人所信奉.在明清时期,伴随着粤东客家移民台湾,三山国王信仰也飘洋过海到台湾.三山国王信仰曾被视为台湾客家人所特有的信仰,是台湾族群辨别的标准之一.目前两岸交流是文化先行,三山国王信仰可借其在两岸客家人的特殊地位,推动两岸客家及与其他族群的文教交流.  相似文献   

2.
三山国王是粤台地区广泛分布的民间信仰。近年来两岸的三山国王文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日趋深入,研究成果日愈增多。但有关三山国王文化研究成果整体数量仍然偏少,而且缺乏系统性的调查分析与比较研究。作为台湾地区唯一的粤籍地方神,三山国王信仰是粤台民间文化交流的突出代表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对象。三山国王信仰对于增强两岸同胞的凝聚力,增强粤籍台胞对祖籍文化的向心力,促进粤台文化交流,深化粤台经贸合作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9-14
三山国王是广东潮州福佬人与客家人共同的信仰,随着粤东客家人在台湾的拓殖,三山国王信仰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在岛内广泛传播,成为台湾客家人重要的信仰资源与文化力量。三山国王信仰也因环境变化而再创,其信仰群体、神像形态、神像名称、宗教功能、宗教仪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三山国王信仰是粤东地区的主要民间信仰活动,从明代开始随着粤东客家人向台湾的播迁,三山国王信仰也传到了台湾地区,成为客家人开发、建设台湾的重要守护神。透过描述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分布与发展及历史不同时期在粤、台两地的互动来探讨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台湾和大陆都有“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的说法,弄清这个问题,对于认识“三山国王”和客家在客居情境中的文化认同,都有很大的意义。“三山国王”的文化构成相当复杂,它是自然崇拜中的山神、社会崇拜中的土王神和佛教神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同时,从中国内陆山地民族———土家族的“三王神”看,它与土家族的信仰还有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转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后来,客家进入三山地区,又使之客家化。“三山国王”进入台湾,只是它客家化的一个表现。在“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演变史,而且,可以看到客家在迁徙后的客居生存情境中对客地文化的认同和占有过程  相似文献   

6.
三山国王崇拜在粤东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三山国王文化遗产,包括祭典、神话传说、民俗、庙会等无形文化和碑刻、文献、宫庙建筑等有形文化。三山国王文化的传承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发挥大学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中的功能,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三山国王文化的传播效果。开发粤东三山国王文化资源,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整合粤东地区三山国王文化资源,推动三山国王文化产业化,将其培育成为粤东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7.
在台湾和大陆都有“三山国王”是客家神的说法,弄清这个问题,对行认识“三山国王”和客家在客剧情情境中的作用认同,都有很大的意义,“三山国王”的文化构成相当复杂,它是自然崇拜中的山神,社会崇拜中的土王神和佛教神等多元文化因素构成的,同时,从中国内陆山地民族-土家族的“三王神”看,它与土家族的信仰还有某种文化上联系,“三山国王”的文化过程大致是:它原是巾,明,独三山的山神,大约在商周时期,随着清江巨蛇氏族-诞人南迁,三王神渗入其中,使之化为社会神,唐宋时期,山寨神和佛教渗入,又使它“国王化”,后来,客家进入三山地区,又使之客家化,“三山国王”进入台湾,只是它有化的一个表现,在“三山国王”的文化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文化演变史,而且,可以看到客家在迁征后的客居生存性境中对客地文化的认同和占有过程。  相似文献   

8.
三山国王是粤东地区民间崇拜中历史悠久的神灵之一。20世纪以来,三山国王崇拜已被海峡两岸民众视为两岸同根同源的象征。关于三山国王崇拜的性质,史学界久有争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出以下五种观点:一、山神崇拜;二、社神崇拜;三、山神崇拜与社神崇拜两种性质兼有;四、英雄圣贤崇拜;五、祖宗崇拜。通过对以上五种观点的辨析,粤东三山国王崇拜应是一种以山神崇拜为基础逐步发展而成的社神崇拜。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解析客家族群原乡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在台湾宜兰地区的变迁,提示此种变迁在文化移植问题上具有的现象与意义。汉人移垦台湾自17世纪中叶以后,移垦的居民多数来自中国东南省份,如闽南、粤东等地区,由于客家族群文化习性遵守先人之法观念较为执着,因此生活中保有许多原乡之习俗。台湾宜兰地区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后,嘉庆年间再次由官府配合民间开发的典型案例,由于资料完整,历史发展与目前社会环境变异不大,且田野调查便利等研究条件具备,因此作为本论文研究客家族群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变迁“王爷公”的时空区域,企图藉明显的历史发展说明客家文化中民间信仰变迁的“土著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闽粤人大量移入台湾。与此同时,他们将闽粤文化、信仰植入台湾并使之传播。"三山国王"就是随着移民迁台而被带入台湾的众多乡梓神明之一。这一神明在台的兴盛与台湾移垦之初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1.
“花儿”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它身上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一般特点。但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者,“花儿”体现出独特的民俗价值。本文重点分析了“花儿”的民族性、地方性和时代性特色。  相似文献   

12.
民间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创新的价值判断决定了它有自己的逻辑界限,它属于实用技术发明而不是科学原理创新。厘清民间创新的误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性回归原则,才能促进民间创新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赣南一带的<采茶谣>可称得上是采茶母曲之一,文章主要应用"游移"结构原则来分析南方各省的采茶歌舞,从中窥探<采茶谣>在南方各省采茶歌舞中的流传与变化.  相似文献   

14.
"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在民间故事中的民族精神被世代所传承。然而,“反智主义”叙事在当代民间故事中屡有呈现。其生成动因首先是表达了民间对体力劳动的礼赞;其次是“大众化”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启蒙话语体系的颠覆,使“反智主义”在某些历史阶段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渗透于民间。因此,重新认识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对其“反智主义”倾向予以明辨,引导民间文学创作和整理工作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民间故事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16.
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密切的与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直接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广大的音乐工作者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使它在形式或者内容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变后的民歌就成了大家口中的"新民歌"。这一词汇曾多次在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中被提及和运用,虽然,新民歌的内涵与传统的民歌息息相关,但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及不同的文化大背影下,却有着不同的时代理解和文化传承使命。其中传统民歌与中华民族的各种灿烂文化的结合成了"新民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云谣集》是敦煌献中的一部民间曲子词集,据学考证,所写多为盛唐时期民间流行的歌曲,其中大部分词反唐代民间男女的两性关系。《挂枝儿》是明代冯梦龙辑评的一部民歌总集,也鲜明生动地反映了明代各阶层人民生活中的男女两性关系。从《云谣集》和《挂枝儿》两部民间诗歌集的对比中,能够鲜明地看出,从唐到明男女两性关系由隐到显,由封闭开开放,由含蓄到直露,由正统到淫俗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高跷扑蝶"是流传于长汀民间一项传统的民俗舞蹈。而今,无论在表演形式还是在艺术特征上都没有太大发展,并且受到的当代新兴文化的冲击。"高跷扑蝶"这个民俗舞蹈跟其他民俗文化一样,走向濒危。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民俗舞蹈,文章将从长汀民俗舞蹈"高跷扑蝶"的历史由来、该民俗舞蹈的传承现状、发展的办法与措施的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作品《活着》将视野转向了民间,写出了最底层的人们活着的本真状态。本文正是从余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政治背景淡化、人物对苦难的忍受三方面来阐释余华的《活着》中的民间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