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一、新闻写作的特征倘若读者看不懂你所写的是什么意思,那么,无论是任何形式的再好的作品也是无用的。新闻写作则更是如此,它应是读者能看懂的一种写作,或是迅速提供给读者中的他或她原先不得而知的信息的一种写作。如果读者对你所写的新闻不能理解或理解不了,当然这也是传播学上的一个问题,那么就更谈其不上彼此间的感情交流、融汇贯通了,其传播功能和纽带作用也必然成为一句空话。假若读者对你写的新闻感到厌烦、迷惑甚至是恼火,那么,读者中的他或她将最有可能找些其他更为有趣可读的东西来读,而将你的所谓“大作”抛到脑后。因此,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的新闻写作应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笔者认为:短而精即简明扼要并有深度应是当今新闻写作的最主要的特征,换言之,长不是新闻的特征,长者也  相似文献   

2.
对话描写,就是运用人物对话刻画,描绘人物。常言道:“言为心声”,就是说人物的语言是其内心世界,思想和性格的直接体现,而人物语言的表现方式又在于写好对话。广播新闻作品依靠电波传送声音信号,诉诸于人们的听觉感官,更应提倡运用“有声语言”,“化声音为形象”。在广播新闻写作中运用对话描写,必需根据广播自身的特点,做到以下几点。一、简短明快,适合演播。鲁迅先生曾说他从来不让自己笔下的人物说上一  相似文献   

3.
细节。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一个好的细节能抓住人或事物最具个性和代表性的细微之处。调动读者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引起共鸣。在新闻写作中,细节描写通常作为通讯写作的特有手段,用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近来。细节描写在消息写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许多记者在写作消息时“引进”细节描写手法.使消息具有了更强的可信性和可读性。但无论是在通讯还是在消息中,细节都被认为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抢了主体新闻的风头。  相似文献   

4.
李红 《新闻知识》2007,(6):11-13
新闻写作,最基本的技巧就是讲故事,描写细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ames W.Carey说,“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艺术,它要求描写!描写!再描写!”近来深圳商报积极开展新闻写作风格改革与探索,新闻采写注重“讲故事,重细节;用背景,重厚度;多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故事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莹 《新闻传播》2010,(6):104-105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上,就叫“新闻故事化”。  相似文献   

6.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因此,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7.
新闻要准确地说明问题,发挥其指导作用,就不能孤立地报道某个表面现象,还要介绍产生这个现象的环境和历史背景。有的新闻由于背景交代得不清楚,或者没有一定的新闻背景,反而容易引起副作用。胡乔木同志在《人人都要学会写新闻》中说:“不说新闻的读者和作者多半相隔几千里、几万里甚至几十万里。哪怕只隔几十、几百里,他就和你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他读你写的新闻时,既不会翻开字典、看地图、查各种参考书,也不会把你过去的作品和其他相关的新闻都找在一起来对读。你可能给他的各种麻烦,全靠你写作时像情人  相似文献   

8.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他还引用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体会:“我不去陈述,不去解释,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上,就叫“新闻故事化”。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  相似文献   

9.
历史进入新时期,新闻创作也进入多元互补的时代,它表现为各种文体间的交叉渗透,即各种文体都在向自身以外的品种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新鲜血液而完成自身的蜕变,其中散对新闻创作的影响尤为强烈,散文倾倾向正在成为新时期新闻写作的一个潮流,在这个潮流中,报纸副刊充当了“排头兵”和“试验田”的角色,新闻作品散文化,或者说作用散文写作的某些手法写作新闻作品,不仅可以把新闻写活,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记者期望达到的社会效果。而这一点,正是新闻界提倡新闻作品散文化的目的所在,纵观其表现手法,大致有三:要用生动的形象说话,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要有自由活泼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新新闻主义?它是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种新闻写作理论。它借用文学的手法,重视场景描写、详尽记录对话、特别注重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并且认为可以合成人物的性格塑造。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曾鹏宇 《新闻实践》2011,(1):39-40,41
我曾经有个很响亮的身份:“深度调查记者”——做过新闻的人都知道,深度报道是新闻领域中最富有挑战的新闻类型,也最能带给新闻人成就感,因为你要面对比一般事件更复杂的现场情况,要承担比其他同行更沉重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也会收获比一般采访更强烈的反响与认同——正是这种兴奋感支撑着我从一个热点新闻,走向下一个热点新闻,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2.
陈阳 《新闻窗》2013,(5):42-42
一般来说,“新闻故事化”是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新闻的故事化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驷见在,它已经从新闻的后期处理环节逐渐影响到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等前端环节。同时,新闻故事化的处理方式也从社会新闻领域逐渐蔓延到时政新闻,尤其在“走转改”活动开始以后,新闻故事化成为众多新闻记者在采写中频繁使用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戴振雯 《新闻世界》2009,(12):21-22
“新闻故事化”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新闻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推出了讲故事的栏目和板块,理论的探讨也时常见于学术刊物。学界对“新闻故事化”的理论探讨一般都围绕新闻故事的悬念设置、场景描写、细节展现、对话等手段的运用展开。然而笔者认为,故事的关键是内容构成而非仅仅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孙新生 《新闻爱好者》2010,(10):184-184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上,就叫“新闻故事化”。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篇人物通讯:作者为访一村支书,找了好几个地方都不见人,每到一处,文章便叙写一大段其政绩之后,又用人们的话来说“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这样,整篇通讯写完了,也不见人物出场。初看这篇通讯,深为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动,他所用的“罗敷式”的描写方法,无非要表明自己写作角度的巧妙;静下心来细想,却又总觉得没有读到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好像缺点什么。 新闻写作要讲角度,同一事件,角度的不同能够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选择写作角度的水平,往往也能体现出一个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但是,这并不是说,对任何新闻事件、任何写作形式都要强扭角度,  相似文献   

16.
新闻写作勿忘“直接引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同春  邓涛 《记者摇篮》2004,(12):12-12,18
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把“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和“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作为区分“好报刊”和“坏报刊”的标志之一,他认为好的报刊应该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诚然,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是个简要表述,全面表述应为:迅速地用新闻事实向受众(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报道。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主观反映客观的产物。新闻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客观存在和大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新闻中的“物”是客观事实,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或观察对象。它是新闻的本源,也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物”是新闻具有说服力的最重要因素。任何新闻都是对客观存在即“物”的报道。从客观事实到新闻,要经历一个中间环节———作者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就是新闻写作的“意”。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而是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它是…  相似文献   

18.
记者:您曾经说过“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您能解释一下吗?李希光:教授新闻学和教授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做一个好的媒介从业人员,他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我认为没有一个职业比记者更伟大,他是站在一个道德的最高地,记者没有自己的私利,他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的,代表老百姓和公众,因此要投入100%的激情。因此培养记者的老师首先也要有100%的激情的投入,这样他才能感染学生,给他们以激情。老师对自己的事业,记者对自己的工作都要投入激情。记者:你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最想…  相似文献   

19.
高静 《记者摇篮》2005,(6):59-59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采写新闻都有个“由头”,而这个“由头”应该与新闻敏感密切相关。无论你写作水平多高。逻辑性多强,概括能力多出色,没有新闻敏感或新闻敏感缺失,都不会写出有特色、让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来。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对从事新闻写作的人来说.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杨玉辰 《军事记者》2004,(12):46-46
《羊城晚报》的老报人、名新闻言论作家微音(真名许实)同志离我们而去了.他留给我们的数千篇“街谈巷议”和其他章,连同他的“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的战斗精神,都已成为我们新闻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