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天举 《中国钓鱼》2006,(11):23-23
所谓底、浮同步钓钩组,就是在一条主线的水线上、下两个部位各结一种钓钩,实施底钓与浮钓同步进行的一种新型钓组。其主要优势在于:1.既可钓鲤、鲫、青、鲮、鲇、黑等底层鱼,又可钓鲢、鳙、鳊、鲂、鲩、鳜等上、中层鱼。实施立体作战的上钩率和获鱼量显然要比或底钓、或浮钓的单一战术要高明得多。2.在天气、水情、鱼情发生变化时,各种鱼类的栖游水层也随之而变:诸如天热鲫、草浮头;风大鲢鳙潜底等。  相似文献   

2.
杜新财 《钓鱼》2009,(12):50-51
钓组的连接、技法实施及安全“钓技对头,渔获满篓”。钓获无出其右,技法实施必须要科学合理。作为一名合格的海钓人,在掌握海钓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熟练使用各种钓具也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一、远投钓法底钓。钓组由一枚100克或125克的重坠,长约1.4米左右的多股尼龙坠绳,三枚钓钩组合而成。坠绳的一端打死结系在钓坠的铁环上,从下至上依次挽三个单面扣,扣与扣间隔约在45厘米以上,余下一段绳头是用于与主线相连接的。钓钩子线的长度则要控制在20厘米以下(参考图1)。  相似文献   

3.
杜新财 《垂钓》2005,5(10):13-14
六线鱼:地方名“黄鱼”,近海冷温定栖性近底层杂食性鱼类。栖息于近岸浅水区多礁岩、海藻的水域,随栖息地环境不同,体色和种群会有所变化。常见品种有大泷六线鱼和斑头六线鱼,是本地垂钓的主要目标鱼。本地钓友垂钓六线鱼多运用传统抛竿底钓技法,使用远投抛竿配大型旋压式绕线轮、串钩钓组、14号钓钩。一名钓手可同时使用多支钓竿。  相似文献   

4.
王慧武 《钓鱼》2008,(8):69-69
从我收到第四期《钓鱼》杂志所附的“格瑞”钓钩的那天晚上起,我就一连几天都在想用哪种线组、钓什么样的鱼。周末,我实在是想试一试这包“格瑞”钓钩的厉害,就把我晚上想好的那一套线组组装起来。3号大线、2号子线配上“格瑞”钓钩,再选上一尾5号长脚长尾标,开车去我们这里的汾河二库试钓。  相似文献   

5.
台钓钩子的最初状态,即指正常的“调四钓二”时,钩子在水中的状态,也称“钩子的最初状态”。在许多介绍台钓的文章中一致认为是处于“一钩着底,一钩悬空”。一饵等于二目,两饵等于四目,现在漂露二目  相似文献   

6.
李体宁 《钓鱼》2008,(5):52-52
钓钩的配置 钓钩的配置关系到钓钩能否恰当地进入鱼嘴内。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根韧性优良的钓竿再配上锋利的钓钩就能够完成这一动作:钓手快速地抽动钓竿,使其在瞬间内带动钓钩深深地刺入鱼嘴。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例如钓手采用德克萨斯钓组方式配软塑胶蠕虫路亚(钓钩隐蔽在路亚内部),就要采用硬竿,这样隐蔽在路亚内部的钓钩才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刺入鱼嘴。  相似文献   

7.
李哲 《钓鱼》2004,(23):42-42
串钩钓组 串钩钓组,即用抛竿、鱼线轮、串钩、铅坠、连接器等钓具组成的钓组。该钓组的使用是在使用炸弹钩无效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钓法。它的优势是一根主线的钓钩上可分在不同泳层的水体中。施钓的适应面较广。很多使用串钩钓组的钓友,都曾有一副串钩中多鱼的经历。常有同一个钓组,上面的钩上了个翘嘴鲌鱼,中间的钩钓上了鲫鱼,底钩钓上了黄颡的事发生。当然,串钩能钓获的鱼类,不仅是上述的几种;  相似文献   

8.
多数钓者在天然水域钓鲫均为单钩,而不用双钩。其中主要原因是担心在天然水域钓鲫容易造成鱼钩挂底。但笔者经多年在天然水域钓鲫认为:双钩钓鲫要优于单钧,而且可以避免挂底现象。1.如何避免双钧挂底?在天然水域钓鲫,水底较为复杂,水草和杂物较多。初次到某一天然水域垂钓,在没有掌握水情的情况下,要采取“一看、二试、三清底”的作法,清除杂物,为钓鲫做好准备。所谓“一看”就是不要盲目下钧垂钓,先在岸边看好钓点,在此基础上,用钓竿空钩试钓点水域深浅。假若钓钩沉不到水底时,将一小锚钩拴在绳上,用钓竿将锚钩沉入钓点进…  相似文献   

9.
李哲 《钓鱼》2004,(22):42-42
钓组,指由钓竿、主线、钓钩、铅坠、鱼漂等钓具组成的能够直接用于垂钓的钓具组配,主要有炸弹钩钓组、串钩钓组、飞钩钓组、浮钩钓组、水怪钓组、贼钓钓组等不同的钓组。  相似文献   

10.
鱼 钩的种类很多,型号复杂。不 同类型的鱼钩有不同的功用。 钩尖内倾类型的钓钩 。鱼类吞食入口就比较畅顺,而只要被鱼吞进口腔后,稍有反应活动;鱼钩就立即刺入鱼体,一般刺挂也较为牢固。 钩尖外倾类型的钓钩,适合钓获凶猛鱼类,杀伤力也较强。 钩尖短的钓钧容易刺入鱼体,而钓尖偏长的钓钩一般刺入鱼体不会太深,而且还容易产生钩尖断裂现象。 如果想钓获敏感性强的鱼类,则宜采用钩尖和钩轴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所谓“歪嘴钩”。想钓获贪食性强的鱼类时,则应采用把柄较长的钓钩。这种钩一则刺入鱼体深,钩得牢靠;二则由于鱼吞钩较深…  相似文献   

11.
袁军 《钓鱼》2006,(24):22-23
针对不同的垂钓环境和熟悉的垂钓方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钓手对于钓组的认识也许都有着不同的理解,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也许对我们应该有所帮助。本刊特约记者袁军先生曾常年在日本学习和工作,尤其喜爱日本钓鱼刊物刊登的各类文章。这是他最近翻译的一份稿件,是由日本“丸九”公司的中村、石村,“东来”公司的中西,“钓研”公司的岩田先生以及“光产业”公司的村上小姐等业内高手谈论钓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管察 《钓鱼》2005,(8):23-23
“悬坠”盛行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在此之前的各级钓赛除了特殊鱼情有铅坠离底,如挂浮球钓草鱼,在黑鱼仔出现的水域礅钓黑鱼。以及上下提引,半水拖曳钓穿层鱼之外,钓鲫都是用底坠钓组,因此视底坠为传统。现代钓鱼技术的崛起在池塘普遍采用悬坠钓组,并由此引出了底坠与悬坠孰优孰劣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李哲 《钓鱼》2004,(22)
钓组,指由钓竿、主线、钓钩、铅坠、鱼漂等钓具组成的能够直接用于垂钓的钓具组配,主要有炸弹钩钓组、串钩钓组、飞钩钓组、浮钩钓组、水怪钓组、贼钓钓组等不同的钓组。拋竿钓组,是由拋竿、鱼线轮、主线、铅坠、钓钩等数种钓具组配而成。主要有炸弹钩钓组,串钩钓组、飞钩钓组、浮钩钓组等不同的钓组。拋竿钓组的匹配,没有一定的标准,只有  相似文献   

14.
阳春三月,是戳茬钓鲫的好时机。但在芦苇茬中垂钓跟其他钓法有很大不同,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有较好的钓获。总的说来我认为此时钓鲫要在一个“浮”字上做文章。芦茬的水底实在是太不容易下钩了,有横七竖八倒伏的陈年芦苇不说,单是那厚实的苇叶便会让鲫鱼难以发现鱼饵。另外春季大部分时间上层水温高于下层,鲫鱼多半会追温上浮,吃长在芦茬上的水藻或芦苇刚生出的嫩芽尖。若此时垂钓钩饵落底,定然所获不如钓浮。这里我就把自己总结的一些小经验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15.
李哲 《钓鱼》2004,(14):36-36
抛竿串钩钓法是仅次于炸弹钩钓的主要钓法,也是广大钓友最乐意的一种钓法。由于钓钩多,常常一钩组中双鱼或一钩组中多鱼。特别是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由于季节的交换,容易出现温差变化幅度较大的天气。一天中,早晨温度较低,随着日照的加强,水中的温度会出现变化。鱼会趋温离底上浮,改变泳层,以满足它对温度的需要。虽然此时的鱼仍有觅食的欲望,但却懒于主动地觅食,这时,若用炸弹钩钓底,是很难钓获的。如果使用串钩钓,那结果就会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杜新财 《钓鱼》2005,(3):37-37
水母,俗称海蜇,海洋中腔肠动物,大型暖水性水母类,浮游生活。水母家族种群数量庞大,资源丰饶,分布极广。海钓遇见水母不足为奇,可仅凭一枚“长海”306号钓钩(相当于12号钓钩),将体重100千克的海蜇成功钓获确实创造了奇迹。  相似文献   

17.
富容 《中国钓鱼》2006,(10):26-26
一、玉米棵钓法 玉米成熟之前,洪水暴发的时候,江河湖库周边的玉米地往往被洪水淹没。草鱼很爱到玉米地里吃浸在水里的玉米叶子,钓者可以直接把钓钩挂在玉米叶子上钓得到它。钓法是,将十几棵浸在洪水里,然后将钓钩直接挂到浸在水里的玉米叶尖上(最好一张叶子挂双钩到三钩)。草鱼吃玉米叶是从叶尾开始咬的,一咬一拉就被钓钩钩住了。  相似文献   

18.
王大禄 《钓鱼》2005,(3):16-17
之晔先生“从1989年认识悬坠钓组,十几年来与数十名垂钓大师接触,感触之深是前30年的鱼都白钓了”,难怪对“钓了50年鱼,估计视力衰退已看不清标尖动作”的张铨先生关于“悬坠不能颠覆沉底钓”的说法,不能同意,引起争论。对之晔先生《“悬坠”让我摈弃旧观念》中的些说法,笔者有不同看法,写在下面,请之晔先生和广大钓友指正。  相似文献   

19.
郭凤 《钓鱼》2007,(10S):63-63
在进行海钓的过程中,或迟或早,钓手都会因为钓钩刺入后摘取而伤及手指、手部或者手臂。岸钓者因为无须离开海岸,所以救治起来较为方便。但如果钓手出海进行船钓或者是矶钓,那么遇到钓钩刺入的情况,就根本无法及时得到救治。应该怎么去做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李哲 《钓鱼》2004,(23)
串钩钓组串钩钓组,即用抛竿、鱼线轮、串钩、铅坠、连接器等钓具组成的钓组。该钓组的使用是在使用炸弹钩无效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钓法。它的优势是一根主线的钓钩上可分在不同泳层的水体中。施钓的适应面较广。很多使用串钩钓组的钓友,都曾有一副串钩中多鱼的经历。常有同一个钓组,上面的钩上了个翘嘴鲌鱼,中间的钩钓上了鲫鱼,底钩钓上了黄颡的事发生。当然,串钩能钓获的鱼类,不仅是上述的几种,还可以钓获乌鱼、甲鱼、鲶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